电磁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11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7 0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致动器,包括:一动子组件,包括一内管,收容在内管中的至少一磁体;一定子组件,套设在动子组件外,定子组件包括套设在内管外的金属制的一外管和固定在外管之外的至少一线圈,线圈对磁体施加驱动力,磁体带动整个动子组件沿外管的延伸方向运动;至少一弹性件,位于动子组件的一端;其中,内管的外径略小于外管的内径,且外管的形状与内管的形状相同。外管使用金属材质,能够提高外管的强度,防止外管变形而干涉内管的运动,以提高了电磁致动器的稳定性;还能够减少管壁的厚度,使线圈更靠近磁体,提高线圈对磁体的驱动效果,同时减少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致动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致动器,尤指一种具有两层管状结构的电磁致动器。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CN201310323117.9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振动致动器,其具有一筐体,筐体内收容有与筐体固定的线圈、被线圈围绕的固定的树脂制的一绕线管、部分收容在绕线管内的一筒状滑块、收容在筒状滑块内的磁体以及固定在筒状滑块两端的一第一锤部和一第二锤部,第一、第二锤部与筐体之间设有弹簧。线圈通电形成电磁场与磁体相互作用,驱动磁体,磁体再带动筒状滑块和第一、第二锤部移动,由于筒状滑块收容在绕线管中,故筒状滑块,收容在筒状滑块中的磁体以及固定于筒状滑块的第一、第二锤部仅能沿绕线管的延伸方向移动。由于绕线管由树脂制成,强度有限,容易发生变形,一旦绕线管发生变形,绕线管收容筒状滑块的收容空间将不再沿直线延伸,无法保证筒状滑块作线性振动。增加绕线管的厚度能够提高绕线管的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如CN201310323117.9中附图所示,绕线管的厚度明显大于筒状滑块的厚度,然而,增加绕线管厚度的同时增加了线圈到磁体之间的距离,减弱了线圈对磁体的驱动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磁致动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两层管状结构的电磁致动器,其中定子组件具有金属管状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子组件,包括一内管,收容在所述内管中的至少一磁体;一定子组件,套设在所述动子组件外,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管外的金属制的一外管和固定在所述外管之外的至少一线圈,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施加驱动力,所述磁体带动整个所述动子组件沿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运动;至少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动子组件的一端;其中,所述内管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且所述外管的形状与所述内管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材质为金属。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管的长度,所述动子组件运动时,所述内管的两末端保持在所述外管之外。进一步地,所述动子组件静止时,所述外管居中地套在所述内管之外。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的长度,所述动子组件运动时,整个所述内管完全地收容在所述外管中。进一步地,所述动子组件静止时,所述内管居中地收容在所述外管之中。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两端设有二塞件。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内表面具有一凸起,所述塞件具有一凹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陷相互卡嵌以将所述塞件固定于所述内管。进一步地,所述塞件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内管外延伸入所述内管中。进一步地,至少一所述塞件设有一挡止部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抵接所述内管的末端。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形状分别与所述内管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两末端之间设有至少一孔槽,用以减少所述磁体沿所述外管移动时产生在所述外管上的涡电流。进一步地,所述电磁致动器收容于一壳体内,所述弹性件为板簧,包括连接所述塞件的一第一弹片、连接所述壳体的一第二弹片和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一弯折部。所述外管使用金属材质,相比于相同厚度的树脂,能够提高所述外管的强度,防止所述外管变形而干涉所述内管的运动,以提高了所述电磁致动器的稳定性;相比于相同强度的树脂,能够减少管壁的厚度,使所述线圈更靠近所述磁体,提高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的驱动效果,同时减少体积。一种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子组件,包括两磁体;一定子组件,套设在所述动子组件外,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磁体外的金属制的一外管和固定在所述外管之外的至少一线圈,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施加驱动力,所述磁体带动整个所述动子组件沿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运动;所述外管设有至少一孔槽,用以减少所述磁体沿所述外管移动时产生在所述外管上的涡电流。进一步地,所述孔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外管的长度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地,所述孔槽的面积大于所述外管的金属部分的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外管设有至少一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凸块收容于所述孔槽。进一步地,所述孔槽位于所述外管的两末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收容所述磁体的一内管,所述内管与所述磁体共同运动,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之外。进一步地,还具有至少一弹性件设于所述动子组件的至少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电磁致动器收容于一壳体内,所述弹性件为板簧,包括连接所述塞件的一第一弹片、连接所述壳体的一第二弹片和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一弯折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外管使用金属材质,相比于相同厚度的树脂,能够提高所述外管的强度,防止所述外管变形而干涉所述内管的运动,以提高了所述电磁致动器的稳定性;相比于相同强度的树脂,能够减少管壁的厚度,使所述线圈更靠近所述磁体,提高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的驱动效果,同时减少体积。当所述磁体在所述金属制的外管内移动时,由于楞次定理,外管会产生阻碍所述磁体运动的感应电流,而在金属制的所述外管上开设所述孔槽,能够阻碍所述感应电流的生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为图1的部分组合图;图3为图2的部分组合图;图4为图3的动子组件和定子组件的部分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外管、内管和磁体嵌套组合后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动子组件处于初始状态;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动子组件处于运动状态;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图9为图8的动子组件的立体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动子组件处于初始状态;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动子组件处于运动状态;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外管套设于动子组件的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立体图;图14为图13的右视图;图15为图13中的外管的立体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图17为图16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磁致动器100,200,500壳体1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收容空间13挡片14固持件15定子组件2,7外管21,21’,61,71线圈22,72固定件23,73动子组件3,3’,5内管31,31’,51凸起311磁体32塞件33,33’,52,52’凹陷331通道332’,521垂直通道521a水平通道521b挡止部333缓冲件34,80弹性件4第一弹片41第二弹片42弯折部43孔槽611,711侧壁612连接部613开口712收容腔731凸块732外固定件A加固片B【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致动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一壳体1,收容在壳体1中的一定子组件2,套设在所述定子组件2中的一动子组件3以及位于所述动子组件3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二弹性件4。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一第一壳体11和一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13,用以收容所述定子组件2、所述动子组件3和所述二弹性件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呈方盒状,所述第二壳体12呈平板状,二者围成的收容空间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子组件,包括一内管,收容在所述内管中的至少一磁体;一定子组件,套设在所述动子组件外,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管外的金属制的一外管和固定在所述外管之外的至少一线圈,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施加驱动力,所述磁体带动整个所述动子组件沿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运动;至少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动子组件的一端;其中,所述内管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且所述外管的形状与所述内管的形状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20 CN 20181094940391.一种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子组件,包括一内管,收容在所述内管中的至少一磁体;一定子组件,套设在所述动子组件外,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管外的金属制的一外管和固定在所述外管之外的至少一线圈,所述线圈对所述磁体施加驱动力,所述磁体带动整个所述动子组件沿所述外管的延伸方向运动;至少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动子组件的一端;其中,所述内管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且所述外管的形状与所述内管的形状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材质为金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管的长度,所述动子组件运动时,所述内管的两末端保持在所述外管之外。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子组件静止时,所述外管居中地套在所述内管之外。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的长度,所述动子组件运动时,整个所述内管完全地收容在所述外管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子组件静止时,所述内管居中地收容在所述外管之中。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两端设有二塞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内表面具有一凸起,所述塞件具有一凹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陷相互卡嵌以将所述塞件固定于所述内管。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件具有一通道,所述通道从所述内管外延伸入所述内管中。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塞件设有一挡止部在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上抵接所述内管的末端。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形状分别与所述内管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团钟何键宏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