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414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通风框架,以便与具有不同宽度的玻璃板或类似物配合,横向部形成于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通过在上述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开合板,该开合板用于将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由此,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按照下述方式与shoji(透光滑动门)成整体连接的通风框架,该方式为如附图说明图13所示,其夹持在顶架或底架,与根据需要将外侧空气引入的面板之间。如JP-A-62-171736U所述,对于夹持于透光滑动门的顶架或底架与玻璃板或类似物之间的通风框架,其结构这样形成,即外侧空气引入孔形成于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中,带有通风孔的板以可沿上述面部中的每个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这两个面部之间。当上述板中的通风孔与每个面部中的外侧空气引入孔对准时,便将外侧空气引入,当上述通风孔与上述外侧空气引入孔错开时,便将该外侧空气截断。上述通风框架按照下述方式夹持于顶架或底架与上述面板之间,该方式为在沿纵向的节段内,按照上述面板的尺寸切断该通风框架,以便适应上述透光滑动门的较宽尺寸的不同。按照图14所示的上述普通的通风框架,由于外侧空气引入孔形成于曝露于室外侧的室外侧面部和曝露室内侧的室内侧面部中,这样切断部分L限制在下述部分,在该部分,未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不能在任意位置对通风框架进行切断。于是,可与通风框架嵌合的面板的宽度方向限制在达到下述长度的范围,该长度是通过从整个长度的通风框架中,切断能够切出该通风框架的节段的总长度而确定的。因此,为了与具有任意宽度的面板相配合,需要制备多种通风框架,该多种通风框架具有能够将通风框架切短的节段的不同长度,另外在制造方面要求较长的时间和劳力,以及需要较高的成本,此外编目控制变得复杂。还有,通风框架固定于顶架或底架的顶端或底端。于是,当通风框架的厚度与顶架或底架的厚度不同时,上述通风框架不能固定。因此,通风框架的厚度需要与顶架或底架的厚度保持一致。但是,顶架和底架的厚度是由面板的厚度的确定的,比如根据由单块玻璃板或双层玻璃板构成的面板的厚度确定。这样就需要制备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通风框架,以便与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此外,当在面向室外的透光滑动门中采用通风框架时,在将外侧空气引入时,不仅雨水会吹入室内,而且会产生虫子和灰尘侵入的问题。针对上述已有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风框架,其能够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并且能够与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在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型材)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具有通风孔的横向部,在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有开合板,该开合板用于将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由此,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上形成外侧空气引入孔,可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该通风框架。上述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装配在一起,从而室外侧面部中的底端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底端的上方,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形成有间隙。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以及位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的空间在打开状态沿纵向连续形成,它们分别在室外侧构成外侧空气引入孔,在室内侧构成外侧空气引入孔。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传送到通风框架中的外侧空气从外侧空气引入孔,通过横向部中的通风孔,送向室内。通过将来自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的外侧空气送入通风框架,将来自位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的空间的外侧空气送向室内侧,便无需在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中形成空气引入孔,于是,不对除了与开合板连接的球形把手的位置以外的,切断通风框架的切断位置进行限制,该球形把手用于,比如对开合板的移动进行操作,上述通风框架可在沿纵向的任意位置切断。由于在任意位置将通风框架切断,这样仅仅一种通风框架便可与具有任意宽度的面板相配合,使其制造和编目控制简化,要求较小的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指下述情况,即开合板以可按照横向部沿纵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指下述情况,即开合板按照可绕纵向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的情况,开合板形成有通风孔,该通风孔能够与横向部中的通风孔对准。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的情况,开合板采用盲板,因为横向部中的所有通风孔需要在开合板关闭时同时关闭。当开合板中的通风孔与横向部中的通风孔对准时,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的开合板将横向部中的通风孔打开,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的开合板在打开状态将横向部中的通风孔打开,以便使室外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与室内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连通。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打开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而造成的雨水的吹入通过下述方式避免,该方式为在相对的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面上形成滴水部。上述滴水部还用于提高室外侧面部和室内侧面部的非平面(out-of-plane)刚度。如上所述,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设置于外侧面部的底端,室内外侧空气面部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顶端,由此在两个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产生高差,于是,本专利技术第1方面的通风框架本身带有下述结构,在该结构中,即使在雨水从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侵入的情况下,该雨水仍难于吹向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因此,通过形成滴水部,便促进了防止雨水吹入的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面,将过滤器以重叠方式设置于横向部上,便防止由于打开位于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的空间而造成的虫子或灰尘的侵入。当仅仅防止虫子时,采用虫子防护网作为过滤器。在防止虫子侵入或灰尘侵入到室内侧的场合,可在室外外侧空气引入孔和室内外侧空气引入孔之间的任意位置设置过滤器。但是,当上述过滤器按照与横向部重叠的方式设置时,在连接该过滤器时,可采用该横向部来固定该过滤器。另外,特别是当该过滤器设置于横向部的顶面侧上时,可通过室内侧的外侧空气引入孔,更换该过滤器。如后面所描述的那样,仅仅采用一个通风框架与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相配合。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与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的垫片或间隔件连接。或者,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面,在第1异型件的顶端或第2异型件的底端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通过顶架或底架固定,其厚度从第1异型件的顶端朝向顶架一侧减小,或从第2异型件的底端朝向底架一侧减小。在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面的场合,上述通风框架通过顶架或底架,借助与其连接部连接的垫片或间隔件固定,于是,通过将具有不同厚度的垫片或间隔件与连接部连接,或通过减小垫片或间隔件从通风框架一侧朝向顶架或底架一侧的厚度,则可通过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固定该通风框架。在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面的场合,固定部本身的厚度从通风框架一侧,朝向顶架或底架一侧减小,于是,可在其间不设置垫片或间隔件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具有不同厚度的顶架或底架将通风框架固定。图1为当开合板沿纵向移动时的通风框架的透视图;图2A为图1所示的通风框架的平面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框架的立面图;图3为沿图2B中的x-x线的剖面图;图4A为表示通风框架的平面图,该框架具有与图2A、2B和图4B所示的通风框架不同的连接部,图4B为图4A中的框架的立面图;图5为沿图4B中的y-y线的剖面图;图6为表示其中的开合板可旋转的通风框架的透视图;图7为图6中的框架的立面图;图8A为沿图7中的x-x线的剖面图,图8B为沿该图7中的y-y线的剖面图;图9为表示其中的开合板可沿纵向移动的另一通风框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框架,其由具有室外侧面部的第1异型件和具有室内侧面部的第2异型件组合构成;其特征在于: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这样装配在一起,使上述室外侧面部的底端设置于室内侧面部的底端的上方,在室外侧面部的底端和第2异型件的底端之间,以及在室内侧面部的顶端和第1异型件的顶端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具有通风孔的横向(厚度)部,一开合板以可运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第1异型件和第2异型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该开合板用于将横向部的通风孔转换到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山浩二宫崎进広野利昭
申请(专利权)人:YKK建筑产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