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4167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在第一岸和第二岸之间架设悬索桥,包括:步骤一、主索索鞍布置于索塔顶横梁上;步骤二、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设置锚碇;步骤三、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布置2台30t起重卷扬机,2台30t牵引卷扬机及牵引回转轮;步骤四、起重装置连接,其包括行走天车、上吊具和下吊具;步骤五、进行牵引索和起重索走线,其中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牵引索循环系统和起重索循环系统的走线进行改进,在1400米跨径的悬索桥满足220t的吊装能力,进行安全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缆索吊桥梁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
技术介绍
缆索吊装法是大跨度拱桥实现自架设施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环境场,如存在峡谷或水深流急的河段、在需要满足船只的顺利通行的通航河流。虽然缆索吊装法施工工艺己经成熟,但随着钢管拱桥跨径增大,缆索吊的吊装能力有限,缆索吊装法施工安全问题日益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通过对牵引索循环系统和起重索循环系统的走线进行改进,在1400米跨径的悬索桥满足220t的吊装能力,进行安全施工。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在第一岸(华坪岸)和第二岸(丽江岸)之间架设悬索桥,包括:步骤一、主索索鞍布置于索塔顶横梁上;步骤二、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设置锚碇;步骤三、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布置2台30t起重卷扬机,2台30t牵引卷扬机及牵引回转轮;步骤四、起重装置连接,其包括行走天车、上吊具和下吊具;步骤五、进行牵引索和起重索走线,其中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具体为:在第一岸或第二岸的牵引索的一端头穿过主锚固轮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再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主锚固轮上的一个转向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到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牵回锚碇处,本岸“走4”布置完成,将绳头过锚碇转向后继续向前牵引至对岸,按相同的“走4”布置牵引索,之后将绳头牵回牵引卷扬机,牵引索进入绕过牵引卷扬机后将两绳头对接形成循环式;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具体为:塔吊运输下吊点、下吊点临时就位在行走天车的下面、下吊点固定、在第一岸或第二岸将起重索的一端穿过主索锚固轮的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穿过上吊点的滑轮、向下穿过下吊点的滑轮、共上、下穿绕8次、起重索的一端从上吊点穿出至对岸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捆绑至起重索锚固点,起重索的另一端进入本岸的起重卷扬机、提升下吊点、解除上、下吊点之间的连接绳。优选的是,所述主索索鞍采用固定式索鞍,其包括索鞍底部垫梁、索鞍本体、支撑结构、牵引索转向装置、承重索转向装置、起重索转向装置;所述垫梁由下至上包括三组,最下方的垫梁与索塔顶横梁上的预埋件连接,上方的两组垫梁分别与下方的垫梁连接;所述索鞍本体与每组垫梁的连接处焊接;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固定支撑上下相邻的索鞍本体;牵引索转向装置、承重索转向装置、起重索转向装置分别由上至下焊接安装于垫梁的两侧。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二中,锚碇的设置,具体为:在第一岸的散索鞍基础上预埋两组连接装置,其中一个连接装置上设置1个牵引索转向滑轮和1个牵引索锚固点,另一个连接装置上设置个5个承重索转向滑轮和2个承重索锚固点,并在端头对承重索通过锁紧夹板进行限位;在第二岸的散索鞍基础上预埋两组连接装置,由第二岸向第一岸的方向,第一组连接装置上设置1个牵引索转向滑轮和1个牵引索锚固点,第二组连接装置上设置6个承重索转向滑轮和2个起重索锚固点,并在端头对承重索通过锁紧夹板进行限位。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五中还包括承重索安装:承重索横跨两侧索塔后,锚固于两侧锚碇锚固轮上,承重索采用一端收紧,收紧装置位于第一岸锚碇位置处。优选的是,所述承重索安装具体包括:牵引索走线安装完成后,利用已安装好的牵引索循环系统把承重索和过江承重索循环系统从第一岸牵引到第二岸,把承重索一端用绳卡固定在一岸的承重索转向滑轮上,承重索另一端用卷扬机拉紧至设计垂度后用绳卡固定在第二岸的承重索转向滑轮上。优选的是,承重索拉紧至设计垂度采用单根分级收紧,其施工工艺为:将收紧装置钢丝绳的活头进入卷扬机、拉紧钢丝绳、解除钢丝绳活头固定装置、拉紧钢丝绳的活头、使主索接近安装垂度、固定钢丝绳的活头、把收紧装置的钢丝绳从卷扬机内退出。优选的是,所述步骤四中行走天车和上吊具组装呈一体,所述行走天车上设置有多个承重轮且两侧分别设置牵引轮,在行走天车单侧配置9套支索器,支索器的下端通过一根钢丝绳串联定位,且通过两根钢丝绳牵引,所述上吊具上设置有多个起重轮。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缆索吊系统解决了在大跨径悬索桥中吊装能力有限的问题,能够快速、安全的完成架设施工,实现了世界上采用缆索吊施工最大跨径1400米的悬索桥,且缆索吊满足220t的吊装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缆索吊总体布置示意图;图2是右幅牵引索、起重索走线布置图;图3是左幅牵引索、起重索走线布置图;图4是主索索鞍布置图;图5是主索索鞍结构示意图;图6是华坪岸锚碇设置立面图;图7是华坪岸锚碇A-A示意图;图8是丽江岸锚碇设置立面图;图9是丽江岸锚碇B-B示意图;图10图1中华坪岸放大示意图;图11图2中丽江岸放大示意图;图12承重索单幅布置示意图。1-牵引索,2-索鞍,3-起重索,4-承重索,5-牵引卷扬机,6-起重卷扬机,7-起重索锚固点,8-牵引回转轮,9-承重索锚固点,10-支索器,11-承重索转向滑轮,12-上吊具,13-下吊具,14-行走天车(跑车),15-牵引索转向轮,16-牵引索转向装置,17-承重索转向装置,18-起重索转向装置,19-垫梁,20-索鞍本体,21-支撑结构,22-散索鞍基础,23-连接装置,24-牵引索锚固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在第一岸和第二岸之间架设悬索桥,包括:步骤一、主索索鞍布置于索塔顶横梁上;步骤二、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设置锚碇;步骤三、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布置2台30t起重卷扬机,2台30t牵引卷扬机及牵引回转轮;步骤四、起重装置连接,其包括行走天车、上吊具和下吊具;步骤五、进行牵引索和起重索走线,其中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具体为:在第一岸或第二岸的牵引索的一端头穿过主锚固轮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25、再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26、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27、向前穿过主锚固轮上的一个转向轮28、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29、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30、绕回到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31、牵回锚碇处32,本岸“走4”布置完成,将绳头过锚碇转向后继续向前牵引至对岸,按相同的“走4”布置牵引索,之后将绳头牵回牵引卷扬机,牵引索进入绕过牵引卷扬机后将两绳头对接形成循环式;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具体为:塔吊运输下吊点、下吊点临时就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在第一岸和第二岸之间架设悬索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主索索鞍布置于索塔顶横梁上;步骤二、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设置锚碇;步骤三、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布置2台30t起重卷扬机,2台30t牵引卷扬机及牵引回转轮;步骤四、起重装置连接,其包括行走天车、上吊具和下吊具;步骤五、进行牵引索和起重索走线,其中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具体为:在第一岸或第二岸的牵引索的一端头穿过主锚固轮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再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主锚固轮上的一个转向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到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牵回锚碇处,本岸“走4”布置完成,将绳头过锚碇转向后继续向前牵引至对岸,按相同的“走4”布置牵引索,之后将绳头牵回牵引卷扬机,牵引索进入绕过牵引卷扬机后将两绳头对接形成循环式;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具体为:塔吊运输下吊点、下吊点临时就位在行走天车的下面、下吊点固定、在第一岸或第二岸将起重索的一端穿过主索锚固轮的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穿过上吊点的滑轮、向下穿过下吊点的滑轮、共上、下穿绕8次、起重索的一端从上吊点穿出至对岸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捆绑至起重索锚固点,起重索的另一端进入本岸的起重卷扬机、提升下吊点、解除上、下吊点之间的连接绳。...

【技术特征摘要】
1.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在第一岸和第二岸之间架设悬索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主索索鞍布置于索塔顶横梁上;步骤二、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设置锚碇;步骤三、在第一岸和第二岸分别布置2台30t起重卷扬机,2台30t牵引卷扬机及牵引回转轮;步骤四、起重装置连接,其包括行走天车、上吊具和下吊具;步骤五、进行牵引索和起重索走线,其中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每根牵引索“走4”布置具体为:在第一岸或第二岸的牵引索的一端头穿过主锚固轮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再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主锚固轮上的一个转向轮、绕回穿过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向前穿过行走天车上的牵引轮、绕回到索鞍下的一个转向轮、牵回锚碇处,本岸“走4”布置完成,将绳头过锚碇转向后继续向前牵引至对岸,按相同的“走4”布置牵引索,之后将绳头牵回牵引卷扬机,牵引索进入绕过牵引卷扬机后将两绳头对接形成循环式;每根起重索“走8”布置具体为:塔吊运输下吊点、下吊点临时就位在行走天车的下面、下吊点固定、在第一岸或第二岸将起重索的一端穿过主索锚固轮的转向轮、向前穿过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穿过上吊点的滑轮、向下穿过下吊点的滑轮、共上、下穿绕8次、起重索的一端从上吊点穿出至对岸索鞍下的转向轮、向前捆绑至起重索锚固点,起重索的另一端进入本岸的起重卷扬机、提升下吊点、解除上、下吊点之间的连接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索吊施工大跨度悬索桥加劲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索索鞍采用固定式索鞍,其包括索鞍底部垫梁、索鞍本体、支撑结构、牵引索转向装置、承重索转向装置、起重索转向装置;所述垫梁由下至上包括三组,最下方的垫梁与索塔顶横梁上的预埋件连接,上方的两组垫梁分别与下方的垫梁连接;所述索鞍本体与每组垫梁的连接处焊接;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固定支撑上下相邻的索鞍本体;牵引索转向装置、承重索转向装置、起重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大勇王连彬张平薛志武左孝庆沈学军杨仁杰柯所安林玉刚夏赞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