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014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通过连接关节交叉铰接;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在连接关节的上侧为手柄段,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在连接关节的下侧为钳口段;所述第一钳臂的手柄段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过第二钳臂的手柄段,调节杆末段设有可沿调节杆移动并锁定第二钳臂位置的限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可通过髂板外侧入路微创完成髋臼后壁的复位及固定,避免了既往手术后侧扩大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A minimally invasiv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guide for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guide devic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clamp arm and a second clamp arm, which are cross-articulated by connecting joints; a first clamp arm and a second clamp arm are handle segments on the upper side of connecting joints; a first clamp arm and a second clamp arm are clamp segments on the lower side of connecting joints; and a handle segment of the first clamp arm is fixed. A horizontal adjusting rod is connected, and the adjusting rod passes through the handle section of the second clamp arm. The end section of the adjusting rod is provided with a limit block which can move along the adjusting rod and lock the position of the second clamp arm. The minimally invasiv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guide device of the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minimally invasively complete th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the acetabular posterior wall through the lateral iliac plate approach, thus avoiding the operation operation through the previous expanded surgical approach after the operation, reducing the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
本技术属于骨科手术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应用于髋臼双柱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时,髋臼后壁骨折可以通过髂板外侧微创入路完成复位及固定。
技术介绍
目前手术是治疗不稳定及移位髋臼骨折的金标准,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仍充满挑战并具有困难。复杂髋臼骨折形态及移位方向影响着手术入路的选择。我们在临床诊治中也经常遇到不典型的复杂髋臼骨折,如髋臼双柱骨折并后壁同时骨折,此后壁骨折特点明显不同于传统描述,因此与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明显不同。既往对于髋臼双柱并后壁骨折,很多外科医生利用髂腹股沟入路(前侧)联合Kocher–Langenbeck(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这一特点的复杂髋臼骨折,但存在手术并发症多、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患者花费高等缺点。仔细研究这一手术方案为:很多术者利用前侧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由于同时合并后壁骨折,因此术者才选择同时进行后侧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完成髋臼后壁的复位及固定。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累及后壁的髋臼双柱骨折,后壁骨折块具有移位小、关节囊完整、非粉碎等特点,因此我们设想利用贴髂骨外板建立约2cm软组织通道,使用手指顶压复位,前侧使用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壁,但缺少手术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其通过髂板外侧入路微创完成髋臼后壁的复位及固定,避免了传统手术中从后侧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直接暴露髋臼后壁并固定所带来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通过连接关节交叉铰接;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在连接关节的上侧为手柄段,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在连接关节的下侧为钳口段;所述第一钳臂的手柄段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过第二钳臂的手柄段,调节杆末段设有可沿调节杆移动并锁定第二钳臂位置的限位块。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杆为螺纹杆,限位块的中央设置有螺纹孔,限位块通过螺纹设置在螺纹杆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钳口段对向弯曲,第一钳臂的钳口段竖直高度大于第二钳臂的钳口段竖直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钳口段端头均设置有固定端头,所述固定端头为具有弧度尖的球状结构。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固定端头前端或后端各设置一个钢环。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端头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限位块螺纹孔内径的防脱球。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关节为端面带有一字槽的外螺纹销轴。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导向器主体由不锈钢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可通过髂板外侧入路微创完成髋臼后壁的复位及固定,避免了既往手术后侧扩大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附图说明图1和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第一钳臂,2-第二钳臂,3-限位块,4-螺纹杆,5-固定端头,6-钢环,7-防脱球,8-外螺纹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3所示的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包括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通过连接关节交叉铰接;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上侧为手柄段,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下侧为钳口段;第一钳臂1的手柄段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螺纹杆4,调节杆穿过第二钳臂2的手柄段,调节杆末段设有可沿螺纹杆4移动并锁定第二钳臂2位置的限位块3,限位块3的中央设置有螺纹孔,限位块3通过螺纹设置在螺纹杆4上,限位块3可以根据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张口大小沿着螺纹杆4自由移动并锁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所采用的其他方式的限位连接方式,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对向弯曲,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竖直高度大于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竖直高度;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端头均设置有固定端头5,固定端头5为具有弧度尖的球状结构;在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前端或后端同侧各设置一个钢环6。螺纹杆4的外端头设置有直径大于限位块3螺纹孔内径的防脱球7,以防止限位块3脱离螺纹杆4。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结构尺寸,图2将本技术导向器按照各特征点做出标注,其中,外螺纹销轴8点记为O,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手柄段AO=CO=10cm;螺纹杆4在第一钳臂1的安装点记为E、在第二钳臂2的穿设点记为J,AE=EO=JO=CJ=5cm;螺纹杆4的长度EF=6cm;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最大张开位置时,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OB较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OD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差记为3cm;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均为圆弧线结构,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距离过O点的竖直线的最远处距离为3cm,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距离过O点的竖直线的最远处距离为2cm。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到O点所在水平线的垂直距离为7cm,两个钢环6的直径均为6mm。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导向器主体由不锈钢制成。下面通过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3,本技术专用于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手术操作时,首先将本技术夹持于髋臼后壁骨折线(图中粗线)两侧,调整到合适的夹持位置后,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刺入骨面防止滑动,限位块3固定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张开口大小;此时,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钢环8与骨面平行,然后通过克氏针穿过两个钢环8钻孔,在骨折线两侧平面形成固定孔;最后沿着此固定孔拧入直径4.5mm的螺钉固定髋臼后壁骨折块;在拧入螺钉的同时,不断拧紧螺纹杆4上的限位块3,维持两侧骨折块复位压力。本技术钢环8的直径为6mm,可以使螺钉通过,为后续螺钉拧入起到导向作用;复位固定完成后,移除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本技术的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其通过髂板外侧入路微创完成髋臼后壁的复位及固定,使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手术实施更加简便。本技术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通过连接关节交叉铰接;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上侧为手柄段,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下侧为钳口段;所述第一钳臂(1)的手柄段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过第二钳臂(2)的手柄段,调节杆末段设有可沿调节杆移动并锁定第二钳臂(2)位置的限位块(3);所述的调节杆为螺纹杆(4),限位块(3)的中央设置有螺纹孔,限位块(3)通过螺纹设置在螺纹杆(4)上;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对向弯曲,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竖直高度大于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竖直高度;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端头均设置有固定端头(5),所述固定端头(5)为具有弧度尖的球状结构;在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前端或后端各设置一个钢环(6);所述的连接关节为端面带有一字槽的外螺纹销轴(8);外螺纹销轴(8)点记为O,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手柄段AO=CO=10cm;螺纹杆(4)在第一钳臂(1)的安装点记为E、在第二钳臂(2)的穿设点记为J,AE=EO=JO=CJ=5cm;螺纹杆(4)的长度EF=6cm;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最大张开位置时,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OB较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OD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差为3cm;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均为圆弧线结构,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距离过O点的竖直线的最远处距离为3cm,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距离过O点的竖直线的最远处距离为2cm;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到O点所在水平线的垂直距离为7cm,两个钢环(6)的直径均为6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髋臼后壁骨折微创复位固定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通过连接关节交叉铰接;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上侧为手柄段,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在连接关节的下侧为钳口段;所述第一钳臂(1)的手柄段固定连接一根水平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过第二钳臂(2)的手柄段,调节杆末段设有可沿调节杆移动并锁定第二钳臂(2)位置的限位块(3);所述的调节杆为螺纹杆(4),限位块(3)的中央设置有螺纹孔,限位块(3)通过螺纹设置在螺纹杆(4)上;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对向弯曲,第一钳臂(1)的钳口段竖直高度大于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竖直高度;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钳口段端头均设置有固定端头(5),所述固定端头(5)为具有弧度尖的球状结构;在所述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固定端头(5)前端或后端各设置一个钢环(6);所述的连接关节为端面带有一字槽的外螺纹销轴(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虎庄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红会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