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及其排气阀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965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阀总成,包括设置于蓄电池壳体顶部的阀体以及位于蓄电池内腔并连接于所述阀体底部的栓体,所述栓体的中部具有可容纳催化剂并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滤酸片;所述阀体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气道,所述气道的中部设置有中滤酸片,所述阀腔的顶部设置有盖片,所述盖片与所述中滤酸片之间设置有上滤酸片,且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阀腔与外部环境的排气口。该排气阀总成的加工精度较高,且其能够有效降低铅酸蓄电池工作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和酸雾排出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排气阀总成的铅酸蓄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酸蓄电池及其排气阀总成
本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配套组件及工艺
,特别涉及一种排气阀总成。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排气阀总成的铅酸蓄电池。
技术介绍
排气阀是铅酸蓄电池产品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当蓄电池内部气体压力值升高到一定值时,排气阀自动打开,允许气体排出;当蓄电池内部气体压力值降低到一定值时,排气阀自动关闭,不允许空气进入。铅酸蓄电池通过排气阀部件实现对蓄电池的密封,实现减免使用期间的加水维护,还能降低使用过程中的失水和腐蚀性酸雾排出。因此,排气阀的优劣及结构特性对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环保安全性、实用性等有直接影响。目前,国内铅酸蓄电池采用的排气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蓄电池盖的注液孔直接安装胶帽,并利用盖片封装,通常称为胶帽阀,这种结构的排气阀结构简单、价格低,但是加工精度低、开闭阀压力不稳定、腐蚀性酸雾易排出;二是将排气阀设计成单独的一个部件,并通过螺纹或卡扣的方式与蓄电池注液孔装配连接到一起,通常称为分体阀,这种结构的排气阀加工精度较高、开闭阀压力稳定、腐蚀性酸雾不易排出,但上述两种排气阀结构在蓄电池实际工作过程中均存在较严重的失水现象,会导致蓄电池内部水分过快流失,从而严重制约了蓄电池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如何在保证铅酸蓄电池的排气阀加工精度,以使其具备较稳定的开闭阀压力,同时有效降低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和酸雾排出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阀总成,该排气阀总成的加工精度较高,具备较稳定的开闭阀压力,且其能够有效降低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和酸雾排出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排气阀总成的铅酸蓄电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气阀总成,包括设置于蓄电池壳体顶部的阀体以及位于蓄电池内腔并连接于所述阀体底部的栓体,所述栓体的中部具有可容纳催化剂并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滤酸片;所述阀体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气道,所述气道的中部设置有中滤酸片,所述阀腔的顶部设置有盖片,所述盖片与所述中滤酸片之间设置有上滤酸片,且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阀腔与外部环境的排气口。优选地,所述气道的上端口处设置有胶帽。优选地,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凸台,所述气道的上端口位于所述凸台的顶面中部,且所述胶帽套装扣合于所述凸台的顶部。优选地,所述栓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气道相连通的导流腔,所述导流腔的侧壁上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导流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反应腔之间通过隔板相阻隔。优选地,所述导流孔的轴线与所述导流腔的内周壁相切。优选地,所述气道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导流腔相连通的环形气孔。优选地,所述阀体的下部外周壁上具有与蓄电池壳体适配的外螺纹。优选地,所述阀体的顶部具有呈正六棱柱形的螺帽,所述螺帽的中部具有装配孔,所述排气口的上端位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上,所述装配孔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盖片的底部适配的止口,所述盖片嵌装于所述装配孔内。优选地,所述螺帽的下部外周壁上设置有与蓄电池壳体相抵的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壳体适配的密封垫圈。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蓄电池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壳体上的排气阀总成,所述排气阀总成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气阀总成。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排气阀总成,其工作过程中,蓄电池内的氢气和氧气等气体主要经由栓体底部的下滤酸片进入反应腔内与催化剂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水在反应腔的内壁汇集后经由栓体的底部回流至蓄电池内,以减少蓄电池内的水分流失,保证蓄电池内的水分充足;同时蓄电池内的过剩氢气和氧气经由气道直接通入阀腔内,并依次经过中滤酸片和上滤酸片的处理将气体内的酸雾有效减少,之后气体经由排气口排放至外部环境中。所述排气阀总成通过反应腔内催化剂与各滤酸片的协同配合,有效降低了蓄电池内部的水分流失和酸雾排放,从而显著提高了铅酸蓄电池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采用由阀体与栓体配合构成的复合阀结构,从而有效保证了整个排气阀总成的加工精度和结构强度,以满足高强度工况下的使用需求。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气道的上端口处设置有胶帽。工作过程中,通常工况下该胶帽能够对气道的上端口实施可靠密封,以免蓄电池内的氢气和氧气等气体经由气道上端口直接通入阀腔内,从而保证绝大部分工况下蓄电池内的氢气和氧气等气体主要经由栓体底部的下滤酸片进入反应腔内与催化剂反应从而转化为水并回流,以免水分流失;当蓄电池内的氢气和氧气过多而导致其内部气压达到一定数值时,该胶帽被适度顶起,从而在胶帽与气道上端口间配合面处形成可供气流通过的间隙,从而使过剩的氢气和氧气可以经由气道直接通入阀腔内,并依次经过中滤酸片和上滤酸片的除酸处理而最终排放至外部环境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中阀体部分的立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栓体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排气阀总成与蓄电池壳体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排气阀总成,该排气阀总成的加工精度较高,具备较稳定的开闭阀压力,且其能够有效降低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和酸雾排出量;同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排气阀总成的铅酸蓄电池。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中阀体部分的立体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栓体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排气阀总成与蓄电池壳体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排气阀总成,包括设置于蓄电池壳体31顶部的阀体11以及位于蓄电池内腔并连接于阀体11底部的栓体21,栓体21的中部具有可容纳催化剂并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反应腔211,反应腔211的底部设置有下滤酸片22;阀体11的内部具有阀腔111,阀腔111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气道112,气道112的中部设置有中滤酸片12,阀腔111的顶部设置有盖片13,盖片13与中滤酸片12之间设置有上滤酸片14,且阀体11上具有连通阀腔111与外部环境的排气口162。工作过程中,蓄电池内的氢气和氧气等气体主要经由栓体21底部的下滤酸片22进入反应腔211内与催化剂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水在反应腔211的内壁汇集后经由栓体21的底部回流至蓄电池内,以减少蓄电池内的水分流失,保证蓄电池内的水分充足;同时蓄电池内的过剩氢气和氧气经由气道112直接通入阀腔111内,并依次经过中滤酸片12和上滤酸片14的处理将气体内的酸雾有效减少,之后气体经由排气口162排放至外部环境中。所述排气阀总成通过反应腔内催化剂与各滤酸片的协同配合,有效降低了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蓄电池壳体顶部的阀体以及位于蓄电池内腔并连接于所述阀体底部的栓体,所述栓体的中部具有可容纳催化剂并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滤酸片;所述阀体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气道,所述气道的中部设置有中滤酸片,所述阀腔的顶部设置有盖片,所述盖片与所述中滤酸片之间设置有上滤酸片,且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阀腔与外部环境的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蓄电池壳体顶部的阀体以及位于蓄电池内腔并连接于所述阀体底部的栓体,所述栓体的中部具有可容纳催化剂并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反应腔,所述反应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滤酸片;所述阀体的内部具有阀腔,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气道,所述气道的中部设置有中滤酸片,所述阀腔的顶部设置有盖片,所述盖片与所述中滤酸片之间设置有上滤酸片,且所述阀体上具有连通所述阀腔与外部环境的排气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的上端口处设置有胶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的底部具有凸台,所述气道的上端口位于所述凸台的顶面中部,且所述胶帽套装扣合于所述凸台的顶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阀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栓体的顶部具有与所述气道相连通的导流腔,所述导流腔的侧壁上具有与蓄电池内腔相连通的导流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反应腔之间通过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龙刘常升范娜王金生祝青凯高海洋付洪运曹纪豹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