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6668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包括:具有胶槽的槽盖;从胶槽穿过槽盖的端极柱;设于胶槽内且穿套在端极柱上的衬套,衬套与端极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衬套与胶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衬套内填充有固定第一密封圈的密封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通过衬套以及衬套两侧两个密封圈的设置,保证密封效果良好,并且随着使用时间增加,极板增长、端极柱逐渐向外顶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仍能保持完整的密封结构,保证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铅蓄电池主要由电解液、电池槽以及极群组成,铅蓄电池的电解液为硫酸溶液,其中极群主要由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组成,隔板主要起到储存电解液,作为氧气复合的气体通道,起到防止活性物质脱落以及正、负极之间短路的作用。极群上具有汇流排及铅过桥将所有极群串联起来,两端的极群上连接端极柱,端极柱穿过电池槽槽盖上的极柱孔,作为正、负输出端(输入端),为了对端极柱与极柱孔进行密封,保证内部酸液不漏出来。铅酸蓄电池的密封技术一直是行业内不断研发、不断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特别是极柱端子处的爬酸、漏液现象,导致电解液损失太快,影响电池寿命,并对外联设备造成腐蚀,严重的可能会引起火灾,因此漏液对铅酸蓄电池来说是致命的问题。所以端极柱的密封效果好坏对电池的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槽盖上设置胶槽(端子槽),极柱孔开设在胶槽底部,端极柱穿过极柱孔后,在伸入胶槽的部分穿套一O型密封圈,然后在胶槽中灌上密封胶。但是这种常用的密封方式密封效果并不太理想,经常会有爬酸现象出现。授权公告号为CN206758483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长寿命蓄电池极柱密封结构及蓄电池,包括设置在电池盖上的极柱,极柱上设置极柱二台,极柱二台上套装有O形密封圈,O形密封圈外侧设置极柱套管,极柱套管外侧设置密封垫,所述的O形密封圈、极柱套管和密封垫固定在极柱和电池盖之间的电池盖极柱孔内后顶部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但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储能、备用电池使用寿命长达十几年,板栅合金一直处于腐蚀状态,腐蚀会在内部产生应力,致使板栅线性长大变形,这种微量的变形,长时间的积累,会产生很大的变量,导致极板增长,造成电池的短路、外壳破裂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众多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密封效果好的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包括:具有胶槽的槽盖;从胶槽穿过槽盖的端极柱;设于胶槽内且穿套在端极柱上的衬套,衬套与端极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衬套与胶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衬套内填充有固定第一密封圈的密封胶。所述衬套底部具有向内的第一折边,所述第一密封圈底部贴靠第一折边。这样在端极柱逐渐向外顶的过程中,端极柱带动密封胶,密封胶又带动衬套,而端极柱同时也能带着第一密封圈一起向外顶,第一折边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密封圈与衬套同时被带动着发生位移,保证两者之间保持密封。所述第一密封圈与衬套内侧壁之间通过斜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顶面设有与衬套的内侧壁之间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衬套的内侧壁分为底部的斜面段以及顶部的螺纹段,斜面段与第一密封圈配合,螺纹段与压紧螺母配合,压紧螺母压紧第一密封圈,通过挤压第一密封圈,使第一密封圈与衬套之间以及与端极柱之间紧密配合,密封效果更好。并且通过压紧螺母的设置,使得第一密封圈与衬套固定,使用过程中,相互间不会发生松动,保证密封效果持续维持在较好状态。压紧螺母顶面上具有扳手作用位,一般为间隔设置的多个槽,通过特制的扳手与扳手作用位配合来安装压紧螺母。所述衬套底部具有向外的第二折边,所述第二密封圈底部贴靠第二折边。这样在端极柱逐渐向外顶的过程中,端极柱带动密封胶,密封胶又带动衬套,第二折边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二密封圈与衬套同时被带动着发生位移,保证两者之间保持密封。所述第二密封圈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长度方向竖直设置。这样第二密封圈与胶槽内侧壁之间具有较长的密封配合路径,爬酸路径较长,密封效果较好。所述端极柱上与密封胶配合的位置设有若干环形槽。环形槽的设置能够增强密封胶与端极柱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在端极柱向外顶的过程中,密封胶与端极柱不相对移动,使端极柱带动密封胶一起向外顶,保持密封结构的完整。所述环形槽的数量较为适宜的为1~3个。所述胶槽的口部设有色环,色环与端极柱之间具有加注密封胶的间隙。所述衬套的底面与胶槽底面之间通过胶水固定。这样可以将衬套与胶槽底面之间固定,使衬套不容易与胶槽底面脱离,同时也将电解液沿衬套与胶槽底面之间爬酸的路径封闭了,只有当电池内部压力较大,端极柱向外顶的力超过此处胶水的承受范围时,这个位置才发生分离。本技术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通过衬套以及衬套两侧两个密封圈的设置,保证密封效果良好,并且随着使用时间增加,极板增长、端极柱逐渐向外顶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仍能保持完整的密封结构,保证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包括:具有胶槽11的槽盖1;从胶槽11穿过槽盖1的端极柱2;设于胶槽11内且穿套在端极柱2上的衬套3,衬套3与端极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衬套3与胶槽1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衬套3内填充有固定第一密封圈4的密封胶6。衬套3底部具有向内的第一折边31,该处向内是指朝向端极柱2一侧,第一密封圈4底部贴靠第一折边31。这样在端极柱2逐渐向外顶的过程中,端极柱2带动密封胶6,密封胶6又带动衬套3,而端极柱2同时也能带着第一密封圈4一起向外顶,第一折边31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密封圈4与衬套3同时被带动着发生位移,保证两者之间保持密封。第一密封圈4与衬套3内侧壁之间通过斜面密封配合,第一密封圈4的顶面设有与衬套3的内侧壁之间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7。衬套3的内侧壁分为底部的斜面段以及顶部的螺纹段,斜面段与第一密封圈4配合,螺纹段与压紧螺母7配合,压紧螺母7压紧第一密封圈4,通过挤压第一密封圈4,使第一密封圈4与衬套3之间以及与端极柱2之间紧密配合,密封效果更好。并且通过压紧螺母7的设置,使得第一密封圈4与衬套3固定,使用过程中,相互间不会发生松动,保证密封效果持续维持在较好状态。压紧螺母7顶面上具有扳手作用位,一般为间隔设置的多个槽,通过特制的扳手与扳手作用位配合来安装压紧螺母7。衬套3底部具有向外的第二折边32,该处所说的向外是指朝向胶槽11的内侧壁方向,第二密封圈5底部贴靠第二折边32。这样在端极柱2逐渐向外顶的过程中,端极柱2带动密封胶6,密封胶6又带动衬套3,第二折边32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二密封圈5与衬套3同时被带动着发生位移,保证两者之间保持密封。第二密封圈5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长度方向竖直设置。这样第二密封圈5与胶槽11内侧壁之间具有较长的密封配合路径,爬酸路径较长,密封效果较好。端极柱2上与密封胶6配合的位置设有若干环形槽21。环形槽21的设置能够增强密封胶6与端极柱2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在端极柱2向外顶的过程中,密封胶6与端极柱2不相对移动,使端极柱2带动密封胶6一起向外顶,保持密封结构的完整。环形槽21的数量较为适宜的为1~3个。胶槽11的口部设有色环8,色环8与端极柱2之间具有加注密封胶6的间隙。色环8卡设在胶槽11的口部,避免胶槽11中的密封胶6直接暴露在外,影响美观。同时,色环8在正、负端极柱之间使用不同颜色用于区分电池的正、负极,比如常用的,正极使用红色的色环8,负极使用蓝色的色环8。色环8与端极柱2之间具有间隙,盖上色环8后,再通过色环8与端极柱2之间的间隙向胶槽11中滴入密封胶6,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胶槽的槽盖;从胶槽穿过槽盖的端极柱;设于胶槽内且穿套在端极柱上的衬套,衬套与端极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衬套与胶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衬套内填充有固定第一密封圈的密封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胶槽的槽盖;从胶槽穿过槽盖的端极柱;设于胶槽内且穿套在端极柱上的衬套,衬套与端极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衬套与胶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衬套内填充有固定第一密封圈的密封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底部具有向内的第一折边,所述第一密封圈底部贴靠第一折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端极柱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衬套内侧壁之间通过斜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顶面设有与衬套的内侧壁之间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焯方明学王超袁关锐曹星宇柴水君高根芳陈军姚秋实汤序锋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电池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