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热采暖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热采暖结构。
技术介绍
地热采暖是以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管路内循环流动,加热楼板,以辐射和对流的传导方式向室内供热。现有的地热采暖的施工方法多为:在混凝土板上铺设隔热层,在隔热层上摊铺水泥砂浆后铺设管路,并在管路上浇筑混凝土形成覆盖层。该传统地热采暖结构属隐蔽工程、永久结构。其技术缺陷在于:(1)一旦管路发生漏水、老化,只能开凿覆盖层,工程量大,维修困难,维修工期长;(2)现有的混凝土板(实心结构)结构厚重,虽其上方铺设有隔热层,但混凝土板仍大量吸收热量,导致供暖效果不理想;(3)现有的混凝土板需搭设支架施工,施工速度慢,施工质量难以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热采暖结构,施工简便、后期维护方便,热量损耗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地热采暖结构,包括预制的工字梁(1)、管路(4)、封板(3)和楼面铺装(5),所述工字梁(1)并列等间距设置,相邻两工字梁(1)的下翼缘(1a)之间带有将其下部连接为一体的后浇带(2),相邻两工字梁(1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热采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的工字梁(1)、管路(4)、封板(3)和楼面铺装(5),所述工字梁(1)并列等间距设置,相邻两工字梁(1)的下翼缘(1a)之间带有将其下部连接为一体的后浇带(2),相邻两工字梁(1)的上翼缘(1b)通过封板(3)连接为一体;在封板(3)及上翼缘(1b)的顶面设置有楼面铺装(5),管路(4)通过工字梁(1)跨中腹板(1c)中部开设的孔洞,布置在由封板(3)、上翼缘(1b)、下翼缘(1a)及后浇带(2)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工字梁(1)高30cm,其下翼缘(1a)、上翼缘(1b)均宽30cm,下翼缘(1a)厚10cm,上翼缘(1b)厚8c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热采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的工字梁(1)、管路(4)、封板(3)和楼面铺装(5),所述工字梁(1)并列等间距设置,相邻两工字梁(1)的下翼缘(1a)之间带有将其下部连接为一体的后浇带(2),相邻两工字梁(1)的上翼缘(1b)通过封板(3)连接为一体;在封板(3)及上翼缘(1b)的顶面设置有楼面铺装(5),管路(4)通过工字梁(1)跨中腹板(1c)中部开设的孔洞,布置在由封板(3)、上翼缘(1b)、下翼缘(1a)及后浇带(2)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工字梁(1)高30cm,其下翼缘(1a)、上翼缘(1b)均宽30cm,下翼缘(1a)厚10cm,上翼缘(1b)厚8cm,腹板(1c)厚10cm;所述工字梁(1)的下翼缘(1a)内设置4根A类纵向钢筋(1d),所述的A类纵向钢筋(1d)距离下翼缘(1a)底端5cm;所述下翼缘(1a)的4根A类纵向钢筋(1d)最小配筋总面积As,min按下式计算:式中:As,min:4根A类纵向钢筋(1d)最小配筋总面积As,min(mm2),Ll:楼板的跨径(m),fcd:工字梁(1)混凝土的设计强度(MPa),fsd:A类纵向钢筋(1d)的设计强度(MP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热采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梁(1)的下翼缘(1a)底部沿工字梁1的长度方向上按间距15cm设置直径为10mm的HRB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