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309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铰链,设两个扭力杆(11),所述的铰链(7)是通过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将两个铰链副(2)交叉连接,即每个扭力杆固定端(8)分别与一个铰链副(2)的固定座(5)连接,扭力杆活动端(17)与另一个铰链副(2)的转动座(14)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转动部件在开启后更方便地保持其所需位置,减少了支撑杆和气弹簧等铰链开启维持装置,降低了铰链的成本,且可靠性得到提高。(*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实现开启和闭合功用的转动部件与车身固定结构连接用的铰链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上铰链的结构包括固定座和转动座及将其连接的铰链销轴,固定座安装在门窗、盖的框体等车身固定结构上,该固定座在工作时不发生转动,转动座安装在可以翻转的翻盖或其它进行转动的构件上。目前,安装了铰链的车箱盖或车门窗的开启与关闭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人工举升或推动转动构件使固定座和转动座形成一个角度,此时在固定结构和转动构件之间安放支撑杆,从而使固定座和转动座形成的角度得以维持;另一种是在固定结构和转动构件之间安装气弹簧或者拉压式的弹簧使固定座和转动座自动打开一个角度。上述的第一种形式的铰链需人工举升并安放支撑杆,在所需举升的部件大且重的情况下,人会感觉费力,难以操作,特别是对于体力较弱的驾乘人员来说更为困难。这种铰链对支撑杆设计和支撑部位的设计都要求较高。第二种形式的铰链在固定座和转动座之间安装气弹簧或者拉压式的弹簧,目前气弹簧的成本较高,而且气弹簧对工作环境也有一定要求,需要进行维护。而且气弹簧很容易密封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铰链,其目的是使汽车上实现开启和闭合功用的转动部件在开启后更方便地保持其所需位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铰链,它的基础部分包括两个铰链副,每个铰链副各包括固定座、转动座和铰链销轴,两个铰链副按两个铰链销轴的轴线重合并相隔一定距离分布。本技术所作的改进为设两个扭力杆,所述的铰链是通过两个扭力杆的两端将两个铰链副交叉连接,即每个扭力杆固定端分别与一个铰链副的固定座连接,扭力杆活动端与另一个铰链副的转动座连接。所述的两个扭力杆连接后的状态为是使两个铰链副张开,即两个扭力杆的两端在横断面上相对自然状态向铰链副张开的方向扭曲一个角度。所述的扭力杆固定端与固定座的连接方式是使所述的扭力杆的固定端在铰链固定座的部位即端部呈“U”字形弯曲,“U”字形的一侧为扭力杆的端头,另一侧是扭力杆的杆身,同时在扭力杆的固定端相对应的固定座的位置设有扭力杆固定端安装通孔和扭力杆固定端安装卡槽,扭力杆的端头和杆身分别插入和卡入。所述的扭力杆活动端与转动座的连接方式是设扭力杆支架,扭力杆支架通过转动座与扭力杆支架销轴安装在转动座上,其伸出端设扭力杆支架卡槽,扭力杆活动端在其相应位置有一个弓形弯曲,弓形弯曲部分卡在扭力杆支架卡槽内,固定座上设扭力杆活动端安装卡槽,扭力杆杆身卡入该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转动部件在开启后更方便地保持其所需位置,减少了支撑杆和气弹簧等铰链开启维持装置,降低了铰链的成本,且可靠性得到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转动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扭力杆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的扭力杆支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的扭力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转动座安装孔,2、铰链副,3、固定座连接件,4、铰链销轴,5、固定座,6、扭力杆固定端安装通孔,7、铰链,8、扭力杆固定端,9、扭力杆固定端安装卡槽,10、扭力杆活动端安装卡槽,11、扭力杆,12、扭力杆支架卡槽,13、扭力杆支架,14、转动座,15、减震块安装孔,16、转动座与扭力杆支架销轴,17、扭力杆活动端,18、弓形弯曲。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表达的本技术的结构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铰链7,包括两个铰链副2,每个铰链副2各包括固定座5、转动座14和铰链销轴4,两个铰链副2按两个铰链销轴4的轴线重合、两个固定座5、两个转动座14分别在同一平面上并相隔一定距离分布。固定座5通过固定座连接件3安装在车体上;转动座14通过转动座安装孔1安装在汽车转动部件上;减震块通过减震块安装孔15紧固在转动座14上。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及所提出的相应的技术方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设两个扭力杆11,所述的铰链7是通过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将两个铰链副2交叉连接,即每个扭力杆固定端8分别与一个铰链副2的固定座5连接,扭力杆活动端17与另一个铰链副2的转动座14连接。两个扭力杆11连接后的状态是使两个铰链副2张开,即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在横断面上相对自然状态向铰链副2张开的方向扭曲一个角度。固定座5和转动座14处于闭合状态时,扭力杆11处于扭力最大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外部锁止机构进行锁止。当释放锁止机构后,固定座5和转动座14将在扭力杆11的扭力作用下自动打开并维持打开状态。扭力杆11工作时所受的力为纯扭转剪切。采用不同的扭力杆11的材料,改变预扭角度和改变扭力杆11的直径可以调整铰链副2打开所需的扭距。因扭力杆不需润滑等日常维护,其工作环境可以在其材料晶向变化温度范围内,一般为-100℃~+200℃,这使得本技术的工作范围得以增大。为了使扭力杆11与两个铰链副的连接能方便安装和拆卸,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措施,现结合图1、图2、图3和图7对扭力杆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进一步作具体的介绍扭力杆固定端8与固定座5的连接方式是使所述的扭力杆11的固定端8在铰链固定座5的部位即端部呈“U”字形弯曲,“U”字形的一侧为扭力杆11的端头,另一侧是扭力杆11的杆身,同时在扭力杆11的固定端8相对应的固定座5的位置设有扭力杆固定端安装通孔6和扭力杆固定端安装卡槽9,扭力杆11的端头和杆身分别插入和卡入。采用了这种方法,扭力杆11的固定端8和固定座5的连接是活动的,能很方便地装配和拆卸。扭力杆活动端17与转动座14的连接方式是设扭力杆支架13,扭力杆支架13通过转动座与扭力杆支架销轴16安装在转动座14上,其伸出端设扭力杆支架卡槽12,扭力杆活动端17在其相应位置有一个弓形弯曲18,弓形弯曲18部分卡在扭力杆支架卡槽12内,固定座5上设扭力杆活动端安装卡槽10,扭力杆11杆身卡入该槽。采用了这种方法,扭力杆活动端17与转动座14的连接是活动的,能很方便地装配和拆卸。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构思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应用于其它场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铰链(7),包括两个铰链副(2),每个铰链副(2)各包括固定座(5)、转动座(14)和铰链销轴(4),两个铰链副(2)按两个铰链销轴(4)的轴线重合并相隔一定距离分布,其特征在于设两个扭力杆(11),所述的铰链(7)是通过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将两个铰链副(2)交叉连接,即每个扭力杆固定端(8)分别与一个铰链副(2)的固定座(5)连接,扭力杆活动端(17)与另一个铰链副(2)的转动座(14)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扭力杆(11)连接后的状态是使两个铰链副(2)张开,即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在横断面上相对自然状态向铰链副(2)张开的方向扭曲一个角度。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力杆固定端(8)与固定座(5)的连接方式是使所述的扭力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7),包括两个铰链副(2),每个铰链副(2)各包括固定座(5)、转动座(14)和铰链销轴(4),两个铰链副(2)按两个铰链销轴(4)的轴线重合并相隔一定距离分布,其特征在于:设两个扭力杆(11),所述的铰链(7)是通过两个扭力杆(11)的两端将两个铰链副(2)交叉连接,即每个扭力杆固定端(8)分别与一个铰链副(2)的固定座(5)连接,扭力杆活动端(17)与另一个铰链副(2)的转动座(1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其文刘晓南朱志军王灿军高新华祁国俊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