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870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还包括沉淀池、出水槽和存泥池,配水池设置在沉淀池的进水端,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的出水端,存泥池设置在沉淀池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污泥传输带一端穿过存泥池与沉淀池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延伸至存泥池内,配水池通过进水孔与沉淀池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流沉淀装置
本技术属于给水排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流沉淀装置,适用于给水排水。
技术介绍
平流沉淀池是污水处理流程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沉淀设备,对污水的泥水分离效果显著,同时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施工简易,平面布置紧凑,可应用于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差的各种大、中、小型的污水处理厂中。众多优点使得平流沉淀池应用广泛,然而配水不均匀、多斗排泥时操作量大、机械排泥时设备复杂、对施工要质量求高、占地面积大等方面的问题却始终制约其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了平流沉淀池发展的先行条件。多层平流沉淀池,解决了普通平流沉淀池的缺点,占地小,处理效率高,但是现阶段使用的多层平流沉淀池结构复杂,其排泥困难和工作量大的缺点更是限制了该池的发展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平流沉淀装置,该装置在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还包括沉淀池、出水槽和存泥池,配水池设置在沉淀池的进水端,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的出水端,存泥池设置在沉淀池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污泥传输带一端穿过存泥池与沉淀池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延伸至存泥池内,配水池通过进水孔与沉淀池连通。如上所述的存泥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斗,排泥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排泥管与排泥泵连接。如上所述的污泥传输带延伸至存泥池内的一端向下弯折。如上所述的存泥池内靠近污泥传输带延伸至存泥池内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刮泥刀。如上所述的进水孔在配水池与沉淀池之间的穿孔墙自上至下多层分布,每层进水孔分别与一层污泥传输带层对应且高于对应的污泥传输带层设定高度。如上所述的沉淀池的进水端至出水端为水流方向,沉淀池内的污泥传输带垂直于水流方向。如上所述的沉淀池内设置有转轴支撑架,污泥传输带包括皮带以及与皮带适配的旋转轮,旋转轮与旋转轴轴接,旋转轴设置在转轴支撑架上。如上所述的污泥传输带朝存泥池倾斜设定角度。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存泥池单独设置,可有效避免刮泥和排泥过程中对沉淀池水流的影响,造成出水水质波动。2、安装方便,操作简便且减小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配水池;2-沉淀池;201-第一沉淀池;202-第二沉淀池;203-第三沉淀池;3-出水槽;4-存泥池;401-刮泥刀;402-排泥管;403-排泥斗;404-排泥泵;501-第一污泥传输带层;502-第二污泥传输带层;503-第三污泥传输带层;504-转轴支撑架;505-污泥传输带;6-穿孔墙;601-进水孔;7-传输带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1,还包括沉淀池2、出水槽3和存泥池4,配水池1设置在沉淀池2的进水端,出水槽3设置在沉淀池2的出水端,存泥池4设置在沉淀池2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2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505,污泥传输带505一端穿过存泥池4与沉淀池2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7延伸至存泥池4内,配水池1通过进水孔601与沉淀池2连通。存泥池4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斗403,排泥斗403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402,排泥管402与排泥泵404连接。配水池1内的污水通过进水孔601的布水进入沉淀池2内,进入沉淀池2的污水经过沉降后,沉降的污泥附着在每层污泥传输带层的污泥传输带505上,通过每层污泥传输带层的污泥传输带505将沉淀后的污泥传输到存泥池4进而进入到排泥斗403内,开启排泥泵404,排泥斗403内的污泥经排泥管402、排泥泵404后排出,沉淀池2内的上部污水最终由出水槽3收集后进入下一处理单元。优选的,污泥传输带层为三层,包括第一污泥传输带层501、第二污泥传输带层502和第三污泥传输带层503。自沉淀池2顶部至沉淀池2底部由第一污泥传输带层501、第二污泥传输带层502和第三污泥传输带层503将沉淀池2分隔为第一沉淀池201、第二沉淀池202和第三沉淀池203。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505,便于检修和更换。污泥传输带505延伸至存泥池4内的一端向下弯折。便于使污泥更好的传输到排泥斗403内。存泥池4内靠近污泥传输带505延伸至存泥池4内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刮泥刀401。污泥传输带505通过传输带穿孔7将污泥由沉淀池2传输至存泥池4后通过刮泥刀401进行刮除,避免了在沉淀池2内刮除污泥时对沉淀池2上部水质污染的影响。进水孔601在配水池1与沉淀池2之间的穿孔墙6自上至下多层分布,每层进水孔601分别与一层污泥传输带层对应且高于对应的污泥传输带层设定高度。目的在于降低水流对污泥传输带层上污泥的冲刷作用,防止沉淀池2上部水质返浑。沉淀池2的进水端至出水端为水流方向,沉淀池2内的污泥传输带505垂直于水流方向。便于污泥更好的沉降附着在污泥传输带505上。沉淀池2内设置有转轴支撑架504,污泥传输带505包括皮带以及与皮带适配的旋转轮,旋转轮与旋转轴轴接,旋转轴设置在转轴支撑架504上。当沉淀池2池体宽度较大时,在污泥传输带505下方增加旋转轴,防止污泥传输带505跨度太大导致下垂。污泥传输带505朝存泥池4倾斜设定角度。便于使污泥传输带505上的污泥快速的传输到存泥池4内。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池(2)、出水槽(3)和存泥池(4),配水池(1)设置在沉淀池(2)的进水端,出水槽(3)设置在沉淀池(2)的出水端,存泥池(4)设置在沉淀池(2)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2)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505),污泥传输带(505)一端穿过存泥池(4)与沉淀池(2)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7)延伸至存泥池(4)内,配水池(1)通过进水孔(601)与沉淀池(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池(2)、出水槽(3)和存泥池(4),配水池(1)设置在沉淀池(2)的进水端,出水槽(3)设置在沉淀池(2)的出水端,存泥池(4)设置在沉淀池(2)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2)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505),污泥传输带(505)一端穿过存泥池(4)与沉淀池(2)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7)延伸至存泥池(4)内,配水池(1)通过进水孔(601)与沉淀池(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存泥池(4)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斗(403),排泥斗(403)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402),排泥管(402)与排泥泵(40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传输带(505)延伸至存泥池(4)内的一端向下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流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飞周攀陈志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