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1563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进胶结构设置在各个分流道的下端;进胶结构包括进胶部、过渡部、流道部;进胶部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上端与分流道的出口连通,下端与过渡部上端连接,过渡部为开口上大下小的漏斗结构,过渡部下端连接流道部;流道部分为竖流道和横流道;竖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道和第二竖流道,第一竖流道的直径小于第二竖流道的直径;所述横流道垂直的设置在距离第三竖流道的底部L处,两者之间设置圆角部过渡;横流道包括横直流道部和弧形弯道部,弧形弯道部对称设置在横直流道部的两端,弧形弯道部前端设置有上飞边部、产品进入部和下飞边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产品表面无进胶点,生产效率高,且便于撕掉飞边的效果。

A latent rubber feed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atent glue feeding structure, which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each shunt channel; the glue feeding structure includes the glue feeding part, the transition part and the runner part; the glue feeding part is a hollow cylindrical structure, the upp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let of the shunt channel,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end of the transition part, the transition part is a funnel structure with large and small openings,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transition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runner part. The vertical channel includes the first vertical channel and the second vertical channel, the diameter of the first vertical channel is small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second vertical channel; the vertical channel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L of the third vertical channel, and a corner transition is set between the two; the cross channel includes the cross direct channel and the arc bend, and the arc bend is symmetrically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cross direct channel. The front end of the arc bend part is provided with an upper flying edge, a product entry part and a lower flying edge part. The utility model ensures that the product surface has no adhesive point,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s easy to tear off the flying edg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
本技术属于橡胶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发动机密封圈产品要求表面无进胶点,且对飞边要求非常苛刻,因此外观面不能进胶,只能从侧面进胶,本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的橡胶冷流道进胶结构,可保证产品表面无进胶点,生产效率高,且便于撕掉飞边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该进胶结构可以解决橡胶产品在硫化注射成型产品时会在外观上留有进胶点的问题。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胶结构设置在各个分流道的下端;所述进胶结构包括进胶部、过渡部、流道部;所述进胶部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上端与分流道的出口连通,下端与过渡部上端连接,所述过渡部为开口上大下小的漏斗结构,过渡部下端连接流道部;所述流道部,分为竖流道和横流道;所述竖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道、第二竖流道及第三竖流道,三个竖流道的直径从第一竖流道到第三竖流道依次递增;所述横流道与第三竖流道相互垂直设置,且横流道位于第三竖流道底部L处位置;两者之间设置圆角部过渡;所述横流道包括横直流道部和弧形弯道部,所述弧形弯道部对称设置在横直流道部的两端,所述弧形弯道部前端设置有上飞边部、产品进入部和下飞边部,所述产品进入部设置在上下飞边部之间。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弧形弯道部与横直流道部之间弧形连接,弧形角度在45°±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产品进入部厚度为0.1mm。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使用效率高、调整简单、可减少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通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总装视图。图3是本技术弧形弯道部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1、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胶结构设置在各个分流道的下端;进胶结构包括进胶部1、过渡部2、流道部;进胶部1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上端与分流道7的出口连通,下端与过渡部2上端连接,过渡部2为开口上大下小的漏斗结构,过渡部下端连接流道部;流道部,分为竖流道4和横流道5;竖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道4.1、第二竖流道4.2及第三竖流道4.3,三个竖流道的直径从第一竖流道到第三竖流道依次递增;所述横流道5与第三竖流道4.3相互垂直设置,且横流道位于第三竖流道4.3底部L处位置;两者之间设置圆角部6过渡;两者之间设置圆角部过渡;圆角部位圆角,可保证胶料在最小剪切摩擦的情况下进入型腔,防止因摩擦生热而产生熟料,同时防止有死胶出现。竖流道底部开口可保证产品顺利拔出。所述横流道5包括横直流道部5.1和弧形弯道部5.2,所述弧形弯道部对称设置在横直流道部的两端,所述弧形弯道部前端设置有上飞边部5.2a、产品进入部5.2b和下飞边部5.2c,所述产品进入部设置在上下飞边部之间。这样在产品出模后,流道断裂在过渡部,保证过渡部以上的胶料可直接用于下一模生产,第一竖流道以下为熟料,即产生的废料,可在后面直修剪过程中与飞边一起修剪掉。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弧形弯道部5.2与横直流道部5.1之间弧形连接,弧形角度在45°±2°。呈45°角进胶,这种过度段进较的方式既能保证胶快速进入型腔,又能减少胶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生热。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产品进入部5.2b厚度为0.1mm。既可以保证产品顺利进胶,又便于产品修剪,保证产品很便利的把产品飞边撕掉,且保证产品无进胶点,保证产品外观无缺陷。具体实施过程:橡胶进入料缸预热后从灌嘴出进入,然后流入分流道,从分流道出来后进入进胶口结构,从进胶口位置进入的胶料进入产品飞边位置,最后经由产品飞边口注满型腔,最后硫化成型,取出产品,撕掉飞边。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在不违背总体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胶结构设置在各个分流道的下端;所述进胶结构包括进胶部(1)、过渡部(2)、流道部;所述进胶部(1)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上端与分流道(7)的出口连通,下端与过渡部(2)上端连接,所述过渡部(2)为开口上大下小的漏斗结构,过渡部下端连接流道部;所述流道部,分为竖流道(4)和横流道(5);所述竖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道(4.1)、第二竖流道(4.2)及第三竖流道(4.3),三个竖流道的直径从第一竖流道到第三竖流道依次递增;所述横流道(5)与第三竖流道(4.3)相互垂直设置,且横流道位于第三竖流道(4.3)底部L处位置;两者之间设置圆角部(6)过渡;所述横流道(5)包括横直流道部(5.1)和弧形弯道部(5.2),所述弧形弯道部对称设置在横直流道部的两端,所述弧形弯道部前端设置有上飞边部(5.2a)、产品进入部(5.2b)和下飞边部(5.2c),所述产品进入部设置在上下飞边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伏式进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胶结构设置在各个分流道的下端;所述进胶结构包括进胶部(1)、过渡部(2)、流道部;所述进胶部(1)为中空的圆柱结构,上端与分流道(7)的出口连通,下端与过渡部(2)上端连接,所述过渡部(2)为开口上大下小的漏斗结构,过渡部下端连接流道部;所述流道部,分为竖流道(4)和横流道(5);所述竖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道(4.1)、第二竖流道(4.2)及第三竖流道(4.3),三个竖流道的直径从第一竖流道到第三竖流道依次递增;所述横流道(5)与第三竖流道(4.3)相互垂直设置,且横流道位于第三竖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沛旻路坦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绿缘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