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投放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1194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2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物投放容器,涉及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生物投放容器的孵化率及存活率低的问题,包括上壳体以及固定于上壳体底部的下壳体,在上壳体的顶部设有贯通壁厚的条形飞离孔,在上壳体的底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上连接部,上连接部的外沿与上壳体的底部外沿平齐,上连接部的厚度小于上壳体的厚度,在下壳体的顶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下连接部,下连接部的内沿与下壳体的底部内沿平齐,下连接部的厚度小于下壳体的厚度,上连接部与下连接部相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投放容器,降低投放过程解体或打开的风险,从而避免虫卵散落水中导致的孵化率及存活率低的问题。

A Biological Delivery Vessel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iological delivery containe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existing biological delivery container, including an upper shell and a lower shell fixed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shell, with a strip-shaped exit hole through the wall thickness at the top of the upper shell, an annular upper conne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shell, and an upper conne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shell. The outer edge of the lower part is even with the bottom outer edge of the upper shell,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upper connecting part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upper shell. A ring-shaped lower connecting part is arranged circumferentially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shell. The inner edge of the lower connecting part is even with the bottom inner edge of the lower shell,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connecting part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ower shell. The biological delivery container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disintegration or opening during the delivery process, thereby avoiding the problem of low hatch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caused by the scattered eggs in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投放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投放容器。
技术介绍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进行生态种植,已经成为替代传统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种植方法。目前,生物防治主要采用将放置有生物或者生物卵体的生物投放容器人工悬挂到植株上或水田中,或者通过无人机将生物或者生物卵体的生物投放容器投放到种植地或被悬挂在植株上等来实现生物防治害虫的目的。现有的能利用无人机投放的生物投放容器存在以下缺点(以水田生物投放容器为例):生物投放容器下落过程中易解体或打开,在水田的虫卵投放过程中,会导致虫卵散落水中,孵化率和存活率均受到影响,即便是投放的成虫,也存在损失较多数量成虫的风险,当装载虫卵的生物投放容器成功投放到水田中,常会发生水倒灌到容器内的问题,影响孵化率及存活率,此外还存在虫卵孵化爬出后不能正常跳跃到植物上导致死亡等情况,再次影响虫卵或成虫存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投放容器,用以解决现有生物投放容器装载虫卵后在水田投放中的孵化率及存活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投放容器,其包括上壳体以及固定于所述上壳体底部的下壳体,在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有贯通壁厚的条形飞离孔,在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的外沿与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外沿平齐,所述上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壳体的厚度,在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的内沿与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内沿平齐,所述下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厚度,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下连接部相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生物投放容器由上下壳体构成,且上下壳体通过上下连接部连接,避免投放过程中发生解体或被打开,从而避免虫卵散落导致的孵化率低以及存活率低的问题。上连接部外沿与上壳体外沿平齐,下连接部内沿与下壳体内沿平齐,且上下连接部相配合,形成一个插接结构。此插接结构既方便将投放容器连接成整体,在放置虫卵时,先将虫卵放置于下壳体内,再降上壳体扣合固定;又能在投放下降过程中,避免因风力或空气阻力破坏上下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一个可选方案中,在所述上连接部的内沿设有截面为半球形的凹槽,在所述下连接部的外沿设有截面为半球形的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相匹配扣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设置卡扣结构,加强上下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使连接更紧固、可靠。在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条形飞离孔在所述上壳体的外侧宽度小于内侧宽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飞离孔的孔洞从内向外呈缩小的趋势,也可以理解为孔洞的断面截面是楔形,因投放容器内存有非负压的空气,且水落在投放容器表面或条形飞离孔表面时存在液体表面张力,楔形的孔洞能有效防止水倒灌如投放容器内,从而进一步提高孵化率和存活率。在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条形飞离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条形飞离孔在所述上壳体的顶点四周均匀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孵化后的幼虫飞离的通道就有多个,避免因飞离通道少导致幼虫不能爬出的问题,而且条形飞离孔还具有空气流通的作用,多个条形飞离孔可以保证投放容器内部氧气充足。在一个可选方案中,在所述上壳体上还设有多个贯通壁厚的圆形飞离孔,多个所述条形飞离孔在所述上壳体的顶点四周均匀分布,且多个所述圆形飞离孔在所述条形飞离孔的下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备选的飞离通道,保证孵化的幼虫都能从投放容器内爬出。在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下壳体呈半球形,在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底部设有一个配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与半球形下壳体的组合设计,使投放容器具有不倒翁的性能,在水中漂浮的过程能始终保持条形飞离孔朝上,避免因条形飞离孔被水封导致的水倒灌或缺氧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孵化率和存活率。在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上壳体呈半球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投放容器整体呈球形,保证在投放过程中可顺畅滚动,方便投放。在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生物投放容器还包括上连接腔和下连接腔,所述上连接腔固定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顶部且向下延伸,在所述上连接腔的底部外侧均匀分布多个半圆柱状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的底端与所述上连接腔的底端平齐,所述下连接腔固定于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底部且向上延伸,所述上连接腔的底部插接于所述下连接腔的顶部,且所述连通槽的顶端位于所述下连接腔的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虫卵放置于下连接腔内,在水田漂浮过程中,可有效隔绝水温,若水温过低会导致的投放容器内部温度低,导致孵化率及存活率下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投放容器,其由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组成,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上下连接部连接,降低投放过程解体或打开的风险,从而避免虫卵散落水中导致的孵化率及存活率低的问题。此外,上连接部的凹槽与下连接部的凸起形成卡扣连接,既方便连接,又避免在空投下降过程打开;在下壳体底部设有配重块,使得在投放过程中,使上壳体的条形飞离孔始终朝上,减少水田中的水倒灌到壳体内的几率;条形飞离孔外侧宽度小于内侧宽度,进一步避免水倒灌。多种措施均可提高孵化率和存活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投放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生物投放容器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上壳体及其附属结构示意图(上下反向)。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下壳体及其附属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条形飞离孔,4-上连接部,5-下连接部,6-圆形飞离孔,7-配重块,8-上连接腔,9-下连接腔,10-连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生物投放容器,与生物投放器(例如遥控飞机等)配合使用,将生物投放容器投放到水田等有水生存的作物环境中,实现以虫治虫、绿色农业的目的。本实施例的生物投放容器以装载赤眼蜂卵体为例,但并不限于仅仅能够用于装载或投放赤眼蜂以虫治虫。如图1-4所示,生物投放容器包括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为一端开口的半封闭结构,上壳体1固定于下壳体2的上方且开口端对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2卡接或者插接固定,整个生物投放容器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构成,且上下壳体2通过上下连接部5连接,形成紧密、可靠的连接,保证在投放、飞行、散落、水中漂浮过程中确保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不会分离,确保内部的赤眼蜂卵体安全,从而避免赤眼蜂卵体散落导致的孵化率低以及存活率低的问题。在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贯通壁厚的条形飞离孔3,以便供孵化的赤眼蜂幼虫离开投放容器。在上壳体1的底部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投放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投放容器包括上壳体(1)以及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底部的下壳体(2),在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贯通壁厚的条形飞离孔(3),在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上连接部(4),所述上连接部(4)的外沿与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外沿平齐,所述上连接部(4)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壳体(1)的厚度,在所述下壳体(2)的顶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下连接部(5),所述下连接部(5)的内沿与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内沿平齐,所述下连接部(5)的厚度小于所述下壳体(2)的厚度,所述上连接部(4)与所述下连接部(5)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投放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投放容器包括上壳体(1)以及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底部的下壳体(2),在所述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贯通壁厚的条形飞离孔(3),在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上连接部(4),所述上连接部(4)的外沿与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外沿平齐,所述上连接部(4)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壳体(1)的厚度,在所述下壳体(2)的顶部周向设有环状的下连接部(5),所述下连接部(5)的内沿与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内沿平齐,所述下连接部(5)的厚度小于所述下壳体(2)的厚度,所述上连接部(4)与所述下连接部(5)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投放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连接部(4)的内沿设有截面为半球形的凹槽,在所述下连接部(5)的外沿设有截面为半球形的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相匹配扣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投放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飞离孔(3)在所述上壳体(1)的外侧宽度小于内侧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投放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飞离孔(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条形飞离孔(3)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光远董辉程鸿远高月波徐茂德汪楠楠孙永魁雷健王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