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9450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安装于一把手组中;该把手组具有一套盘,该套盘的轴向设置两支承螺母及一驱动管;该补强构造为一固定件,具有第一板,第一板两端分别轴向延伸一第二板,第二板末端延伸形成一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具有一啮合部可与套盘所具有的啮合部相啮合,第一板具有两个供两支承螺母穿设的通孔及一供驱动管穿设的中心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增加管形锁的操作稳定度,抵抗扭力的作用,以提高安全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其在该管形锁的外把手组内增设一固定件;藉该固定件可增强外4巴手组抵抗4交大的扭 力破坏。
技术介绍
习用的一般管形锁构造(如图1所示),包括一外把手组1、 一 内把手组2及一锁闩3;该外^巴手组1是由一外套盘11、 一外把手 12、 一外传动机构13结合而成;该外套盘ll呈盘状,外传动机构 13装置于盘状体的内侧,外把手12装设于盘状体外侧,盘状体的 内侧底部具有两轴向设置的支承螺母14,该支承螺母14呈中空状, 内壁具有螺紋;该外传动机构13的轴向具有一传动管15;该内把 手组2是由一内套盘21、 一内把手22及一内传动机构(图中未示 出)所结合而成,该内套盘21呈盘状体,内传动机构装置于盘状体 的内侧(图中未示出),所述内传动机构具有一中心孔(图中未示出), 可供外传动机构13的传动管15穿设,该内套盘21的盘状体具有与 支承螺母14对正设置的两螺丝孔25。当欲于门板4上安装管形锁时,先在门板4上钻设一锁体安装孔 41,并在门侧边钻设一锁闩安装孔42,该锁闩安装孔42可提供管 形锁的锁闩3从门侧边装入,并以两支螺丝31牢固螺设于门板4的 侧边上,该锁闩3具有两支承螺母置入孔32,该两支承螺母置入孔 32之间具有一传动管置入孔33,可提供由门板4外侧的外套盘11 的两支承螺母14与传动管15分别穿过两支承螺母置入孔32与传动 管置入孔33 ,然后由门板4内侧将内把手组2的内传动机构(图中 未示出)的中心孔(图中未示出)套入所述传动管15,并且将内把 手组2的二螺丝孔25分别与该支承螺母14对正,并藉由螺丝24与 支承螺母14螺合锁紧,使内套盘21与外套盘11牢固于门板4的两 侧上,外把手12或内把手22旋转时皆可连动传动管15,以驱动锁 闩3的锁闩头34产生撤收;然而所述两支承螺母14的横断面尺寸 又受到该锁闩3的支承螺母置入孔32的尺寸限制,使之不能具有较 大的横断面尺寸,因此,即使是以两螺丝24将内套盘21与外套盘11用力锁紧,仍然^L容易遭受宵小以重器敲击或以夹器扭转外套盘11而将管形锁破坏!有鉴于此,为强化管形锁抗破坏强度,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应运而 生,其是于外把手组增加一 固定件以支撑两支承螺母及一外驱动管, 增加管形锁锁体的稳定度及抗扭力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可增加管形锁的 操作稳定度,抵抗扭力的作用,以提高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安装于一把手组中;该"l巴手组具有一套 盘,该套盘的轴向设置两支承螺母及一驱动管;该补强构造为一固 定件,具有第一板,第一板两端分别轴向延伸一第二板,第二板末 端延伸形成 一 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具有 一啮合部可与套盘所具有 的啮合部相啮合,第 一板具有两个供两支承螺母穿设的通孔及一供 驱动管穿设的中心孔。该固定件的啮合部为一凹部,套盘的啮合部为一凸部。该固定件的支承部分由一第三板与一第四板连冲妻而成,该第三板 是由第二板末端处向远离通孔的方向延伸形成,该第四板是由第三 板末端处向远离第一板的方向延伸形成。该固定件的第 一板与第二板之间具有肋,第二板与第三板之间具 有肋。该套盘上直接弯折成数个间隔设置的弯折部。 该固定件的支承部分具有一凸出部,该凸出部直接啮合于门板的 板面。该固定件的支承部分具有 一 凸出部,该凸出部弯折后邻靠于门板 的板面。该固定件的中心孔轴向延伸一凸缘。该驱动管具有至少一突起,把手组具有一扭力回复装置,扭力回 复装置具有至少一供驱动管突起穿设的凹槽,该突起的外侧邻靠于 固定件的凸缘所形成的内圆周。该固定件的第 一板具有 一加强筋。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藉由固定件增加两支承螺母的强 度,并且稳定外驱动管的转动,且套盘的弯折部与固定件的凸出部 可增加管形锁与门板的定位,增强管形锁锁体的稳定度,并使之具 有抵抗较大扭力破坏的强度。附图说明图l是习用管形锁与门板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外把手组、内把手组、 固定件及锁闩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外把手组结合固定 件、内把手组及锁闩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外把手组的横向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显示外把手组、内把手组 及固定件组合后的局部纵向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外把手组11外套盘111盘底112凸缘113凸部114弯折部12外把手13外传动机构131外驱动管132第一部份133第二部分134扭力回复装置136凹槽137突起14支承螺母15传动管16固定件160加强筋161第一板162第二板163中心孔164通孔165第三板166第四板167凹部168凸出部169肋170凸缘171支承部分2内4巴手组21内套盘22内把手23内传动才几构231中心孔24螺丝25螺丝孑L3锁闩31螺丝32支承螺母置入孔33传动杆置入孔34锁闩头4门板41锁体安装孔42锁闩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本技术管形锁的补强构造是安装于管形锁锁体中,该管形锁主要包括 一外把手组l、 一内把手组2及一锁闩3,其中外把手组l是由 一外套盘11、 一外把手12、 一外传动机构13及一固定件16所组合 而成;而内把手组2是由一内套盘21、 一内把手22及一内传动机 构23所组合而成。所述外套盘11为盘状体,于盘底111轴向延伸设置两支承螺母 14,该支承螺母14 一端具有内螺紋,所述外套盘11于盘底111的 边缘处轴向延伸一凸缘112,该凸缘112上具有径向向内的凸部113, 且该外套盘11的盘底111直接弯折成两间隔设置的弯折部114。所述外传动机构13具有一外驱动管131及一扭力回复装置134, 该外驱动管131具有第一部份132与第二部分133,该第一部份132 具有间隔设置的四个突起137,该第二部分133可穿设该外套盘11 并连接于外把手12。所述扭力回复装置134,可容置于该外套盘11内,该扭力回复 装置134具有间隔设置的四个凹槽136,供外驱动管131的四个突 起137穿设,且扭力回复装置134的中央轴向具有一传动管15。所述固定件16可安装于外套盘11内,而位于外传动机构13上, 该固定件16具有第一板161,该第一板161具有补强的加强筋160、 一中心孔163与两通孔164,该中心孔163的内圆周轴向延伸一凸 缘170,该第一板161两端分别轴向延伸第二板162,该第二板162 末端延伸形成一支承部分171,该固定件16的支承部分171是由一 第三板165与一第四板166连接而成,该第二板162末端处远离通 孔164的方向向外延伸第三板165,并于第三板165末端处远离第 一板161的方向延伸一第四板166,其中该第四板166具有凹部167, 可与该外套盘11的凸部113相啮合,凹部167靠近通孔164的方向 上延伸一凸出部168,该固定件16的两通孔164可分别套设于该外 套盘11的两支承螺母14上,且该固定件16的中心孔163的凸缘 170可套设于该外驱动管131的四个突起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形锁的补强构造,安装于一把手组中;该把手组具有一套盘,该套盘的轴向设置两支承螺母及一驱动管;其特征在于: 该补强构造为一固定件,具有第一板,第一板两端分别轴向延伸一第二板,第二板末端延伸形成一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具有一啮合部可与 套盘所具有的啮合部相啮合,第一板具有两个供两支承螺母穿设的通孔及一供驱动管穿设的中心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忠董连坤
申请(专利权)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