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73572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塑壳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定位支架(1)、第一拉力块(2)、拉紧杆(3)、第二拉力块(4)和拉紧调节把手(5),所述第一拉力块(2)固定在所述定位支架(1)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拉紧杆(3)贯穿所述定位支架(1)的相对侧壁且与该相对侧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拉力块(4)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一端,所述拉紧调节把手(5)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拉力块(4)与所述第一拉力块(2)相对设置。使用本装置能够简便地测量出待测电池壳体的强度,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塑壳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蓄电池是电动车的重要部件,但电动车厂家的组装过程中时常造成电池塑壳破裂,常见的有紧固件过压造成塑壳损坏,或接触到油性溶剂,如刹车油,容易造成塑壳破裂。因此,塑壳厂家为此对材料性能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了塑壳的强度和耐油性,升级后的塑壳在使用中塑壳破裂的概率大幅度下降。由于升级后的壳体强度及耐油性能发生变化,常规抽样检测标准及方法已经无法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迫使专利技术一种装置及检测方法来判定来料塑壳质量的好坏。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使用本装置能够简便地测量出待测电池壳体的强度,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包括定位支架、第一拉力块、第二拉力块、拉紧杆和拉紧调节把手,所述第一拉力块固定在所述定位支架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拉紧杆贯穿所述定位支架的相对侧壁且与该相对侧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拉力块固定在所述拉紧杆的一端,所述拉紧调节把手固定在所述拉紧杆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拉力块与所述第一拉力块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支架由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定位架组成,两个所述定位架重叠交错对称固定。由于待测电池壳体的尺寸大小不一,若定位支架的尺寸固定,则本装置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测电池壳体的检测,所以在本技术中,可以将定位支架设计成由两个相同结构和尺寸的定位架组成,二者部分重叠交错对称固定,当需要检测尺寸较大的电池壳体时,向两侧拉伸定位架预设间距后重新将二者固定即可进行检测,相反,当需要检测尺寸较小的电池壳体时,向中间压缩定位架预设间距后重新将二者固定即可进行检测。优选地,在两个所述定位架上沿长度方向均分别设置一排若干调节螺孔,两个所述定位架通过调节螺丝与任意两个上下对齐的所述调节螺孔螺纹连接固定。两个定位架上沿程度方向设置的一排若干调节螺孔使得第一拉力块与第二拉力块之间的间距可以多个尺寸调节,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测量不同尺寸的电池壳体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拉力块位于所述拉紧杆的延长线上。第一拉力块与拉紧杆位于同一直线上能够有效保证测量时,待测电池壳体的位置稳定,防止其发生偏移导致测量结果不精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力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定位支架的一端。优选地,所述拉紧杆为螺杆。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将所述检测装置放置于待测电池壳体的上方开口上,使所述第一拉力块与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一侧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拉力块与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相对侧壁内壁接触;S2:调节所述拉紧调节把手,使所述第一拉力块和所述第二拉力块恰好锁紧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两相对侧壁;S3:测量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两相对侧壁的宽度为d1;S4:再次调节所述拉紧调节把手,使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两相对侧壁张开,此时,测量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两相对侧壁的宽度为d2,保证d2-d1=8~10mm;S5:将所述检测装置连同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置于温箱中,50~60℃保温处理20~30h后取出,常温冷却;S6:观察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两个相对侧壁表面有无裂痕,若无裂痕,则说明所述待测电池壳体的强度合格。进一步地,在所述S1中,在将所述检测装置放置于待测电池壳体的上方开口上之前,还在所述待测电池塑壳的两个相对侧壁外表面均匀涂上DOT4刹车油。有益效果:本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将第一拉力块靠在待测电池壳体的开口端一侧内侧壁,将第二拉力块靠在相对侧内侧壁,然后通过旋转拉紧调节把手调节拉紧杆,使第二拉力块和第一拉力块锁紧待测电池壳体,此时,测量待测电池壳体的宽度为d1,然后通过拉紧调节把手调节拉紧杆,使d1增大预设间距,然后将本装置和待测电池壳体均置于保温箱中,在预设温度下保温处理预设时间后即可测量出待测电池壳体的强度;可见,使用本装置对电池壳体的强度进行测量的操作简便,且能够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1中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方式1中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安装到待测电池壳体上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实施方式2中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方式2中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的尺寸调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该检测装置主要由定位支架1、第一拉力块2、第二拉力块4、拉紧杆3和拉紧调节把手5组成,第一拉力块2通过螺栓7固定在定位支架1的底部一侧内壁,拉紧杆3即螺杆,与定位支架1的底部另一相对侧壁螺纹连接,且拉紧杆3贯穿该相对侧壁,第二拉力块4固定在拉紧杆3的一端,且第二拉力块4与第一拉力块2相对设置,拉紧调节把手5固定在拉紧杆3的另一端,且拉紧杆3与第一拉力块2位于同一直线上。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对待测电池壳体8的强度进行检测的方法如下:如图2,将本检测装置放在待测电池壳体8的上方开口上,使第一拉力块2与待测电池壳体8的一侧内壁接触,第二拉力块4与待测电池壳体8的相对侧壁内壁接触;然后调节拉紧调节把手5,使第一拉力块2和第二拉力块4恰好锁紧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相对侧壁;此时,测量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相对侧壁的宽度为d1;然后再次调节拉紧调节把手5,使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相对侧壁张开,此时,测量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相对侧壁的宽度为d2,保证d2-d1=8~10mm;然后将本检测装置连同待测电池壳体8置于温箱中,50~60℃保温处理20~30h后取出,常温冷却;观察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个相对侧壁表面有无裂痕,若无裂痕,则说明待测电池壳体8的强度合格。若需要检测待测电池壳体8的耐油性能,则在第一拉力块2和第二拉力块4锁紧待测电池壳体8两侧侧壁之前,在待测电池壳体8的两个相对侧壁外表面均匀涂上DOT4刹车油后,再进行后续测量过程即可。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定位支架1的尺寸固定,使得检测装置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测电池壳体8的强度检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则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测电池壳体8的强度检测。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4所示,定位支架1由具有相同结构和尺寸的两个定位架101组成,两个定位架101部分重叠交错对称放置,在两个定位架101上沿长度方向均分别设置一排若干调节螺孔102,调节螺丝6与两个定位架101上任意两个上下对齐的调节螺孔102螺纹连接使两个定位架101重叠固定在一起。当需要检测尺寸较大的待测电池壳体8的强度时,将调节螺丝6拧掉,向两侧拉伸定位架101预设间距后,重新使用调节螺丝6将二者固定即可进行检测,相反,当需要检测尺寸较小的待测电池壳体8时,向中间压缩定位架101预设间距后重新将二者固定即可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完全相同,此处不做赘述。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支架(1)、第一拉力块(2)、拉紧杆(3)、第二拉力块(4)和拉紧调节把手(5),所述第一拉力块(2)固定在所述定位支架(1)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拉紧杆(3)贯穿所述定位支架(1)的相对侧壁且与该相对侧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拉力块(4)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一端,所述拉紧调节把手(5)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拉力块(4)与所述第一拉力块(2)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支架(1)、第一拉力块(2)、拉紧杆(3)、第二拉力块(4)和拉紧调节把手(5),所述第一拉力块(2)固定在所述定位支架(1)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拉紧杆(3)贯穿所述定位支架(1)的相对侧壁且与该相对侧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拉力块(4)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一端,所述拉紧调节把手(5)固定在所述拉紧杆(3)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拉力块(4)与所述第一拉力块(2)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壳体强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架(1)由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定位架(101)组成,两个所述定位架(101)重叠交错对称固定。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孙磊胡国柱李明钧丁建中孙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