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6481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10
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采用上层、下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采用支撑圆钢(1)焊接固定连接;上层用于安装使钢绳套转向的转向滑轮组;下层用于将装置整体固定在地线支架上,下层上安装有为钢绳套导向的下层导向滑轮(5);在上层圆盘(7)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入滑轮(2)和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在上层转向滑轮后方位于上层圆盘边缘设置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上层导出滑轮(4),上层圆盘边缘开设有缺口用于钢绳套放入导出;在下层圆盘(8)上位于上层导出滑轮下方安装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下层导向滑轮,下层圆盘预留有8个安装螺孔(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提拉地线时改变钢绳套动作方向从而转移作业人员操作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输电线路铁塔上提拉地线与光缆时所用的辅助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输电线路张力放线结束后,根据施工需求,需要工作人员在铁塔顶端的地线支架上,向铁塔两侧沿地线分别选择一个锚固点,将后方连接有钢绳套、手板葫芦的紧线器锚固在该位置,而手扳葫芦则固定在地线支架上,然后通过扳动葫芦手柄收紧钢绳套使紧线器与地线支架间的地线松弛,观察尺度到位后才能断开地线压接做头,最终将其连接至地线支架挂线点。这样的工作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作业危险性高,在牵引提拉地线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工器具只能和地线保持在同一直线方向上,操作人员完全暴露在带有很大张力的工器具前,一旦发生紧线器松脱、钢绳套断裂、手扳葫芦打滑、地线本身窜动等情况,地线恢复原张力的过程将引发工器具失控、抽打在工作人员上,导致人身安全事故;2、作业效率低,由于操作位置狭窄且危险,作业人员经常是以别扭的姿势扳动手扳葫芦手柄,同时动作幅度还会受到空间影响,使原本能够快速到位的提拉操作耗费较长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提拉地线时改变钢绳套动作方向从而转移作业人员操作位置的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采用上层、下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采用支撑圆钢焊接固定连接;上层用于安装使钢绳套转向的转向滑轮组;下层配合螺栓及压条用于将装置整体固定在地线支架上,下层上安装有为钢绳套导向的下层导向滑轮;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采用直径相同、厚度相同的扁平圆盘,在上层圆盘上两侧对称设置有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平行的上层导入滑轮,在两个上层导入滑轮之间并列对称设置有两个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垂直的上层转向滑轮,上层转向滑轮用于使钢绳套水平转向90°,两个对称的上层转向滑轮同时辅助两侧钢绳套实现水平转向;在两个上层转向滑轮后方位于上层圆盘边缘设置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上层导出滑轮,在上层导出滑轮下方的上层圆盘边缘开设有缺口用于钢绳套放入导出;在下层圆盘上位于上层导出滑轮下方安装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下层导向滑轮,用以限位从上层圆盘导出的钢绳套,将钢绳套由下层导向滑轮下方穿出;下层圆盘预留有8个安装螺孔。本技术所述连接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的支撑圆钢是沿上层圆盘和下层圆盘边缘均布设置有4根支撑圆钢。两个上层转向滑轮的顶面共用一块矩形顶板,在上层圆盘上位于上层转向滑轮内侧设置有悬臂式支撑板,悬臂式支撑板的悬臂外端与矩形顶板固定连接。本技术安装时,首先将整个装置放置在地线支架角钢上,两条压条在地线支架角钢下,通过高强度螺栓与本技术辅助装置连接固定;然后将后方连接有钢绳套的紧线器卡到地线上,紧线器后连接引出的钢绳套从辅助装置上层结构的导入滑轮上通过,穿过转向滑轮后从导出滑轮上方引出,实现水平方向的90°转向,再从下层结构的导向滑轮下方穿出;最后连接到手板葫芦上,根据钢绳套长度将手扳葫芦布置到远离地线支架的位置,通过扳动手板葫芦收紧钢绳套就可以达到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提拉地线的目的。本技术在不影响地线支架受力大小的前提下,将力的传导在水平方向上弯折了90°,改变了工作人员在完成地线提拉动作时的操作位置,完全规避了可能由紧线器松脱、钢绳套断裂、手扳葫芦打滑、地线本身窜动等情况造成地线恢复原张力过程引发人身安全事故的可能,同时由于将工作人员操作位置从狭窄空间转移到宽敞、安全的地点,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技术通过滑轮组改变牵引提拉地线或光缆时所用钢绳套的动作方向,达到转移作业人员操作位置的目的。本技术结构灵活坚韧,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铁塔地线支架设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层结构俯视图;图3是上层结构主视图;图4是下层结构俯视图;图5是下层结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图5,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采用上层、下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采用支撑圆钢1焊接固定连接;上层用于安装使钢绳套转向的上层转向滑轮3;下层配合螺栓及压条用于将装置整体固定在地线支架上,下层上安装有为钢绳套导向的下层导向滑轮5。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通过沿上层圆盘和下层圆盘边缘均布设置的4根等长等半直径的支撑圆钢1焊接连接。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包括直径相同、厚度相同的扁平圆盘。在上层圆盘上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上层导入滑轮2,其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平行。在两上层导入滑轮2之间并排对称设置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其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垂直。在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后方位于上层圆盘边缘设置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上层导出滑轮4,在上层导出滑轮4下方的上层圆盘边缘开设有缺口用于钢绳套放入导出。在下层圆盘8上位于上层导出滑轮4下方安装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下层导向滑轮5,用以限位从上层圆盘导出的钢绳套,将钢绳套由下层导向滑轮下方穿出;下层圆盘预留有8个安装螺孔6。在上层圆盘安装的转向滑轮3用于使钢绳套水平转向90°。为了满足使用过程中同时提拉铁塔大、小号侧地线的要求,并保证地线支架在地线提拉过程中受力均匀、不发生弯折,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采用对置安装设置,使其能够同时辅助两侧钢绳套完成水平转向。在下层圆盘8上位于上层导出滑轮4下方安装的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下层导向滑轮5,用以限位由上层结构导出的钢绳套,将钢绳套由其下方穿出,可降低装置受力高度以防止受力时装置本身发生倾倒。两上层导入滑轮2对称设置在上层结构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安装轴线相互平行,用于导入辅助装置两侧钢绳套,钢绳套通过其上方导入上层转向滑轮3。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对称布置在上层结构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安撞轴线相互平行,用于将经由上层导入滑轮2导入的钢绳套转向。两个上层导出滑轮4安装在同一轴线上,用于引导经由上层转向滑轮3转向后导出的钢绳套,钢绳套放置于其上方。两个下层导向滑轮5在安装同一轴线上,用于引导经由上层导出滑轮4导出的钢绳套,钢绳套下穿于其下方后引出。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的顶面共用一块矩形顶板9,在上层圆盘上位于上层转向滑轮内侧设置有悬臂式支撑板10,悬臂式支撑板的悬臂外端与矩形顶板9固定连接。悬臂式支撑板10可以加强上层转向滑轮3组的结构强度,以免受力产生歪斜。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a、将辅助装置放置在地线支架上,用螺栓及压条通过安装螺孔6将辅助装置与地线支架夹紧连接;b将钢绳套由上层导入滑轮2上方穿入,经上层转向滑轮3转向后由上层导出滑轮4上方穿出,最后从下层导向滑轮5下方导出辅助装置;c、将钢绳套导入端连接卡在地线上的紧线器,导出端连接固定在塔材上的手扳葫芦,收紧手板葫芦至钢绳套绷直,检查钢绳套没有滑出到辅助装置各滑轮以外,此时即可利用辅助装置进行地线转向提拉操作。本技术主体宜采用Q235号钢加工制作,滑轮宜采用45号调质钢加工制作,保证坚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上层、下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采用支撑圆钢(1)焊接固定连接;上层用于安装使钢绳套转向的转向滑轮组;下层配合螺栓及压条用于将装置整体固定在地线支架上,下层上安装有为钢绳套导向的下层导向滑轮(5);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采用直径相同、厚度相同的扁平圆盘,在上层圆盘(7)上两侧对称设置有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平行的上层导入滑轮(2),在两个上层导入滑轮(2)之间并列对称设置有两个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垂直的上层转向滑轮(3),上层转向滑轮(3)用于使钢绳套水平转向90°,两个对称的上层转向滑轮(3)同时辅助两侧钢绳套实现水平转向;在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后方位于上层圆盘边缘设置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上层导出滑轮(4),在上层导出滑轮(4)下方的上层圆盘边缘开设有缺口用于钢绳套放入导出;在下层圆盘(8)上位于上层导出滑轮(4)下方安装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下层导向滑轮(5),用以限位从上层圆盘导出的钢绳套,将钢绳套由下层导向滑轮下方穿出;下层圆盘预留有8个安装螺孔(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线或光缆提拉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上层、下层双层结构,两层之间采用支撑圆钢(1)焊接固定连接;上层用于安装使钢绳套转向的转向滑轮组;下层配合螺栓及压条用于将装置整体固定在地线支架上,下层上安装有为钢绳套导向的下层导向滑轮(5);所述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采用直径相同、厚度相同的扁平圆盘,在上层圆盘(7)上两侧对称设置有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平行的上层导入滑轮(2),在两个上层导入滑轮(2)之间并列对称设置有两个轴心线与圆盘盘面垂直的上层转向滑轮(3),上层转向滑轮(3)用于使钢绳套水平转向90°,两个对称的上层转向滑轮(3)同时辅助两侧钢绳套实现水平转向;在两个上层转向滑轮(3)后方位于上层圆盘边缘设置有两个同轴心并排连接的上层导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谢霖甘洪发王丁博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