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026102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1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和Ⅱ所示。该类化合物对LPS诱导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产生的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9µM和1.7µM。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Ⅱ可抑制LPS诱导的iNOS、COX‑2、TNF‑α、IL‑6和IL‑1β等炎症相关的诱导性合酶的mRNA表达,还可抑制LPS诱导的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说明化合物I和Ⅱ具有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可用于制备抗炎药物。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1,4‑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的临床应用潜力。

A 1,4-naphthoquinone derivative from mangrove endophytic fungi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1,4 naphthoquinone compound derived from Mangrove Endophytic fungi. The structural formulas of the 1,4 naphthoquinone compound are shown in formulas I and I I. These compounds inhibited NO production by macrophages of RAW 264.7 mice induced by LPS, with IC50 values of 3.9 M and 1.7 M, respectively. 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compound II coul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LPS-induced iNOS, COX_2, TNF_a, IL_6 and IL_1beta,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OS and COX_2 protei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ounds I and I I can inhibit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and have goo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vitro. They can be used to prepare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erefore, the 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化合物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炎症是机体组织对损伤性刺激(如有害刺激、病菌或物理损伤)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炎症的病理变化主要由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这三部分组成,在临床上的症状则为红、肿、热、痛和局部功能障碍。炎症也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重要因子,与许多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骨质疏松、哮喘、阿尔茨默病、心血管疾病、痴呆、癌症、肥胖及Ⅱ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1-3]。临床上,抗炎药物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如果机体不能及时清除致炎物质或急性炎症转变为慢性炎症,炎症迁延不愈会严重影响机体的功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类抗炎药。虽然这两类抗炎药都有一定的临床抗炎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耐受性,如胃粘膜损伤、肝脏损伤、肾脏损害等。为解决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寻找新的抗炎药物以及相关新颖骨架类型的药物成为抗炎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巨噬细胞是机体内重要的一种免疫细胞,是体内启动炎症介质产生的主要细胞,并且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脂多糖(LPS)是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分之一,它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各种相关受体,刺激机体引发剧烈的炎性反应。利用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是当前常用的研究炎症的细胞模型。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海洋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可持续性,对环境友好,代谢产物丰富多样等特点,一直是药物筛选的重要源头。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酶抑制等。目前,从海洋真菌中寻找新的药源分子已成为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两个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新)和Ⅱ所示: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所述的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是从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的发酵液中分离获得的;所述Talaromycessp.SK-S009菌株于2018年5月9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69。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接入种子培养基,得到种子培养液;S2.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产物;S3.将发酵产物过滤得到菌体,菌体纯化,浓缩,萃取,再经过层析分离洗脱得到所述的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进一步地,S1中所述种子培养液的组成按重量比为:葡萄糖0.3%,酵母提取物0.1%,蛋白胨0.1%~0.5%,琼脂1.5%~2.5%,氯化钠1.5%~4%,水93~98%。进一步地,S2中培养的条件为在转速150~200rpm,28~35℃下培养4~8天。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培养基为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为大米与水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进一步地,S2中培养后静置,所述静置的条件为25~35℃静置1个月。进一步地,浓缩后得到浸膏,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粗提物,将乙酸乙酯粗提物用硅胶正相色谱层析进行分离;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洗脱,收集10%~60%乙酸乙酯/石油醚部分,再采用柱层析分离,即得到式I和Ⅱ所示的1,4-萘醌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同时保护所述的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是在制备抑制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两个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对LPS诱导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产生的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9和1.7μM。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Ⅱ可抑制LPS诱导的iNOS、COX-2、TNF-α、IL-6和IL-1β等炎症相关的诱导性合酶的mRNA表达,还可抑制LPS诱导的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说明化合物I和Ⅱ具有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可用于制备抗炎药物,具有抗炎的临床应用潜力。附图说明图1为化合物Ⅱ对iNOS,TNF-α,COX-2,IL-1β和IL-6mRNA表达量的影响。图2为化合物Ⅱ对iNOS和COX-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实施例并不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
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实施例1两个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是从红树内生踝节属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从广西山口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obovata)的果实中分离得到。所述红树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于2018年5月9日保藏在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69,分类命名为Talaromycessp.。保藏单位的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S1.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的种子液培养:将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接入种子培养基,在摇床转速180rpm下,30℃培养6天,得到种子培养液;种子培养基组成按重量比为:葡萄糖0.3%,酵母提取物0.1%,蛋白胨0.5%,琼脂2.5%,氯化钠3%,水98%。S2.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的发酵培养:利用固体大米发酵培养基(大米:自来水=1:1),将种子培养液中的菌株转接入发酵培养基中,于室温30℃静置1个月;S3.将上述培养好的菌体用甲醇提取3次,浓缩提取液,将获得的浓缩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粗提物。将乙酸乙酯粗提物用硅胶正相色谱层析进行分离;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洗脱,收集10%~60%乙酸乙酯/石油醚部分,再以硅胶、凝胶、C-18反相等柱层析分离技术,即得到化合物Ⅰ和Ⅱ。实施例2(化合物结构表征)对化合物Ⅰ(新)和Ⅱ进行结构测试解析,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分子式C15H16O5,HRESI-MS:275.09223[M-H]-(计算值275.09195);此化合物的NMR数据见表1。表1化合物Ⅰ和Ⅱ的NMR数据(500/125MHz,CDCl3)根据上述数据结果,确认化合物Ⅰ和Ⅱ的结构式如下:实施例3化合物的抗炎细胞筛选模型1、细胞的培养与处理体外培养RAW264.7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 I和Ⅱ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和Ⅱ所示:。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4-萘醌类化合物是从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的发酵液中分离获得的;所述Talaromycessp.SK-S009菌株于2018年5月9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6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红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sp.SK-S009接入种子培养基,得到种子培养液;S2.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发酵产物;S3.将发酵产物过滤得到菌体,菌体纯化,浓缩,萃取,再经过层析分离洗脱得到所述的红树内生真菌来源的1,4-萘醌类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种子培养液的组成按重量比为:葡萄糖0.3%,酵母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菊闫冲李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