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正福专利>正文

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4760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30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以及两个高阻值电阻构成的桥式电路;本技术方案结构上简单紧凑,响应速度快,占用体积小,串接级联便利,并接组合也适用,供电方向可逆,可以将电池准确的接入进行供电工作,十分方便,无需注意电池极性,应用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学
,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池对用电器、电源管理电路或充电电路进行连接时,需将电池和电路按照正确的极性进行对接,此过程费事费力,而极性接反会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电路或电池产生危害。为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在应用电路和电池之间增设有极性保护或自动对接装置,但常用的极性自动对接装置一般采用二极管、晶体管或晶闸管实现,或者采用光耦元件来检测电池的极性再用继电器完成转换,使得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线路复杂,性能不佳,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将本技术的极性自动对接装置与电池、工作电路对接后,可对电池的极性进行检测识别,自行驱动对应场效应管导通进行切换,对接成确定的正负极输出给后端电路,从而完成电池、工作电路的极性自动对接。该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漏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源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阻,且所述第二电阻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的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电池或电源。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的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插设有用电器或充电电路。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结构上简单紧凑,响应速度快,占用体积小,串接级联方便,并接组合也适用,供电方向可逆,可以将电池准确的接入进行供电工作而电路也可以反向对电池进行充电工作,十分方便,无需注意电池极性,应用灵活。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可以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图1是本技术中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两级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三级以上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具体结构主要包括有,在该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的输入端(A、B)与输出端(C、D)间设有由2个PMOS管,2个NMOS管,2个高阻值电阻(R1、R2)组成桥式电路结构,见电路图,描述如下:包括有第一输入端A、第二输入端B、第一输出端C和第二输出端D、第一PMOS管Q1、第二PMOS管Q2、第一NMOS管Q3和第二NMOS管Q4。第一输入端A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漏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栅极;第一输入端A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电阻R1,且第一电阻R1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的公共端连接至第一输出端C,第一输出端C还与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输入端B分别连接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源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漏极;第二输入端B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阻R2,且第二电阻R2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的公共端连接至第二输出端D,第二输出端D还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在本技术优选方案中,第一输入端A和第二输入端B之间设置有电池或电源;第一输出端C和第二输出端D之间插设有用电器或充电电路。在本技术实施方案中,将该装置对接输入端,对电池的极性进行自动检测识别,控制对应的PMOS管和NMOS管导通完成对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切换对接,使任意正负极性的电池输入对接切换为确定的正负极输出,其中,确定的正负极输出如图1所示,为第一输出端C为正、第二输出端D为负。例如若第一输入端为正、第二输入端为负,由于PMOS管和NMOS管特性,第一PMOS管Q1导通、第二NMOS管Q4导通,第二PMOS管Q2和第一NMOS管Q3截止,因此第一输出端C为正、第二输出端D为负;若第一输入端为负、第二输入端为正,则第一PMOS管Q1和第二NMOS管Q4截止,第二PMOS管Q2和第一NMOS管Q3导通,所以第一输出端C为正、第二输出端D为负。由此可见,无论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池的极性方向如何,只要由放入电池的正负极性来控制对应的PMOS管和NMOS管导通即可完成对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切换对接,使任意正负极性方向的电池输入对接切换为确定的正负极输出。在一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位于上述的桥式电路结构中,在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的对角单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用于分别给第一输出端C和第二输出端D提供偏压,使得桥式电路中对角设置的开关管导通稳定,保证正常切换,避免开关管开通混乱导致工作异常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串接,达到使用要求的级数,串联结构中的中间抽头也支持两节或多级电池串联的均压和平衡充功能使用。该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结构上简单紧凑,响应速度快,占用体积小,串接级联便利,并接组合也适用,供电方向可逆,可以将电池准确的接入进行供电工作,而电路也可以反向对电池进行充电工作,十分方便,无需注意电池极性,应用灵活。以上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漏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源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阻,且所述第二电阻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性自动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漏极以及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一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一PMOS管的漏极的公共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分别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正福
申请(专利权)人:郭正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