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耐撞的防盗锁具,其包括一锁钩、一锁壳、一锁座、一锁心,锁心插在锁座内,锁钩为U型杆体,锁钩端部穿过锁壳卡固于锁座上,特点是:还包括了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两锁片上均有向侧边突伸的卡扣部、拉引部、推挡部,两锁片的推挡部位于锁座的圆柱通孔顶面两侧,卡扣部位于锁座的卡合盲孔两侧,拉引部底面有向下突伸的钩部,两锁片平行相对且约略交错设置,两锁片相邻的钩部间连有弹簧,弹簧与钩部放置于锁座装设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耐撞击。(*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锁具,尤指一种通常用于车辆的耐撞的防盗锁具。一般U型锁具是靠弹簧的压缩而开启,如常用的一种U型筒状挂锁,包括了锁壳、基体、栓锁块、锁心、及锁钩等,在锁壳内的基体两侧顶面装设有栓锁块,其间夹有弹簧,由锁心拉引栓锁块侧向移动,使栓锁块卡固于锁钩的两侧,或与锁钩分离。上述锁具的锁固状态是由两弹簧顶压栓锁块后,再间接使栓锁块固定于锁钩的侧边。如若向锁具侧边施力撞击,间接传递力量到栓锁块乃至于弹簧,使弹簧因受力而被压缩,导致栓锁块离开锁钩的卡固位置,锁钩自锁壳上脱开,因而不能确保达到锁具的防盗作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撞的防盗锁具,其可避免锁具在遭受侧向撞击时锁钩脱开锁体。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其包括一锁钩、一锁壳、一锁座、一锁心,锁心插在锁座上一并装在锁壳内,锁钩为U型杆体,在锁钩端部有凹部,锁钩端部穿过锁壳卡固于锁座上,特点是还包括了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其中一锁座为一长形块体,锁座中央有一圆柱通孔,在锁座顶面圆柱通孔的左、右位置上设有装设槽,在锁座顶面近两端部处有与锁钩配合的卡合盲孔或槽;两锁片为左锁片、右锁片,两锁片上均有向侧边突伸的卡扣部、拉引部、推挡部,推挡部位于中央处,卡扣部位于锁片的端部,拉引部位于推挡部两侧,拉引部底面有向下突伸的钩部,两锁片平行相对且左、右约略交错设置,在左锁片与右锁片相邻的拉引部钩部间连有弹簧,弹簧与钩部放置于装设槽内,两锁片的推挡部位于锁座的圆柱通孔顶面两侧,卡扣部位于卡合盲孔两侧;一锁壳,其为一管体,其截面与锁座截面相近,锁座、锁片一并穿置其内,管体底面有一圆孔与锁座之圆柱通孔相对应,而其顶面的通孔或缺口与卡合盲孔或槽对应;一锁心,其由锁壳之圆孔及锁座之圆柱通孔穿入以固定锁座,锁座顶端的凸出转子在旋动时与两锁片的推挡部相接触,从而控制两锁片的动作;一锁钩,其为一U型杆体,在近端头有环状凹部,锁钩穿过锁壳通孔后,再置于锁座的卡合盲孔内,且环状凹部位于两锁片的卡合部之间。锁心旋转能使两锁片分别向左、右方向移动,因而固定锁钩之环状凹部,且此时弹簧被两锁片拉伸成张紧状态,当侧向撞击时,一锁片的移动会带动另一锁片的同向移动,从而避免因侧向撞击而使锁片与锁钩脱开。为使锁钩在开启状态时仍与锁座相连而方便使用,本技术的目的也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锁钩的一端有球状枢接头,与其对应的锁座顶面接近端部处有一枢接缺槽,枢接缺槽的底端呈球状凹部,且其一侧边延至锁座的端面,枢接缺槽的上顶端有凹缘,锁钩的球状枢接头置放于枢接缺槽的球状凹部内,一U型块置于凹缘处且其开口朝向缺槽的外端面,以防球状枢接头自缺槽脱出,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指向枢接缺槽端为直边,其依序为拉引部、推挡部、拉引部及卡扣部,连有锁钩的锁座、U型块及两镝片一并穿置于锁壳内。本技术的优越性在于锁钩处于卡固状态时,锁钩的环状凹部位于两锁片的卡扣部之间,连在锁片上的弹簧是处于紧崩状态,在遭受侧向撞击时,如其中一锁片被移动时,另一锁片会同向移动,弹簧不会脱开,且锁片的移动方向仍使锁钩处在卡固状态,因此具有耐撞性;另外,本技术零部件少,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详述。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1之立体分解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1之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1组合剖面之动作示意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2之立体分解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2之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2组合剖面之动作示意图。实施例1,本实施例例为一种耐撞的防盗锁具,如图1、图2、图3,包括有一锁心5、一锁座6、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7、一锁壳8及一锁钩9等,其中一锁座6为长形块体61,其中央处有一圆柱形通孔62,块体61顶面圆柱形通孔62的左、右由近而远依序开设有装设槽63、63′及卡合盲孔64、64′。两锁片7包括有左锁片71、右锁片72,两锁片7均有向侧边突伸且位于中央处的推挡部711(721),以推挡部711(721)为中心,由近而远对称设有拉引部712(722)及卡扣部713(723)等,各拉引部712(722)底面向下突伸有钩部714(724),两锁片平行相对且前后约略交错设置,左锁片71与右锁片72相邻的拉引部钩部714(724)间连有弹簧73(74),弹簧73(74)及钩部714(724)对应置放于锁座6的两装设槽63(63′)内;左锁片71与右锁片72的推挡部711(712)位于锁座6的圆柱通孔62顶面两侧,且卡扣部713(723)位于锁座6的卡合盲孔64(64′)顶面两侧。一锁壳8为一管体81,锁座6及两锁片7穿至其内,管体81底面开设一圆孔82,其与锁座6之圆柱通孔62对应,管体81顶面两侧具有通孔83对应于锁座6之卡合通孔64(64′)。一锁心5包括有锁心壳51以及转于52等,锁心壳51为一圆柱体,转于52穿于其内,转子52顶端由锁心壳51顶面穿出,且转子52顶端朝上,将锁心5由锁壳8之圆孔82及锁座6之圆柱通孔62穿入,且锁心5顶端之凸出转子52与两锁片7之推挡部711(721)相接触,从而控制两锁片7之动作,用插销A由锁壳8侧边穿过锁座6及锁心5,从而将各构件固定于锁壳8内。一锁钩为一U型杆体9,该杆体91两端部具有环状凹部92,杆体91两端部对应穿设于锁壳8之通孔83并置入锁座6之卡合盲孔64(64′)内,两环状凹部92位于两锁片7之卡扣部713(723)之间。当锁心5旋动时,两锁片7分别向左、右方向移动,因而能固定锁钩9之环状凹部92,且此时弹簧73(74)被两锁片7拉伸成紧绷状态,而两锁片7的卡扣部713(723)分别位于锁钩9的环状凹部92两侧,如受侧向撞击时,其侧向撞击力透过锁片7传递到弹簧73(74)仅向同一方向移动,故而左锁片71、右锁片72至少有一个卡固于锁钩9的环状凹部92处,提高了锁具的防盗性能;另外,本技术之零部件相当少,组装程序比一般锁具简单。为方便使用,保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锁片7的卡扣部713(723)需加厚以增加抗拉强度;锁心5之凸出转子52顶面略呈矩形,而其长边两侧设有止挡块53,以对应于两锁片7的推挡部711(721)所固设之形状,使锁心5旋转范围受到限制,从而让锁具的开启或锁固位置固定,以方便开关动作的判断。实施例2,如图4、图5、图3其为一种锁钩与锁座连为一体的耐撞防盗锁具,包括有一锁心5、一锁座1、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2、一锁壳4及一锁钩3等,其中一锁钩3为一U型杆体31,该杆体31之一端具有球状枢接头32,而其另一端具有环状凹部34。一锁座1为一长形块体11,块体中央处具有圆柱形通孔12,在块体11的顶面圆柱通孔12的左右开设有装设槽13、13′,块体11的顶面接近端部处分别设有枢接槽14以及卡合盲孔15,枢接槽14的上顶端面有凹缘16,且枢接槽14的底端呈球状凹部141,其一侧边延至锁座的端面,锁钩的球状枢接头32置放于枢接槽14的球状凹部141内,一U型块33置于凹缘16处且其开口朝向缺槽14的外端面,以防球状枢接头自缺槽脱出。两锁片2包括左锁片21及右锁片22,两锁片指向枢接缺槽端为直边,依序有向侧边突伸的卡扣部211(221)、拉引部212(222)、推挡部21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撞的防盗锁具,包括一锁钩、一锁壳、一锁座、一锁心、锁心插在锁座上一并装在锁壳内,锁钩为U型杆体,在锁钩端部有凹部,锁钩端部穿过锁壳卡固于锁座上,特征在于:还包括了由弹簧连接的两锁片,其中:一锁座为一长形块体,锁座中央有一圆柱通孔, 在锁座顶面圆柱通孔的左、右位置上设有装设槽,在锁座顶面近两端部处有与锁钩配合的卡合盲孔或槽;两锁片为左锁片、右锁片,两锁片上均有向侧边突伸的卡扣部、拉引部、推挡部,推挡部位于中央处,卡扣部位于锁片的端部,拉引部位于推挡部两侧,拉引部底面 有向下突伸的钩部,两锁片平行相对且左、右约略交错设置,在左锁片与右锁片相邻的拉引部钩部间连有弹簧,弹簧与钩部放置于装设槽内,两锁片的推挡部位于锁座的圆柱通孔顶面两侧,卡扣部位于卡合盲孔两侧;一锁壳为管体,其截面与锁座截面相近,锁座、锁片 一并穿置其内,管体底面有一圆孔与锁座之圆柱通孔相对应,而其顶面的通孔或缺口与锁座的卡合盲孔或槽对应;一锁心,其由锁壳之圆孔及锁座之圆柱通孔穿入,锁座顶端有凸出转子,在旋动时与两锁片的推挡部相接触;一锁钩的近端头处有环状凹部,锁钩穿过 锁壳通孔后,再置于锁座的卡合盲孔内,且环状凹部位于两锁片的卡合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后,
申请(专利权)人:李启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