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包括:送端交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送端交流系统中,第一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第一联络变压器与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第一降压变压器与送端负荷连接;在受端系统中,第二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第二联络变压器与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第二降压变压器与受端负荷连接;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连接;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提供能反映特高压并联输电电网主要特征的统一通用的测试系统,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网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研究特高压交流输电电网,研究人员需对电网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线路损耗小、有利于远距离输电等优点,采用特高压输电尤其适合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目前国内已建立了较多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和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但特高压输电系统中许多关键技术,如输电能力、工频过电压、无功平衡、潜供电流等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交直流并联运行系统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而现有用于特高压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研究的测试系统是研究人员自行确定测试系统,缺乏统一、简单却能反映特高压并联输电电网主要特征的测试系统。因此需要一种简单能反映特高压并联输电电网主要特征的统一通用的测试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以提供能反映特高压并联输电电网主要特征的统一通用的测试系统,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包括:送端交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所述送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一降压变压器、送端负荷和第一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一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变压器与所述送端负荷连接;所述受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二降压变压器、受端负荷和第二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二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变压器与所述受端负荷连接;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具体包括: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包括: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设置有送端特高压交流母线;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设置有受端特高压交流母线;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送端特高压交流母线和所述受端特高压交流母线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组和第一升压变压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采用单元式接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包括:第二发电机组和第二升压变压器;所述第二发电机组与所述第二升压变压器采用单元式接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包括:第四发电机组和第四升压变压器;所述第四发电机组与所述第四升压变压器采用单元式接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高压交流线路的两侧均设置有高压并联电抗器。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所述送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一降压变压器、送端负荷和第一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一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变压器与所述送端负荷连接;所述受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二降压变压器、受端负荷和第二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二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变压器与所述受端负荷连接;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相比于现有技术由研究人员自行设定测试系统,本技术的测试系统可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的输电能力、工频过电压、无功平衡、系统安全稳定特性等相关问题研究,还可对特高压电厂点对网交流输电,含超高压电网但无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特高压网对网交流输电,含多个直流输电系统的交直流并联系统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另外,本技术的测试系统虽小,却包含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和特高压交流电网系统,可以反映交直流并联运行大电网的相关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方框图。实施例一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包括:送端交流系统1、受端交流系统2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所述送端交流系统1包括: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102、第一降压变压器103、送端负荷104和第一联络变压器105;所述第一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联络变压器105与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102连接;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102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变压器103与所述送端负荷104连接;所述受端交流系统2包括: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202、第二降压变压器203、受端负荷204和第二联络变压器205;所述第二特高电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联络变压器205与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202连接;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202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变压器203与所述受端负荷204连接;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之间具体包括: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之间包括: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设置有送端特高压交流母线;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设置有受端特高压交流母线;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3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送端特高压交流母线和所述受端特高压交流母线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101包括:第一发电机组和第一升压变压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采用单元式接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201包括:第二发电机组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端交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所述送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一降压变压器、送端负荷和第一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变压器与所述送端负荷连接;所述受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二降压变压器、受端负荷和第二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变压器与所述受端负荷连接;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端交流系统、受端交流系统和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所述送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一降压变压器、送端负荷和第一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一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变压器与所述送端负荷连接;所述受端交流系统包括: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第二降压变压器、受端负荷和第二联络变压器;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联络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第二超高压电网系统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变压器与所述受端负荷连接;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特高压的交直流并联输电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具体包括:所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通过特高压交流线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特高压电网系统与所述第二特高压电网系统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特高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文峰,洪潮,周保荣,黄东启,郭知非,王彤,聂金峰,李鸿鑫,赵文猛,苏祥瑞,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