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程设施
,具体为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软弱围岩一般是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软弱围岩的特点有岩体破碎松散、粘结力差,围岩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岩体结构面软弱、易滑塌;软弱围岩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隧道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即开挖后自稳能力差,表现出“自稳时间短,易坍塌”的特征,由于隧道的开挖,使得先前支撑隧道洞身的围岩被移走,洞壁临空;造成围岩应力进行重新调整,围岩与洞壁均向隧道净空方向变形。现如今在隧道过程的设计与施工中,要抓住软弱围岩隧道的“自稳差、易坍塌”的过程特点,而隧道建造中,隧道是由围岩合多种支护结构两部分组合,围岩与支护共同承担山体压力,在隧道建造时避免或减少塌方事故发生,以“充分调动围岩的承载能力,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松弛”。在进行软弱围岩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对于隧道的支护是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在隧道的支护时,防止软弱的围岩隧道岩体在隧道上出现位移、滑落、晃动是最为主要的,目前市面上缺少能够解决隧道建造时,支护牢固性及稳定性差、围岩隧道岩体在隧道上发生位移滑落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所述的支护结构包括有安装于围岩隧道岩体内的初期支护、安装于初期支护的外表面与围岩隧道岩体之间的外支护、以及安装于初期支护内的内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支护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上支护、横截面呈“U”形结构的下支护、以及用于将上支护与下支护连接为一体的紧固螺栓,所述上支护的外壁面上具有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一通孔和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的第二通孔间隔设置,即,相邻两个所述的第一通孔之间设置所述的第二通孔;横截面呈“U”形结构的所述下支护的两侧壁面上均设置有加固钉;所述外支护具有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外顶支板;所述的外顶支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所述的支护结构包括有安装于围岩隧道岩体内的初期支护、安装于初期支护的外表面与围岩隧道岩体之间的外支护、以及安装于初期支护内的内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支护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上支护、横截面呈“U”形结构的下支护、以及用于将上支护与下支护连接为一体的紧固螺栓,所述上支护的外壁面上具有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一通孔和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的第二通孔间隔设置,即,相邻两个所述的第一通孔之间设置所述的第二通孔;横截面呈“U”形结构的所述下支护的两侧壁面上均设置有加固钉;所述外支护具有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外顶支板;所述的外顶支板上具有沿其外圆面均布的多个抓齿,所述的抓齿呈圆锥形;所述外顶支板的外圆面上还具有沿圆周均布的多个第一圆孔;所述外顶支板两端的下部具有与其连接的外底支板;所述的外底支板具有向下延伸的竖直段;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具有向内侧垂直弯折的水平段;外底支板所述的竖直段上具有用以所述的加固钉穿过的第二圆孔;外底支板所述水平段的侧面与下支护侧面紧密贴合;所述外底支板的外壁面上也具有抓齿;所述加固钉的一端延伸出第二圆孔、外底支板侧面并与围岩隧道岩体固连;所述初期支护与外支护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注有外钢筋混凝土层,所述初期支护与外支护之间还预埋置有浇注于外钢筋混凝土层内的多组外加固拉持机构;所述外加固拉持机构包括分布在初期支护外表面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增强管以及位于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增强管正面的弧形连板,该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镜像设置;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分别固定连接于初期支护外表面,该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之间卡接有增强管,且增强管的外表面沿管体轴向方向间隔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连板的正面间隔设置有螺钉,该螺钉将增强管与连板固定相连于一体;所述初期支护与内支护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注有内钢筋混凝土层,所述初期支护与内支护之间预埋置有浇注于内钢筋混凝土层内的多组内加固拉持机构,且所述的内加固拉持机构与所述的外加固拉持机构一一对应;所述的内支护包括有外形呈弧形结构的内顶支板以及呈“U”形结构的内底支板;所述内加固拉持机构包括弧形结构的增固板、增固筋、以及用于将增固板与初期支护连接于一体的土钉;所述增固板安置于初期支护与内支护之间,该增固板的一侧朝向内支护外表面的位置分别间隔分布有尖齿和拉持杆,且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瀚,冯欢欢,王明胜,倪冰玉,刘作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