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地茶园用水土流失防护坡
本技术属于水土流失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山地茶园用水土流失防护坡。
技术介绍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我国茶园绝大多数分布在山地,另外茶区又多分布在雨水较为丰富的地区,加剧了山地茶园的水土流失,而大量肥沃表土的流失又随之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有研究表明,新开垦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3年生以下茶树的茶园土壤侵蚀显著高于5年生茶树的茶园。茶园的顺坡种植会加剧茶园的水土流失。同时,山脚的茶园土壤侵蚀最严重,其次是山顶茶园,而山腰茶园土壤侵蚀最轻。就目前而言,传统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式,或对新建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提高茶园的覆盖度以降低茶园水土流失;也有采用土工织物材料作为衬里来进行人为的水土流失阻挡目的。然而,仅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的方式,成型周期较长,无法即刻生效。而衬里则增加了结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并且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例如强烈的阳光、风、雨、雪、沙等恶劣条件下,土工织物材料容易老化,导致衬里处出现裂口、裂缝,使衬里内部的填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地茶园用水土流失防护坡,其特征在于:本防护坡包括垂直于山体等高线方向而由坡顶向坡底延伸的疏水渠(10),雨水经由疏水渠(10)引导后被导流至位于坡底处的截洪沟(20)处;所述疏水渠(10)将茶园截分为若干茶行区,各茶行区的相邻茶行之间布置有竹节坝(30)和直接在茶园地面处挖设而出的鱼鳞坑(40);由坡顶至坡底处,各茶行区内的竹节坝(30)和鱼鳞坑(40)以茶行、竹节坝(30)、茶行、鱼鳞坑(40)、茶行的方式依序交替布置;所述竹节坝(30)由竹子编制而形成弧形篱笆状结构,竹节坝(30)埋设在相应茶行的下方且竹节坝(30)的内弧面朝向该茶行所在方向,竹节坝(30)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茶园用水土流失防护坡,其特征在于:本防护坡包括垂直于山体等高线方向而由坡顶向坡底延伸的疏水渠(10),雨水经由疏水渠(10)引导后被导流至位于坡底处的截洪沟(20)处;所述疏水渠(10)将茶园截分为若干茶行区,各茶行区的相邻茶行之间布置有竹节坝(30)和直接在茶园地面处挖设而出的鱼鳞坑(40);由坡顶至坡底处,各茶行区内的竹节坝(30)和鱼鳞坑(40)以茶行、竹节坝(30)、茶行、鱼鳞坑(40)、茶行的方式依序交替布置;所述竹节坝(30)由竹子编制而形成弧形篱笆状结构,竹节坝(30)埋设在相应茶行的下方且竹节坝(30)的内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有健,罗毅,张永利,王烨军,孙宇龙,廖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