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8633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下弯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的后端与副车架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所述左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和所述副车架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能增加能量传递分散功能,实现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提升了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提高了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和扭转模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下弯梁,特别是涉及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前车体下部下弯梁本体1采用U型开口冲压结构,与左、右前大梁电焊连接,与副车架4没有连接,如图1-3中所示,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碰撞时下弯梁本体1不能将能量有效传递到副车架4上,不利于对乘员舱的保护;2、下弯梁本体1采用U型开口结构,单层板,不利于提升下弯梁本体1上的散热器和冷凝器安装点动刚度;3、在前车体下摆部区域,下弯梁本体1和副车架4没有形成闭环框架结构,不利于提升前车体下摆部区域的动刚度和抗扭模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加能量传递分散功能,实现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提升乘员舱的安全性的,有效提高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和扭转模态的下弯梁连接组件。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下弯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的后端与副车架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所述左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和所述副车架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还可以是: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均包括连接臂内板和连接臂外板,所述连接臂内板的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的纵向截面呈倒“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左右两侧的下端内表面分别与位置对应的连接臂内板左右两侧的上端外表面搭接固定。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上分别设有诱导变形筋,所述诱导变形筋分别在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上横向延伸。所述左连接臂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诱导变形筋,所述诱导变形筋在所述左连接臂上等间隔排列。所述右连接臂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诱导变形筋,所述诱导变形筋在所述右连接臂上等间隔排列。所述下弯梁本体包括下弯梁外板和下弯梁内板,所述下弯梁外板的纵向截面呈倒“U”形,所述下弯梁内板的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下弯梁外板左右两侧的下端内表面与位置对应的所述下弯梁内板作用两侧的上端外表面搭接固定,所述下弯梁外板与所述下弯梁内板之间围设有封闭的腔体。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上均设有序号和导向箭头。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下弯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的后端与副车架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所述左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和所述副车架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这样,下弯梁本体与副车架之间增加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当发生碰撞时,可以将能量分别通过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传递到副车架上,副车架消化吸收掉能量,使前车体下部充分吸收能量变形,保护成员舱的安全。同时,下弯梁、左连接臂、右连接臂和副车架形成封闭的环形框架整体结构,有效的提高了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以及扭转模态。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增加能量传递分散功能,实现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提升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提高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以及前车体下部区域的扭转模态。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下弯梁的整车位置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下弯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图2中A-A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下弯梁连接组件的整车位置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诱导变形筋位置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连接臂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上弯梁本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图8中B-B截面图。图10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下弯梁连接组件的整车位置示意图二。图11为本技术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的闭环框架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下弯梁本体2…左连接臂3…右连接臂4…副车架5…连接臂内板6…连接臂外板7…下弯梁内板8…下弯梁外板9…诱导变形筋10…车底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4至附图11,对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请参考图4至图11,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下弯梁本体1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3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2的后端与副车架4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3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4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1、所述左连接臂2、所述右连接臂3和所述副车架4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这样,下弯梁本体1与副车架4之间增加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当发生碰撞时,可以将能量分别通过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传递到副车架4上,副车架4消化吸收掉能量,使前车体下部充分吸收能量变形,保护成员舱的安全。同时,下弯梁、左连接臂2、右连接臂3和副车架4形成封闭的环形框架整体结构,有效的提高了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以及扭转模态。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具有以下优点:增加能量传递分散功能,实现碰撞时能量的消化吸收,提升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提高前车体下部抗扭刚度,以及前车体下部区域的扭转模态。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11,还可以是:所述左连接臂2和所述右连接臂3均包括连接臂内板5和连接臂外板6,所述连接臂内板5的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6的纵向截面呈倒“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6左右两侧的下端内表面分别与位置对应的连接臂内板5左右两侧的上端外表面搭接固定,所述连接臂内板5与所述连接臂外板6之间围设有封闭的腔体。这样,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采用上下两个U型的部件(连接臂内板5和连接臂外板6)构成吸能盒式结构,当车辆受到正面的低速碰撞时,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容易发生褶皱变形,能有效的吸收碰撞能量,并减小撞击力对下弯梁的损坏。本技术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至图11,还可以是:所述左连接臂2和所述右连接臂3上分别设有诱导变形筋9,所述诱导变形筋9分别在所述左连接臂2和所述右连接臂3上横向延伸。这样,通过设置横向延伸的诱导变形筋9,在车辆受到碰撞时,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在诱导变形筋9的位置溃缩变形,吸收掉一部分汽车碰撞时的动能转化为变形能,从而增加碰撞时左连接臂2和右连接臂3自身能量的消化吸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左连接臂2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诱导变形筋9,所述诱导变形筋9在所述左连接臂2上等间隔排列,所述右连接臂3上至少设有两个所述诱导变形筋9,所述诱导变形筋9在所述右连接臂3上等间隔排列。这样,通过在左连接臂2上设置多个诱导变形筋9,进一步提高左连接臂2的能量吸收能力,当汽车受到碰撞时,左连接臂2节节溃缩变形,先是第一处诱导变形筋9溃缩,然后再第二处诱导变形筋9溃缩,诱导变形筋9按照从前至后的位置依次溃缩变形,实现吸收能量的作用。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右连接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下弯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的后端与副车架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所述左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和所述副车架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左连接臂和右连接臂,下弯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连接臂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连接臂的后端与副车架的左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臂的后端与所述副车架的右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弯梁本体、所述左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和所述副车架围设成封闭的环形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均包括连接臂内板和连接臂外板,所述连接臂内板的纵向截面呈“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的纵向截面呈倒“U”形,所述连接臂外板左右两侧的下端内表面分别与位置对应的连接臂内板左右两侧的上端外表面搭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下弯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和所述右连接臂上分别设有诱导变形筋,所述诱导变形筋分别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庆卢一宗黎海谢贵山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