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包括驾驶室、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车厢顶,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车厢底座。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第二上车厢侧板、第二下车厢侧板、第三上车厢侧板、第三下车厢侧板,打开后,可以增大车厢内部空间,不再需要工作人员搬运科普用品,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参观结束后只需将科普物品集中后,合上第二上车厢侧板、第二下车厢侧板、第三上车厢侧板、第三下车厢侧板,避免了在搬运过程中对科普用品的损坏,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
本技术涉及科普大篷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科学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科协针对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开始进行科普大篷车活动。科普大篷车以其丰言多采的展示内容、多种媒体的教育方法、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到了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衣村,受到了广大公众和科普工作者的欢迎,被形象地称为“流动的科技馆”。目前的科普大篷车都是将科普用品拉至展出地后,工作人员需要将科普用品从车内搬出摆放,展览结束后再将科普用品搬回车内,不仅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费时费力,且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损坏科普用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本技术设计合理,可以增大车厢内部空间,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了在搬运过程中对科普用品的损坏。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包括驾驶室、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车厢顶,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如此设置,使得两者连接稳定,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车厢底座,所述车厢底座上设置有车轮,所述车厢底座上方设置有所述车厢顶,所述车厢顶上设置有第二车厢灯,所述第二车厢灯侧面设置有第一车厢灯,所述车厢顶与所述车厢底座之间设置有第四车厢侧板,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靠近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车厢侧板,所述车厢底座前部设置有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支撑所述第二带上车厢侧板,使其更加稳定,所述车厢底座远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支撑所述第三带上车厢侧板,使其更加稳定,所述第四车厢侧板后部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如此设置,使得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便于开合,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显示屏,所述保护盖侧面设置有车厢门,所述车厢门上设置有门把手,所述车厢门下方设置有梯子。如此设置,将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打开后,车厢内部空间增大,可将科普展品分开摆放后供参观人员参观。上述结构中,使用时,将所需要展览的科普用品放置在车厢内部,工作人员进入所述驾驶室,将科普大篷车开至指定地点,打开所述车厢门进入车厢内部,将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打开,车厢内部空间增大,将需要展览的科普用品排放整齐,将所述保护盖打开,所述显示屏播放科普知识,供参观人员观看学习,参观人员亦可通过所述梯子进入车厢内部参观科普用品,光线昏暗时,所述第一车厢灯和所述第二车厢灯可进行照明,参观结束后,关闭所述保护盖,将展览物品集中后,合上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即可。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驾驶室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车厢底座焊接。如此设置,焊接的连接性能好,焊缝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耐腐蚀性、耐磨性,且省料、省工、成本低,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驾驶室连接紧密,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车厢底座连接紧密,提高了科普大篷车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车厢底座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焊接,所述车厢底座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焊接。如此设置,所述车厢底座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连接紧密,使得所述车厢底座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连接紧密,使得科普大篷车结构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与所述车厢顶通过铰链连接,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与所述车厢底座通过铰链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便于开合且与所述车厢顶连接稳定,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便于开合且与所述车厢底座连接稳定,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同时打开可增大科普大篷车车厢内部空间,方便展览科普用品。进一步,所述车厢顶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焊接,所述车厢顶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焊接。如此设置,所述车厢顶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连接紧密,使得所述车厢顶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连接紧密,使得科普大篷车结构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与所述车厢顶通过铰链连接,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与所述车厢底座通过铰链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便于开合且与所述车厢顶连接稳定,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便于开合且与所述车厢底座连接稳定,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同时打开可增大科普大篷车车厢内部空间,方便展览科普用品。进一步,所述车厢门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合页连接,所述梯子与所述车厢底座通过螺栓连接。如此设置,所述车厢门便于开合,人员可通过所述车厢门进入车厢内部,增大了所述梯子与所述车厢底座的连接稳定性,且易于拆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设置有第二上车厢侧板、第二下车厢侧板、第三上车厢侧板、第三下车厢侧板,打开后,可以增大车厢内部空间,不再需要工作人员搬运科普用品,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2、参观结束后只需将科普物品集中后,合上第二上车厢侧板、第二下车厢侧板、第三上车厢侧板、第三下车厢侧板,避免了在搬运过程中对科普用品的损坏,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展开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展开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展开后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左视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的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驾驶室;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车厢底座;5、车轮;6、第二下车厢侧板;7、第三下车厢侧板;8、显示屏;9、第四车厢侧板;10、第三上车厢侧板;11、第二支撑杆;12、第二上车厢侧板;13、第二车厢灯;14、车厢顶;15、第一车厢灯;16、第一支撑杆;17、第一车厢侧板;18、保护盖;19、门把手;20、梯子;21、车厢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室、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车厢顶,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车厢底座,所述车厢底座上设置有车轮,所述车厢底座上方设置有所述车厢顶,所述车厢顶上设置有第二车厢灯,所述第二车厢灯侧面设置有第一车厢灯,所述车厢顶与所述车厢底座之间设置有第四车厢侧板,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靠近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车厢侧板,所述车厢底座前部设置有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车厢底座远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第四车厢侧板后部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显示屏,所述保护盖侧面设置有车厢门,所述车厢门上设置有门把手,所述车厢门下方设置有梯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科协用科普大篷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室、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车厢顶,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驾驶室侧面设置有车厢底座,所述车厢底座上设置有车轮,所述车厢底座上方设置有所述车厢顶,所述车厢顶上设置有第二车厢灯,所述第二车厢灯侧面设置有第一车厢灯,所述车厢顶与所述车厢底座之间设置有第四车厢侧板,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靠近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车厢侧板,所述车厢底座前部设置有第二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二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二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车厢底座远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下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下车厢侧板上方设置有第三上车厢侧板,所述第三上车厢侧板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第四车厢侧板后部设置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与所述第四车厢侧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梅,魏文莉,
申请(专利权)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科学技术协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