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8593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其中,该充电检测电路包括:依次相连的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控制电路相连,充电口识别模块还与电池正极相连,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电池负极相连,充电口识别模块检测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是否连通,连通时,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采集充电电流,控制电路检测到充电电流超出阈值时生成充电终止信号,并由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断开充电口识别模块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从而能够在车辆充电过程中,有效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增强了车辆的充电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尤其涉及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原因在于,电动自行车不仅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者操作,而且,重量较轻,使用者驾驶起来轻便易操作。另外,电动自行车的速度适慢,在街道商区等地方便行驶,其价格较低,使用者乐于接受。综合上述优点,电动自行车在我国城乡地区迅速普及,成为广大群众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之一。但是,随着市场上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加,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也在频繁发生。特别是电动自行车常常在充电过程中出现电气故障,严重时甚至引发火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综上,目前关于无法保障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中安全的问题,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通过设置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等,提高了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的用电安全性。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充电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依次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还与电池正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电池负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是否连通;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用于在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采集充电电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充电电流是否超出阈值,且,当所述充电电流超出所述阈值时生成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时,断开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第三充电电极、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充电插头上,且,与所述第一电阻相连接的充电插头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充电口插座的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和所述第三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一端与电池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一端与电池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所述第三充电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当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和所述第三充电电极之间连通所述第一电阻;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阻两端的电压由无变化到有时,判定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相连;所述控制电路,用于采集经过所述第三电阻的充电电流。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通断子模块、通信子模块和电机控制子模块,所述通断子模块和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相连接;所述通信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路发出的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所述通断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的控制下断开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断开时,向车辆的电机发送禁止启动信号,以使车辆处于静止状态。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通信子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一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子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当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接收到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时,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断开,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为低电平。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电机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机相连接;根据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的电压生成禁止启动信号。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通断子模块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一自恢复保险丝、第一稳压管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丝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自恢复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电机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和所述第八电阻均并联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当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均断开与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充电禁止行车模块,所述充电禁止行车模块包括依次相连的禁行电阻和禁行三极管,当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生成充电禁止行车信号,所述充电禁止行车信号经所述禁行电阻和所述禁行三极管后传送给电机控制器,以使车辆处于刹车或锁电机状态。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均可替换为继电器或可控硅。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充电检测系统,包括:金属电池盒、蓄电池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检测电路;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相连接;所述充电检测电路,用于对所述蓄电池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测;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充电检测电路均放置在所述金属电池盒内部;所述金属电池盒,用于将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充电检测电路限制在所述金属电池盒内部的空间中,且,为所述蓄电池和所述充电检测电路隔绝金属电池盒外部的空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检测电路及系统,其中,该充电检测电路包括: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上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依次相连接,并且,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控制电路相连接,充电口识别模块还与电池正极相连接,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电池负极相连接,在充电过程中,首先是充电口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是否连通,之后是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用于在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依次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还与电池正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电池负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是否连通;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用于在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采集充电电流;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充电电流是否超出阈值,且,当所述充电电流超出阈值时生成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时,断开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口识别模块、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和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依次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还与电池正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还与电池负极相连接;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是否连通;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用于在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采集充电电流;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充电电流是否超出阈值,且,当所述充电电流超出阈值时生成充电终止信号;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时,断开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识别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第三充电电极、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充电插头上,且,与所述第一电阻相连接的充电插头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充电口插座的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和所述第三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一端与电池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一端与电池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所述第三充电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充电电极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配合使用;当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时,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和所述第三充电电极之间连通所述第一电阻;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阻两端的电压由无变化到有时,判定充电插头与电池的充电口插座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相连;所述控制电路,用于采集经过所述第三电阻的充电电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通断控制模块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通断子模块、通信子模块和电机控制子模块,所述通断子模块和所述充电口状态采集模块相连接;所述通信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电路发出的所述充电终止信号;所述通断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充电终止信号的控制下断开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和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断开时,向车辆的电机发送禁止启动信号,以使车辆处于静止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子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一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华成建亭陈龙驹秦宝林王俊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