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天洲专利>正文

自控密码保险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7718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控密码保险锁,由锁盖(1)、锁壳(4)、锁舌(17)、手把(22)等零部件组成,其特征是在锁壳(4)的前方将多个分别刻有0至9和0至11数字的密码件(5)与多个突缘盘(10)叠合,依次装入锁壳(4)内,并由锁芯(6)穿过多个密码件(5)、突缘盘(10)和拨叉(11)结合成一个整体,在锁壳(4)的右边空腔中装有保险块(12),保险块(12)又插入到突缘盘(10)的环槽(29)中,保险块(12)的尾部与锁舌(17)相连,扇形的拨叉(11)又与锁舌(17)的尾端相接触,这样构成完整的锁具。该锁保险性能高,保险数据达到44x10之多,很难重复。且开启无需钥匙,自控密码及电子报警。结构紧凑,造型美观,使用寿命长,有较广泛的实用性。(*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密码滚筒锁,属金属器具,特别是属于一种自控的密码防盗保险锁具。目前市售和机关、家庭使用的密码锁较多,如中国专利“可变程序数字按钮锁”专利号为89218005.6;中国专利“保险柜卡盘式可变程序按钮锁”,专利号为90203204.6;中国专利“数字按钮锁开锁程序装置”,专利号91100482.3,三个专利所介绍的锁均属弹簧按钮程序锁,结构性质相同,且不是属于全部金属的机械锁,有的还需要带钥匙,不够方便;有的数字盘属塑料制件。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塑料制件和弹簧构件都易损坏;特别是塑料件它不耐高温,易燃及磨损变形,可以失去其保险性,而寿命不长。而且这些锁具在开锁时由于弹子与弹簧的结构原因造成哒哒的响声,容易被别人发现密码数字。这些不足之处,使用户不太满意。为了克服上述锁具的弱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实缘式自控密码保险锁,它以极好的保险性能和合理的机械结构克服了上述锁类的不足之处,使之成为服务于千家万户的保险锁。本技术是这样构思的;根据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贵重物质安全的保管、不会被盗,减少犯罪,保持社会的安定而构思、设计这一突缘式自控密码保险锁的。长方形的锁壳和平面锁盖用弹簧垫圈和螺钉组成锁体,在锁壳的前方将多个上端为圆鼓形,在圆鼓体上分别刻有0至9和0至11字样、中部为圆筒体的密码件依次装入锁壳,分别与突缘盘滑动组合,用弹性构件、弹簧挡圈定位,构成自控密码盘与突缘盘的连动系统。在锁壳的右边空腔中,有带有两个“T”形头平板的保险块与导向螺栓、弹簧与连接板组合,用螺钉将它们固定在锁壳右内侧,保险块的两个“T”形头插入到突缘盘的“U”形槽内,上部为蘑菇状的圆柱体锁芯与密码件中孔滑动配合并插入到扇形的拨叉中,用开口挡圈固定,由此组成锁壳的组件。报警用的微型开关安装在锁盖的内侧槽里并与拔叉接触,只要转动锁芯,带动拔叉,碰撞微型开关即可报数(外接电子报警器),锁舌、弹簧、弹簧座安装在锁盖的滑槽中。锁盖外部安装有手把组件,它由顶块、横销、扭簧、支架、手把组成,只要提起手把,在杠杆力作用下,顶块推动锁舌尾部,使锁舌平动自由缩进锁盖内,放弃手把,锁舌又伸出锁体达到闭锁。根据上述结构,在门外开锁必须对准4位自控密码数,这时保险块的两个“T”形头处于突缘盘的“U”形槽的缺口处,转动锁芯,拔叉才能推动保险块退出“U”形槽,拔叉同时推动锁舌缩入锁内即开门,否则,任何方式都打不开锁。本技术的优点是明显的1、保险性能高,保险数据达到44×104之多,不会重复。防撬、防敲击,即使锁壳外面裸露的部分被破坏了,也不能将锁打开。2、无须锁匙,自控密码及电子报警;开锁无杂音,变换密码快速,自锁状态。3、结构紧凑、造形美观,使用寿命长,实用面广,可用于房门锁、保险柜锁以及汽车锁。下面根据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A剖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零部件密码件的外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零部件突缘盘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零部件突缘盘的右视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零部件弹簧挡圈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零部件弹性构件的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向内开门的保险锁剖视结构图。从附图1、附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自控密码保险锁,它是由锁盖(1)、锁壳(4)、锁舌(17)、手把(22)及十字槽盘头螺钉(2)组成,它的结构特征是在锁壳(4)的前方有多个上端为圆鼓形、中部为圆筒形的密码件(5)重叠,并与多个有台阶面的蝶形突缘盘(10)叠合,依次装入锁壳(4)内,上部为蘑菇状的圆柱体锁芯(6)穿过多个密码件(5)、突缘盘(10)和扇形的拔叉(11)结合成一个整体,在锁壳(4)的右边空腔中有带两个“T”形头平板的保险块(12)插入在突缘盘(10)的“U”形环槽(29)中,保险块(12)的尾部又与锁舌(17)相连,扇形的拔叉(11)又与锁舌(17)的中端圆柱销相接触。我们还可以从附图3、附图4、附图5看到;密码件(5)的圆鼓形边缘上均布着1-20个长方形平面(26)、圆筒体下端有1-20个圆形凹孔(27)、凹孔(27)旁有一条绕圆筒外周的凹槽(28),突缘盘(10)上开有“U”形环槽(29)、“U”形环槽(29)上还有一个侧向的缺口(30),与缺口(30)的中心相对称在同一条直径线的“U”形环槽(29)的对应位置上有一个通孔(31)。在安装密码件(5)和突缘盘(10)时,在每一个密码件(5)与突缘盘(10)叠合时首先安装弹性构件(8),使弹性构件(8)的两个突钩(33)落入密码件(5)的圆形凹孔(27)中,弹性构件(8)的弓形钩(34)则落入突缘盘(10)的键槽(32)中,最后再在密码件(5)的凹槽(28)中装上弹簧挡圈(9),使密码件(5)与突缘盘(10)紧紧结合在一起。从图1我们还可以看到,锁舌(17)的内侧装有弹簧(18),锁舌(17)的中端与手把(22)的顶块(19)接触。提起手把(22),在杠杆力的作用下,顶块(19)会推动锁舌(17)进入锁壳(4);放下手把(22),在扭簧(21)的作用下,顶块(19)缩回,弹簧(18)又把锁舌(17)顶出锁壳(4)。本技术送到有关工厂加工出样品若干个,送各用户试用,反映较好。实施例之一的如图1的向外开门保险锁是这样应用的该技术的开锁是这样的通过4个密码件(它带有44个自选密码数字,分别为2×10和2×12数字密码盘)带动突缘盘的旋转,只要自控密码4个数字对齐于箭头,而保险块的两个“T”形头正在突缘盘的“U”形槽的缺口处,再旋转锁芯,由拔块推出保险块,同时锁舌拔入锁壳内,门即打开。关闭程序是这样的放开锁芯,锁舌从锁壳内自行伸出而闭锁。锁舌伸出后再将密码件逐个旋转,将自控密码数字错开,这时保险块的两个“T”形头则处于突缘盘的“U”形槽内,而锁又自然处于保险状态了。在室内开锁时不干扰保险性能,锁芯处于静止状态。只需提起手把锁会自开,放下手把,锁又自锁。在家庭使用该锁时,可自行外接报警器或门铃。如果外来人员不知道该锁的自控密码数字而旋转锁芯时,锁芯尾部触动微型开关,微型开关与报警器或门铃接通时,则自动报警,或门铃声大作,则表示有客人来访或有人叩击门锁,即可来开门或观察。放弃锁芯旋转,则停止报警。因而使用非常方便。实施例二可参看图8。图8为本技术向内开门的保险锁的剖视结构图,该内开门的保险锁去掉了锁后端的手把,用齿轮与旋钮组合带动锁舌作为内开门程序,从上所述,该自控密码保险锁是有独特的结构,良好的保险性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走向千家万户。权利要求1,一种自控密码保险锁,由锁盖(1)、锁壳(4)、锁舌(17)、手把(22)及十字槽盘头螺钉(2)组成,其特征是在锁壳(4)的前方有多个上端为圆鼓形、中部为圆筒形的密码件(5)重叠,并与多个有台阶面的蝶形突缘盘(10)叠合,依次装入锁壳(4)内,上部为蘑菇状的圆柱体锁芯(6)穿过多个密码件(5)、突缘盘(10)和扇形的拔叉(1 )结合成一个整体,在锁壳(4)的右边空腔中有带两个“T”形头平板的保险块(12)插入在突缘盘(10)的“U”形环槽(29)中,保险块(12)的尾部又与锁舌(17)相连,扇形的拔叉(11)又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控密码保险锁,由锁盖(1)、锁壳(4)、锁舌(17)、手把(22)及十字槽盘头螺钉(2)组成,其特征是在锁壳(4)的前方有多个上端为圆鼓形、中部为圆筒形的密码件(5)重叠,并与多个有台阶面的蝶形突缘盘(10)叠合,依次装入锁壳(4)内,上部为蘑菇状的圆柱体锁芯(6)穿过多个密码件(5)、突缘盘(10)和扇形的拔叉(11)结合成一个整体,在锁壳(4)的右边空腔中有带两个“T”形头平板的保险块(12)插入在突缘盘(10)的“U”形环槽(29)中,保险块(12)的尾部又与锁舌(17)相连,扇形的拔叉(11)又与锁舌(17)的中端圆柱销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天洲
申请(专利权)人:邓天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