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7003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2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编织布及其制备方法。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包括纤维编织布本体,纤维编织布本体采用纤度范围为222dtex~5555dtex的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在编织时,经向和或纬向等间距地均匀镶嵌织入一根导电丝,经织布机直接织成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采用含磷量为5000ppm~8500ppm的无卤阻燃聚合物切片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证产品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具有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生产过程人工环节少、自动化程度高、产品无卤低毒环保、重量轻、安装便捷高效、使用范围广等显著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编织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塑料编织布是目前煤矿井下开采和工作过程中应用为假顶网和护帮网用途的一种产品,其经过圆织或缝制成编织袋,还可用于采空区的填埋和密闭。目前井下应用的编织布均是采用聚丙烯粒子经挤出、拉丝机构拉成扁丝,再经过织机编织成布或袋,再将布通过预配置的阻燃抗静电液浸涂,或对聚丙烯粒子进行阻燃抗静电材料混配,达到产品阻燃抗静电的应用需求。此类编织布存在制作工艺设备占地广、人工环节多、产品幅宽小、厚度薄、结构松散,抗拉强度低、抗冲击性能差的缺陷,由于强度较低,其作为假顶网使用往往需要多层使用(常规为4层),安装使用不便,工人劳动强度高。且因产品材料决定了原材料配方体系的缺陷,现有的采用聚丙烯粒子制成的编织布在燃烧后产生烟气中HCl、CO等有毒成分较多,不符合现在的环保和应用安全理念,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故而一直未能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包括一纤维编织布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编织布本体采用纤度为1111dtex的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在编织时,纬向等间距地均匀镶嵌织入一根导电丝,经织布机直接织成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所述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采用含磷量为6000ppm的无卤阻燃聚合物切片制成,所述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78g/m2。

【技术特征摘要】
1.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包括一纤维编织布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编织布本体采用纤度为1111dtex的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在编织时,纬向等间距地均匀镶嵌织入一根导电丝,经织布机直接织成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所述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采用含磷量为6000ppm的无卤阻燃聚合物切片制成,所述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78g/m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由磷系反应型阻燃剂与高分子材料共聚反应得到的无卤阻燃聚合物切片经固相增粘、纺丝拉伸后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采用对苯二甲酸及乙二醇或己二酰及己二胺中的一种,所述高分子材料与磷系反应型阻燃剂共聚反应得到的无卤阻燃聚合物切片为无卤阻燃涤纶切片或无卤阻燃尼龙切片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井下用无卤阻燃抗静电纤维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丝采用22dtex的碳黑型纤维基质复合长丝,为了增加导电丝的织造强度,所述导电丝与所述无卤阻燃纤维工业丝进行合股捻线制成嵌织用导丝,然后经织布机织成所述纤维编织布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雷汪荣庆朱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鑫荻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