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成像设备中的信号采集装置,具体公开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包括导向单元和用于固定电极的载体单元,所述载体单元包括与所述导向单元连接的第一载体和以所述导向单元为轴嵌套于所述第一载体外的第二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被测对象与多层电极面接触、每层电极面独立调节以及3D成像,从而可以准确的判定病变部位的具体位置及病变部位的大小,从而引导后续的诊断及治疗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设备中的信号采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病人长期的的实时图像监护,以及癌症检验及筛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EIT成像一般通过被成像目标周围的电极注入激励电流,并同步测量成像目标边界上的响应电压,采用多驱动/测量电极结构实现电阻抗测量,利用图像重构算法对相敏解调技术得到的变换阻抗数据进行重构,形成电阻抗断层图像。因此,电阻抗断层成像的信号采集端一般使用由十数个到数十个电极组成的电极阵列。由于现有技术中电阻抗断层成像所用电极阵列通常位于测量系统的最前端,直接接触人体。在电极上发生的事件,包括有用信息、噪声、伪差、接触阻抗、极化电压等,都会进入后续电路被放大、传输,参与信号处理,影响图像重建结果。电极数、结构及其性能对于电阻抗断层成像前端信息的有效提取有着直接影响,而以正确方式固定电极从而在电极与被测对象之间形成良好接触也同等重要。虽然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一些固定电极的装置的技术方案,但通常仅实现单层电极的接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法实现3D的成像效果,从而无法判定病变部位的具体位置和横截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被测对象与多层电极面接触且每层电极面独立调节的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包括导向单元和用于固定电极的载体单元,所述载体单元包括与所述导向单元连接的第一载体和以所述导向单元为轴嵌套于所述第一载体外的第二载体。优选地,所述第一载体包括第一固定环、第一连接柱和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连接柱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一固定座。优选地,所述第二载体包括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座、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环和第二固定座的第二连接柱和第一辅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座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辅助装置与第二固定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载体外侧。优选地,所述载体单元还包括以导向单元为轴嵌套于第二载体外的第三载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载体包括第三固定环、第三固定座、用于固定连接第三固定环和第三固定座的第三连接柱和第二辅助装置;所述第三固定座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辅助装置与第三固定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载体外侧。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和第三固定环表面分别设有圆周分布的若干个电极孔,且相邻载体间设有间隙。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单元穿过第二载体和第三载体的导向孔以固定第二载体和第三载体的滑动方向。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助装置和第二辅助装置均分别包括设有固定孔的连接座和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连接座螺纹连接的推杆。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环、第二电极环和第三电极环上的电极孔呈直线或错位交叉阵列排布。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单元、第一辅助装置和第二辅助装置通过人体做功或机械动力分别为第一载体、第二载体和第三载体提供操作动力源。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测试装置只能实现单层电极的接触的局限性,通过载体间相互嵌套的关系,将采集电极固定于该装置上能实现多层电极面的接触且采集的数据更精确。2、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3D的成像效果而导致无法判定病变部位的具体位置和横截径,而该装置能用于3D成像方式,可以准确的判定病变部位的具体位置及病变部位的大小,从而引导后续的诊断及治疗手段。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能实现每个载体的独立性升降调节,特别在诊断过程中适应不同大小乳房的多样性变化。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极固定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极固定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极环上电极孔分布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电极固定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电极固定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电极环上电极孔分布示意图。附图标记:10-导向单元,11-导向板,12-凹槽,20-第一载体,21-第一电极环,211-电极孔,22-第一连接柱,23-第一固定座,30-第二载体,31-第二电极环,311-电极孔,32-第二连接柱,33-第二固定座,331-第一导向孔,34-第一辅助装置,40-第三载体,41-第三电极环,411-电极孔,42-第三连接柱,43-第三固定座,431-第二导向孔,44-第二辅助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导向单元10和用于固定电极的载体单元,所述载体单元包括与所述导向单元10连接的第一载体20和以所述导向单元10为轴嵌套于所述第一载体20外的第二载体30。所述第一载体20包括第一固定环21、第一连接柱22和第一固定座23。所述第一连接柱22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21和所述第一固定座23,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连接柱2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座23和第一固定环21上呈等距圆周分布。其中第一固定座23与导向单元10固定连接,第一电极环21设有等距圆周分布的若干个电极孔211。当通过人体做功或机械动力作用于导向单元10使第一载体20运动至与被测对象充分接触后,再通过锁紧装置(图未示)将导向单元10固定。所述第二载体30包括第二固定环31、第二固定座33、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环31和第二固定座33的第二连接柱32和第一辅助装置34。所述第二固定座33设有能刚好通过导向单元10的第一导向孔331,第二电极环31设有距周分布的若干个电极孔311。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单元10穿过第二载体30的第一导向孔331以固定第二载体30的滑动方向。本实施例考虑到便于为第二载体30提供动力源,所述第一辅助装置34位于所述第二载体30外侧并与第二固定座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装置34包括设有固定孔的连接座(图未示)和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连接座螺纹连接的推杆(图未示)。因此,当通过人体做功或机械动力作用于第一辅助装置34的推杆使第二载体30运动至与被测对象充分接触后,再通过旋转推杆与连接座上的固定孔螺纹锁定导向单元10。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电极孔也可不采用等距圆周分布。由于导向单元10为两侧设有凹槽12的导向板11,也就是该导向板11的横截面形状近似呈“工”字形,以防止第二载体30左右转动,但除此之外,导向板11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凸”、“十”或“Z”字形等,在此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条件。如图3所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环21的电极孔211和第二电极环31上的电极孔311呈直线阵列排布。第一载体20和第二载体30间设有间隙,从而保证第一载体20和第二载体30能分别单独运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与被固定的电极绝缘,所述第一电极环21和第二电极环31采用绝缘接触。实施例二: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包括导向单元(10)和用于固定电极的载体单元,所述载体单元包括与所述导向单元(10)连接的第一载体(20)和以所述导向单元(10)为轴嵌套于所述第一载体(20)外的第二载体(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电极固定装置,包括导向单元(10)和用于固定电极的载体单元,所述载体单元包括与所述导向单元(10)连接的第一载体(20)和以所述导向单元(10)为轴嵌套于所述第一载体(20)外的第二载体(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20)包括第一固定环(21)、第一连接柱(22)和第一固定座(23),所述第一连接柱(22)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环(21)和所述第一固定座(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体(30)包括第二固定环(31)、第二固定座(33)、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环(31)和第二固定座(33)的第二连接柱(31)和第一辅助装置(34);所述第二固定座(33)设有第一导向孔(331),所述第一辅助装置(34)位于所述第二载体(30)外侧并与第二固定座(33)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单元还包括以导向单元(10)为轴嵌套于第二载体(30)外的第三载体(4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载体(40)包括第三固定环(41)、第三固定座(43)、用于固定连接第三固定环(41)和第三固定座(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飞,王奕刚,罗旭梅,戴涛,蒲洋,徐现红,高松,卜力宁,林怡,
申请(专利权)人:思澜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