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CK电路及镇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5344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BUCK电路和镇流器,BUCK电路为负载提供稳定功率的直流电,开关管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还包括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和二极管D10;所述的电感L1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的公共端分别接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9、电容C13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另一端;MOS管Q5的D极和MOS管Q6的D极相连,并与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公共端相连;MOS管Q5的S极和MOS管Q6的S极均接低端地(ZGND);控制电路的DR端通过限流电路后分别接MOS管Q5的G极和MOS管Q6的G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软开关辅助电路使得大功率BUCK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效率高。所述的镇流器中采用了上述的BUCK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UCK电路及镇流器
本技术涉及BUCK电路及使用该BUCK电路的镇流器。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已经成为电力电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领域,近年更是在电子镇流器领域上得到广泛运用,而在特种光源上,由于特殊的使用要求,经常运用到几千瓦以上的功率,而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其中大功率的BUCK电路更是成为设计中最常用到的电路之一,而为满足设计需求,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受限于管子型号的选择,采用多管并联以满足设计需求,而实际使用中由于多管并联,而加大电路的寄生参数,使得电路控制不匹配及电路振荡,造成尖峰电压过高而损坏开关MOS管。另外由于其大功率的BUCK电路上大多采用硬开关的模式而造成损耗极大,使得现有的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制约大功率的开发设计。本适用新型电路主要是针对这一问题,而采用一种新的电路设计来解决大功率BUCK电路上开关损耗大和多管并联尖峰过高问题。目前,镇流器如图1所示,大多采用的电路结构主要分为:1,EMI-PFC电路部分;2,BUCK功率转换部分:3,DC-AC及谐振点火部分;4,控制部分。其整个电路的基本运行方式为:在上电后,PFC电路工作,电压升到650V,BUCK功率转换电路开始工作,再用DC-AC电路把直流转成低频方波输出,在起机的过程中,点火电路通过谐振电路提供一个高压,触发点灯完成。最终由BUCK功率转换电路提供一个稳定的功率给灯,以实现灯的正常运行,从上面的运行过程可以看到,其中对输出灯功率的控制,及灯稳定运行主要都是BUCK电路的运行,由此可知BUCK电路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难点,所以整个电路的可靠性和效率也由此部分电路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BUCK电路上开关损耗大和多管并联尖峰过高的问题,提供一种BUCK电路和采用这种BUCK电路的镇流器。这是一种实现大功率BUCK电路软开关的电路。本技术实现其技术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BUCK电路,为负载提供稳定功率的直流电,包括开关管、对开关管进行控制产生控制信号DR的控制电路和由电感L1、续流二极管D5和负载组成的电流回路,高电压经过负载后接高端地(HGND),电感L1连接在高端地(HGND)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之间,续流二极管D5的N极接高电压;所述的开关管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还包括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和二极管D10;所述的电感L1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的公共端分别接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9、电容C13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另一端;MOS管Q5的D极和MOS管Q6的D极相连,并与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公共端相连;MOS管Q5的S极和MOS管Q6的S极均接低端地(ZGND);控制电路的DR端通过限流电路后分别接MOS管Q5的G极和MOS管Q6的G极。本技术中,采用软开关辅助电路使得大功率BUCK电路设计简单,可靠性高,效率高。进一步的,上述的BUCK电路中:所述的限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控制电路的DR端分别与二极管D7的N极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7的P极接低端地(ZGND),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接二极管D8的N极和电阻R14的一端,二极管D8的P极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二极管D8的P极与电阻R14相连的公共端分别接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接低端地(ZGND)、MOS管Q5的G极、MOS管Q6的G极。进一步的,上述的BUCK电路中:在低端地(ZGND)和高端地(HGND)之间还设置有钳位二极管D9,钳位二极管D9的P极接低端地(ZGND)。进一步的,上述的BUCK电路中:所述的控制电路采用PWM芯片IC9,还包括功率检测电路,所述的功率检测电路通过霍尔电流传感器检测电流回路的电流Is和高电压与高端地(HGND)之间的电压降Vs,得到输出功率信号Po,并将输出功率信号Po与设定的基准功率比较得到差值Pi,所述的PWM芯片IC9根据差值Pi产生适当占空比的PWM信号从DR引脚输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镇流器,包括EMI部分、辅助电源部分、PFC部分、BUCK功率转换部分、DC-AC及点火部分、控制部分;所述的BUCK功率转换部分包括开关管、对开关管进行控制产生控制信号DR的控制电路和由电感L1、续流二极管D5和负载组成的电流回路,PFC部分输出的高电压经过负载后接高端地(HGND),电感L1连接在高端地(HGND)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之间,续流二极管D5的N极接高电压;所述的开关管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还包括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和二极管D10;所述的电感L1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的公共端分别接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9、电容C13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另一端;MOS管Q5的D极和MOS管Q6的D极相连,并与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公共端相连;MOS管Q5的S极和MOS管Q6的S极均接低端地(ZGND);控制电路的DR端通过限流电路后分别接MOS管Q5的G极和MOS管Q6的G极。进一步的,上述的镇流器中:所述的限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控制电路的DR端分别与二极管D7的N极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7的P极接低端地(ZGND),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接二极管D8的N极和电阻R14的一端,二极管D8的P极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二极管D8的P极与电阻R14相连的公共端分别接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接低端地(ZGND)、MOS管Q5的G极、MOS管Q6的G极。进一步的,上述的镇流器中:在低端地(ZGND)和高端地(HGND)之间还设置有钳位二极管D9,钳位二极管D9的P极接低端地(ZGND)。进一步的,上述的镇流器中:所述的控制电路采用PWM芯片IC9,还包括功率检测电路,所述的功率检测电路通过霍尔电流传感器检测电流回路的电流Is和高电压与高端地(HGND)之间的电压降Vs,得到输出功率信号Po,并将输出功率信号Po与设定的基准功率比较得到差值Pi,所述的PWM芯片IC9根据差值Pi产生适当占空比的PWM信号从DR引脚输出。进一步的,上述的镇流器中:所述的DC-AC是一个全桥逆变电路,将PFC部分输出的高电压100HZ的交流电。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镇流器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BUCK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功率检测与控制电路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采用的DC-AC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是一种镇流器,如图1所示,其其主要架构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1,EMI部分;2,辅助电源部分;3,PFC部分;4,BUCK功率转换部分;6,DC-AC及点火部分;7,控制部分。图2所示是本实施例的镇流器中所采用的BUCK电路,由图2所示:此电路为BU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CK电路,为负载提供稳定功率的直流电,包括开关管、对开关管进行控制产生控制信号DR的控制电路和由电感L1、续流二极管D5和负载组成的电流回路,高电压经过负载后接高端地HGND,电感L1连接在高端地HGND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之间,续流二极管D5的N极接高电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管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还包括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和二极管D10;所述的电感L1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的公共端分别接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9、电容C13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另一端;MOS管Q5的D极和MOS管Q6的D极相连,并与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公共端相连;MOS管Q5的S极和MOS管Q6的S极均接低端地ZGND;控制电路的DR端通过限流电路后分别接MOS管Q5的G极和MOS管Q6的G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CK电路,为负载提供稳定功率的直流电,包括开关管、对开关管进行控制产生控制信号DR的控制电路和由电感L1、续流二极管D5和负载组成的电流回路,高电压经过负载后接高端地HGND,电感L1连接在高端地HGND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之间,续流二极管D5的N极接高电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管包括MOS管Q5和MOS管Q6、还包括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和二极管D10;所述的电感L1与续流二极管D5的P极的公共端分别接电感L2、电阻R9、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9、电容C13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另一端;MOS管Q5的D极和MOS管Q6的D极相连,并与二极管D10的P极接电感L2的公共端相连;MOS管Q5的S极和MOS管Q6的S极均接低端地ZGND;控制电路的DR端通过限流电路后分别接MOS管Q5的G极和MOS管Q6的G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流电路包括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控制电路的DR端分别与二极管D7的N极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7的P极接低端地ZGND,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接二极管D8的N极和电阻R14的一端,二极管D8的P极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二极管D8的P极与电阻R14相连的公共端分别接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5、电阻R16和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接低端地ZGND、MOS管Q5的G极、MOS管Q6的G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低端地ZGND和高端地HGND之间还设置有钳位二极管D9,钳位二极管D9的P极接低端地ZGND。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BUCK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采用PWM芯片IC9,还包括功率检测电路,所述的功率检测电路通过霍尔电流传感器检测电流回路的电流Is和高电压与高端地HGND之间的电压降Vs,得到输出功率信号Po,并将输出功率信号Po与设定的基准功率比较得到差值Pi,所述的PWM芯片IC9根据差值Pi产生适当占空比的PWM信号从DR引脚输出。5.一种镇流器,包括EMI部分、辅助电源部分、PFC部分、BUCK功率转换部分、DC-AC及点火部分、控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超蒋中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电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