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浸渍系统及其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和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4734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浸渍系统,包括:配料设备,所述配料设备供给树脂基体材料;混料设备,所述混料设备与所述配料设备相连接,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配料设备的树脂基体材料混合均匀;储料罐,所述储料罐与所述混料设备相连接,并且所述储料罐上设置有增压口,所述储料罐下方设置有复数个供料口;和树脂纤维混合模具,所述树脂纤维混合模具的所述复数个注胶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复数个供料口下方。本申请的浸渍系统的机械化程度高,不仅具有高效稳定的生产效率,而且解决了多人轮班交替揉搓存在的纤维、树脂基体浸渍不均匀、成本高、成型产品尺寸受限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浸渍系统及其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和应用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尤其涉及但不限于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浸渍系统及其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和应用。
技术介绍
在纤维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成型技术中,为实现多束连续长纤维有效增强发泡聚氨酯泡沫,需要两者之间充分均匀浸渍。目前纤维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成型工艺中的浸渍段采用多人轮班交替揉搓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浸渍效果不稳定,特别是长时间生产时,工人的疲劳感增加、专注度下降,浸渍效果会随之下降。此外,聚氨酯树脂完成发泡后就会发生固化,因此在生产合成轨枕时需要在聚氨酯树脂完成发泡前完成对连续长纤维的浸润。但聚氨酯树脂的发泡时间较短,生产大尺寸的制品时,采用人工揉搓浸润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无法将树脂基体材料与纤维充分浸润,从而限定了成型制品的尺寸,无法通过一次成型得到满足铁路用的大尺寸的合成轨枕,只能先成型为小尺寸的制品,然后通过多层粘接的方式形成大尺寸的合成轨枕。这样不仅增加了加工成本还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采用粘接的方式存在粘接面开裂的风险,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脂纤维混合模具,所述模具包括:筒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两端分别具有入模口和出模口,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注胶口;预成型框,所述预成型框设置有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入模口上,或者,所述预成型框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入模口和出模口上;和可上下移动的两个调高挡板,所述调高挡板插在所述预成型框的上边框上和/或插在所述本体的上表面的靠近所述入模口和/或所述出模口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脂纤维混合模具,所述模具包括:筒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两端分别具有入模口和出模口,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注胶口;预成型框,所述预成型框设置有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入模口上,或者,所述预成型框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入模口和出模口上;和可上下移动的两个调高挡板,所述调高挡板插在所述预成型框的上边框上和/或插在所述本体的上表面的靠近所述入模口和/或所述出模口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其中,所述复数个注胶口延伸进入所述本体的内部,并且所述复数个注胶口在所述本体内部的深度沿远离所述入模口的方向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其中,所述复数个注胶口配置为能够上下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其中,所述复数个注胶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上表面的靠近所述入模口的一侧,并且沿纤维移动的方向成排设置,相邻两排注胶口之间的距离为50mm~30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脂纤维混合模具,其中,所述注胶口设置有3排,离所述入模口最近的一排注胶口在所述本体内部的深度为100mm~140mm,离所述入模口最远的一排注胶口在所述本体内部的深度为30mm~70mm。6.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浸渍系统,所述浸渍系统包括:配料设备,所述配料设备供给树脂基体材料;混料设备,所述混料设备与所述配料设备相连接,配置为将来自于所述配料设备的树脂基体材料混合均匀;储料罐,所述储料罐与所述混料设备相连接,并且所述储料罐上设置有增压口,所述储料罐下方设置有复数个供料口;和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纤维混合模具,所述树脂纤维混合模具的所述复数个注胶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谢文蓓刘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科博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