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代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涡轮后机匣中,原轴承座4与原承力框架3联接后,一般再通过倾斜设置的短拉杆2与原外涵承力环1进行联接,短拉杆2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原外涵承力环1上的原上安装座52和设置在原承力框架3上的原下安装座51进行安装固定。由此原外涵承力环1与原承力框架3之间形成一个外流道,其间可以使得空气气流流通,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即为气流流通方向。然而在现有技术的联接结构中,由于短拉杆2及其安装座被直接布置在原外涵承力环1和原承力框架3组成的外流道之中,短拉杆2和安装座会对外流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塞,进而减小了外流道的流通面积,降低了外流道的空气流通效率,最终降低了整个航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如果为了减小短拉杆2对外流道的阻塞面积,而将短拉杆2由倾斜布置改为竖直布置,那么短拉杆2所受的工作应力将增大,不利于短拉杆2自身的使用寿命,若增大短拉杆2的直径以提高强度,无疑则增加了发动机的结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包括:设有上安装座(501)的外涵承力环(10)、轴承座(40)和位于外涵承力环(10)与轴承座(40)之间的承力框架(20);还包括转接座(30),所述转接座(30)位于所述承力框架(20)与轴承座(40)之间,所述转接座(30)远离发动机轴线一侧设有下安装座(502),所述转接座(30)分别与轴承座(40)和承力框架(20)相对固定;承力拉杆(60),所述承力拉杆(60)穿过所述承力框架(20),且承力拉杆(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安装座(501)和下安装座(502)连接,使外涵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包括:设有上安装座(501)的外涵承力环(10)、轴承座(40)和位于外涵承力环(10)与轴承座(40)之间的承力框架(20);还包括转接座(30),所述转接座(30)位于所述承力框架(20)与轴承座(40)之间,所述转接座(30)远离发动机轴线一侧设有下安装座(502),所述转接座(30)分别与轴承座(40)和承力框架(20)相对固定;承力拉杆(60),所述承力拉杆(60)穿过所述承力框架(20),且承力拉杆(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安装座(501)和下安装座(502)连接,使外涵承力环(10)和承力框架(20)之间形成外涵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后机匣与外涵承力环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拉杆(60)为多个,多个承力拉杆(60)以发动机轴心均布。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一,王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