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道清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耳鼻喉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耳道清理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的耳道具有绒毛组织可过滤外界进入的微细污物,加上耳道的皮脂组织会因新陈代产生皮屑,久而久之,这些微细污物及皮屑等会积附于耳道上,而形成耳垢。在医学上,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但是长时间污垢多一些,会影响听力,进行运动的过程,因耳道进水,会引起耳垢吸水膨胀、阻塞耳道等情形,仅会造成听力受到影响,亦有可能衍生中耳炎等问题,在对耳垢进行适时的清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技术中,人体当耳道衍生中耳炎等疾病时,就需要进行手术,在术前进行清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耳道的清理,主要包括冲洗方式和负压吸出方式。冲洗方式利用能够软化分泌物的药水对耳道进行冲洗;利用纯冲洗方式,对较小,粘度交底的分泌物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油性的分泌物或者较大的分泌物,效果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清理管(1)、分散探管(2)、手持件(3),所述清理管(1)左端上方固定有收集盒(10),清理管(1)左端下方固定有液体箱(12),所述液体箱(12)内设有排水泵,所述收集盒(10)内设有负压机构,清理管(1)外壁设有回收腔(11),所述回收腔(11)包括螺旋件(13)、气囊一(14)、弹性束(15)、支撑板(16)、连接杆(17)、放置槽(18),所述螺旋件(13)内嵌于回收腔(11)内,所述气囊一(14)位于螺旋件(13)内部上端,所述弹性束(15)固定于气囊一(14)外部上方,所述支撑板(16)位于螺旋件(13)下方,并与回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道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清理管(1)、分散探管(2)、手持件(3),所述清理管(1)左端上方固定有收集盒(10),清理管(1)左端下方固定有液体箱(12),所述液体箱(12)内设有排水泵,所述收集盒(10)内设有负压机构,清理管(1)外壁设有回收腔(11),所述回收腔(11)包括螺旋件(13)、气囊一(14)、弹性束(15)、支撑板(16)、连接杆(17)、放置槽(18),所述螺旋件(13)内嵌于回收腔(11)内,所述气囊一(14)位于螺旋件(13)内部上端,所述弹性束(15)固定于气囊一(14)外部上方,所述支撑板(16)位于螺旋件(13)下方,并与回收腔(11)左右两侧内壁为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17)均匀分布于螺旋件(13)和支撑板(16)之间,连接杆(17)一端与螺旋件(13)下端相固定,另一端与支撑板(16)上端相固定,支撑板(16)推动连接杆(17)用于控制螺旋件(13)在回收腔(11)向外伸出的长度,每个连接杆(17)水平方向贯穿设有通孔,回收腔(11)左端通过收集通管与收集盒(10)相连接,所述放置槽(18)位于清理管(1)内壁,所述分散探管(2)贯穿位于清理管(1)中轴位置,分散探管(2)包括探囊(20)、超声分散棒(21)、活动轴(22)、活动杆(23),所述探囊(20)位于分散探管(2)右端,探囊(20)包括压力感应器(24)、照明灯管(25)、摄像探头(26),所述压力感应器(24)位于探囊(2)内部右端,所述照明灯管(25)位于探囊(2)内部左端,所述摄像探头(26)位于探照灯管(25)上方,所述超声分散棒(21)均匀分布于分散探管(2)右端的上下两侧,并位于探囊(20)左侧,所述活动轴(22)两组,分别活动连接于分散探管(2)的上下内壁,所述超声分散棒(21)均匀分布于分散探管(2)右端外壁,超声分散棒(21)近端与活动轴(22)相连接,所述活动杆(23)右端与活动轴(22)下方固定连接,用于对超声分散棒(21)进行倾斜角度控制,活动杆(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雯,宋大山,薛英波,谭诗生,刘云聪,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