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拐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3694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8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拐杖,涉及行走辅助工具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主杆;第一主杆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把手;第一主杆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主杆另一端卡接有第二主杆;第二主杆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块;第二主杆周侧面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底孔;第二螺纹底孔螺纹连接有第二把手;第二主杆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第二主杆一端卡接有第三主杆。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主杆、第二主杆、第三主杆的作用,具有便于收纳携带和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的优点;通过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圆支撑脚和侧支撑脚的作用,实现了手杖和腋拐相互切换、单圆脚支撑和多脚支撑的相互切换,具有适用于多场景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拐杖
本专利技术属于行走辅助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拐杖。
技术介绍
拐杖是一种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通常是一根木制或金属圆棍,传统的拐杖都只是在一个整体的拐杖杆上方设置柄把,下方设置防滑头,这种拐杖如果外出坐车或乘飞机时不便携带,这种拐杖的高度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做到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而且一般的拐杖的使用场景都很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拐杖,通过第一主杆、第二主杆、第三主杆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拐杖不便于携带和无法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的问题;通过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圆支撑脚和侧支撑脚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拐杖使用场景单一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便携式拐杖,包括第一主杆;所述第一主杆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主杆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主杆另一端卡接有第二主杆;所述第二主杆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块;所述第二主杆周侧面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底孔;所述第二螺纹底孔螺纹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主杆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主杆一端卡接有第三主杆;所述第三主杆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块,通过第一限位孔与第一弹簧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与第二弹簧限位块的作用,可以实现拐杖的高度调节和收缩便于携带;所述第一把手下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底孔;所述第一把手上表面固定有指南针和时间显示器;所述第一把手内部设置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与时间显示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把手一侧面固定有信息牌,信息牌用于填写使用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便于记性功能退化的病人或者老人使用;所述第三主杆周侧面螺纹连接有圆支撑脚;所述第三主杆一端面固定有中支撑脚;所述第三主杆一端面铰接有若干侧支撑脚;若干所述侧支撑脚通过弹簧与中支撑脚固定,圆支撑脚通过螺纹上下转动可实现多脚稳定拐杖和户外单脚拐杖的切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杆、第二主杆和第三主杆长度均相同,可实现将该拐杖收缩成第一主杆的长度,便于携带和收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均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三主杆为实心杆结构;所述第三主杆的外径和第二主杆的内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主杆的外径和第一主杆的内径大小相同,以此实现套管原理,从而实现拐杖的收缩。进一步地,所述圆支撑脚的长度比侧支撑脚的长度大1cm-5cm,便于该拐杖切换至单圆脚支撑时能稳定的接触地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外表面均采用PU材质,有利于增强拐杖的使用舒适度。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主杆、第二主杆、第三主杆的作用,具有便于收纳携带和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的优点。2、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圆支撑脚和侧支撑脚的作用,实现了手杖和腋拐相互切换、单圆脚支撑和多脚支撑的相互切换,具有适用于多场景的优点。3、本专利技术通过指南针和时间显示器的作用,具有便于户外使用的优点。4、本专利技术通过信息牌的作用,具有防止记忆力退化的老人或者病人丢失的优点。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便携式拐杖在切换为腋拐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便携式拐杖在切换为手杖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把手的结构正视图;图5为第一把手的结构后视图;图6为第二把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把手,2-第二把手,3-第一主杆,4-第二主杆,5-第三主杆,101-指南针,102-时间显示器,103-信息牌,104-电池盒,401-第二螺纹底孔,501-圆支撑脚,502-中支撑脚,503-侧支撑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表面”、“下表面”、“长度”、“一端面”、“一侧面”、“外径”、“内径”、“周侧面”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便携式拐杖,包括第一主杆3;第一主杆3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把手1;第一主杆3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主杆3另一端卡接有第二主杆4;第二主杆4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块;第二主杆4周侧面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底孔401;第二螺纹底孔401螺纹连接有第二把手2;第二主杆4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第二主杆4一端卡接有第三主杆5;第三主杆5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块;第一把手1下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底孔105;第一把手1上表面固定有指南针101和时间显示器102;第一把手1内部设置有电池盒104;电池盒104与时间显示器102电性连接;第一把手1一侧面固定有信息牌103。其中如图2所示,第三主杆5周侧面螺纹连接有圆支撑脚501;第三主杆5一端面固定有中支撑脚502;第三主杆5一端面铰接有若干侧支撑脚503;若干侧支撑脚503通过弹簧与中支撑脚502固定。其中如图3所示,将第二把手2通过螺纹向外旋转卸下,然后将侧支撑脚503向中支撑脚502方向按压收拢,并将圆支撑脚501通过螺纹向下旋转至下端面与侧支撑脚503下端面平齐时,本专利技术的拐杖便切换为单圆角的手杖。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把手1上表面固定有指南针101和时间显示器102;第一把手1内部设置有电池盒104。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把手1下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底孔105;第一把手1一侧面固定有信息牌103。其中如图6所示,第二把手2一端设置有螺纹;第二把手2与第二主杆4螺纹连接。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作为腋拐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把手1通过第一螺纹底孔105与第一主杆3一端的螺纹进行固定,将第二把手2通过一端的螺纹与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二螺纹底孔401进行固定,然后将圆支撑脚501通过螺纹向上旋转,让侧支撑脚503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外侧弹出,形成多脚稳定支撑,最后通过第一主杆3周侧面的第一限位孔与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一弹簧限位块的配合和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二限位孔与与第三主杆5周侧面的第二弹簧限位块的配合对拐杖的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使用者的身高;当需要作为手杖使用时,首先将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二把手2卸下,然后将侧支撑脚503向中支撑脚502方向按压收拢并将圆支撑脚501通过螺纹向下旋转至下端面与侧支撑脚503的下端面平齐,形成单圆角灵活支撑,最后通过第一主杆3周侧面的第一限位孔与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一弹簧限位块的配合和第二主杆4周侧面的第二限位孔与与第三主杆5周侧面的第二弹簧限位块的配合对拐杖的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使用者的身高;当需要将该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拐杖,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杆(3);所述第一主杆(3)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把手(1);所述第一主杆(3)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主杆(3)另一端卡接有第二主杆(4);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块;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底孔(401);所述第二螺纹底孔(401)螺纹连接有第二把手(2);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主杆(4)一端卡接有第三主杆(5);所述第三主杆(5)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块;所述第一把手(1)下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底孔(105);所述第一把手(1)上表面固定有指南针(101)和时间显示器(102);所述第一把手(1)内部设置有电池盒(104);所述电池盒(104)与时间显示器(10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把手(1)一侧面固定有信息牌(103);所述第三主杆(5)周侧面螺纹连接有圆支撑脚(501);所述第三主杆(5)一端面固定有中支撑脚(502);所述第三主杆(5)一端面铰接有若干侧支撑脚(503);若干所述侧支撑脚(503)通过弹簧与中支撑脚(502)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拐杖,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杆(3);所述第一主杆(3)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把手(1);所述第一主杆(3)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主杆(3)另一端卡接有第二主杆(4);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限位块;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底孔(401);所述第二螺纹底孔(401)螺纹连接有第二把手(2);所述第二主杆(4)周侧面底部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主杆(4)一端卡接有第三主杆(5);所述第三主杆(5)周侧面设置有若干第二弹簧限位块;所述第一把手(1)下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底孔(105);所述第一把手(1)上表面固定有指南针(101)和时间显示器(102);所述第一把手(1)内部设置有电池盒(104);所述电池盒(104)与时间显示器(10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把手(1)一侧面固定有信息牌(103);所述第三主杆(5)周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钱璐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