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202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2:49
一种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100),其包括:‑胎体结构(101);和‑带束结构(105);和‑胎面带(106),其中,所述带束结构(105)包括:‑第一带束层(105a),其结合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并且选自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帘线;‑第二带束层(105b),其施加在第一带束层(105a)上,并且包括:i)定位在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轴向外端处的一对侧向增强层(113),所述侧向增强层(113)结合沿大致圆周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和ii)轴向地插置在所述一对侧向增强层(113)之间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件的中央带束层(114);‑可选地,弹性体材料片(105g),其布置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和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之间的;‑第三带束层(105c),其位于第二带束层(105b)的径向外侧,并且结合倾斜的增强元件;和‑第四带束层(105d),其位于第三带束层(105c)的径向外侧,并且结合在相对于第三带束层(105c)的增强元件的相反方向上的倾斜增强元件。

Tyres for heavy-duty vehicle wheels

A tire (100) for heavy-duty vehicle wheels includes: (101) carcass structure; (105) belt structure; (105) and tread belt (106). The belt structure (105) includes: (105) first belt (105a), a combined reinforcing element, the reinforcing element orientates in one or more directions and chooses cord made of free non-metallic materials; (105) second belt (b), and (106). It is applied to the first band layer (105a) and includes: i) a pair of lateral reinforcement layers (113) positioned at the axial outer end of the second band layer (105b),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reinforcement elements oriented along a roughly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I i) a central band of the reinforcement layers (113) axially inserted between the pair of lateral reinforcement layers (113)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inforcement members oriented in one or more directions. Bundle layer (114); optionally, elastomeric material sheet (105g),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at least the first band layer (105a) and the second band layer (105b); the third band layer (105c),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radial outer side of the second band layer (105b) and is combined with inclined reinforcement elements; and the fourth band layer (105d),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radial outer side of the third band layer (105c) and is combined with the third band layer (105b). An inclined enhancement elemen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relative to the enhancement element of the third band beam layer (105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特别是用于重载车辆的车轮,例如卡车、公共汽车、拖车以及一般而言用于其中轮胎承受高负荷的车辆车轮的轮胎。这些还可以包括轻型运输车辆(所谓的“轻型卡车”)。众所周知,轮胎一般包括:具有大致环形形状的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具有与相应的右和左胎圈结构相联的相对的侧边缘;带束结构,其相对于胎体结构施加在径向外侧位置处;胎面带,其径向叠置在带束结构上;和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相对于胎体结构侧向地施加在相对侧上。
技术介绍
专利CN102358110公开了一种子午线轮胎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这样的子午线轮胎:其使用通过螺旋缠绕钢帘线制成的带束结构。这种子午线轮胎包括胎面带、带束和侧壁。带束结构包括作为整体的四个带束:作为过渡层施加在径向内侧位置处的第一带束;依序设置在第一带束上的第二和第三带束;以及布置在第三带束上的第四带束。第一带束又包括中央带束条和两个带束条,所述两个带束条相对于中央带束条对称地布置在轴向外侧位置处,并且其中每个带束条由根据轮胎的圆周螺旋缠绕的帘线织物形成。根据CN102358110,这种由钢帘线制成的带束结构将有效地限制轮胎胎肩的变形,将优化带束的应力分布和胎面带的地面接触区域下的压力分布,将改善使用寿命、耐磨性和承载能力,并将减少燃料消耗。专利申请DE102010016550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轮胎,其具有胎体、围绕胎体径向构造的带束和构造在带束上的胎面带,其中带束由彼此叠置的至少三个带束条形成。径向内部条和径向外部条是所谓的工作帘布层,其具有彼此平行并且结合在橡胶中的由钢制成的增强元件。径向内部条的增强元件相对于圆周方向以介于10°和45°之间的角度倾斜,并且径向外部条的增强元件形成介于10°和45°之间的角度但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反向倾斜。布置在两个工作帘布层之间的带束条沿轮胎的轴向方向形成为三个部分:中央带束部分和两个带束部分,所述两个带束部分相对于中央带束部分对称地布置在轴向外侧位置处,并且其中每个带束部分包括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相对于圆周方向以0°和5°的角度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轮胎可以包括另外的带束条,所述带束条定位在上述径向外部条上并且结合由钢制成的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圆周方向以5°和90°的角度倾斜。
技术实现思路
用于轻载或重载车辆车轮(例如卡车、公共汽车、拖车或类似物)的轮胎通常经受特别苛刻的使用条件,由于施加在轮胎的带束结构上的热-机械应力,所述轮胎可能触发微型撕裂,在传播时,所述微型撕裂减少其使用寿命和/或防止其重建。在这方面,带束结构可以对轮胎性能(例如在转向响应性和方向稳定性方面)和其使用寿命,特别是在胎面带的磨损速度和磨损均匀性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胎面带的不规则磨损对轮胎的驾驶行为具有负面影响,这增加了振动并导致车辆连续偏离其轨迹。特别地,带束层的轴向外端移动,因为例如当轮胎的一部分进入或离开地面接触区域时作用在轮胎上的力产生的变形产生的运动改变它们的角度和位置。带束层的轴向外端的这些运动又传给形成层的弹性体材料和相邻区域变形部的弹性体材料,这是由于弹性体材料本身的耗散效应导致大应变和温度升高的原因。这种变形又引发弹性体材料中的疲劳现象,这导致上述撕裂传播并随后致使轮胎可能断裂。随着温度升高,疲劳现象加速,这是由于构成轮胎的材料的强度特性的降低以及由于这些材料的氧化现象。在这方面,本申请人已经观察到,带束结构承受的变形循环和温度的幅度基本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侧向力和竖向力的大小,所述侧向力和竖向力受到机动期间载荷传递的影响;和轮胎的滚动速度,其对轮胎每单位时间所经受的并且还影响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的离心力的大小和滚动循环的次数有影响。例如,在相同载荷条件下沿着某条路线行驶的车辆将以与其速度成比例的方式对轮胎施加应力。近来,车辆、道路网络和运输要求的发展导致对轻载和/或重载车辆的相对于过去能够承受大得多的滚动/应力循环的轮胎的市场需求日益严格。一方面,这是由于平均行驶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减少物流运输成本的市场需求导致运输货物量不断增加,导致轮胎的负荷指数增加,从而导致每个轮胎必须支撑的重量增加。另外,轮胎需要具有足够强的带束结构,以允许在轮胎的使用寿命期间进行胎面带的一次或多次重建。本申请人已经发现,由于带束结构的径向最内层的构造,因此即使在由于轮胎的负荷指数的上述增加而导致的苛刻的操作条件下,也可以有利地实现用于轻载和/或重载车辆的轮胎的使用寿命的增加。本申请人已经特别发现,这种使用寿命的增加可以通过为带束结构配备三个径向内层来实现,所述三个径向内层构造如下:-第一带束层,其施加在相对于胎体结构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第二带束层,其施加在上述至少第一带束层上,并且包括至少中央带束层和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优选由它们组成),所述至少中央带束层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所述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相对于轮胎的赤道面基本对称地布置并且定位在第二带束层的轴向外端处,所述侧向增强层结合沿大致圆周方向取向(在本文件中也定义为“0°方向”)的增强元件;和-弹性体材料片,其布置在所述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之间。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涉及如所附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本申请人还发现,通过为带束结构配备如下构造的径向内层,可以实现这种使用寿命的增加:-至少第一带束层,其施加在相对于胎体结构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其施加在上述至少第一带束层上并如上所述构造。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中,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如所附权利要求2限定的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本申请人已经发现,如上所述构造的带束结构的径向最内层协同配合以减小:定位在轮胎圆周处的增强元件的疲劳循环的幅度,该幅度与疲劳裂纹的生长速率成比例;在带束结构的带束层的轴向外端处的增强元件的应变,该应变与传到与相同带束层接触的弹性体材料的变形成比例。更具体地,本申请人已经发现,带束结构的径向最内层的上述构造在减小在相对于其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施加的带束层的轴向外端处的增强元件的应变方面特别有效。本申请人已经通过实验观察到,带束结构的径向最内层的上述构造允许还在苛刻运行条件下,例如,在上述运行条件下实现轮胎使用寿命的有利增加。在不希望受任何解释性理论束缚的情况下,本申请人认为,由于带束层的轴向最外侧增强元件以及传到与带束层的轴向最外侧部分接触的弹性体材料的变形的上述应变减小,实现了这种有利的技术效果,这些参数都对于由于弹性体材料的耗散效应而产生热量有贡献。再次不希望受任何解释性理论的束缚,本申请人认为,由于带束结构的径向最内层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实现了轮胎使用寿命增加的上述有利技术效果。首先,由于上述第一带束层(无论构成结合在其中的增强元件的材料的性质,金属或非金属)分布在带束结构和下层胎体结构之间的弹性体材料中产生的变形。在这方面,本申请人已经特别证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第二方面的轮胎的第一带束层的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增强元件有利地能够赋予第一带束层以机械特性,所述机械特性使其适合于有效地发挥分布在该第一层所属的带束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100),其包括:‑胎体结构(101),其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101a);‑带束结构(105),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和‑胎面带(106),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带束结构(105)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其中,所述带束结构(105)包括:‑第一带束层(105a),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第二带束层(105b),其施加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上,并且包括:i)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其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赤道面(X‑X)基本对称地布置,并且定位在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轴向外端处,所述侧向增强层(113)结合沿大致圆周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ii)至少中央带束层(114),其轴向地插置在所述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之间,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弹性材料片(105g),其布置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和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之间;‑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多个增强元件;和‑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三带束层(105c)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沿着相对于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的所述增强元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增强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03 IT 1020160000571331.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100),其包括:-胎体结构(101),其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101a);-带束结构(105),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和-胎面带(106),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带束结构(105)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其中,所述带束结构(105)包括:-第一带束层(105a),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第二带束层(105b),其施加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上,并且包括:i)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其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赤道面(X-X)基本对称地布置,并且定位在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轴向外端处,所述侧向增强层(113)结合沿大致圆周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ii)至少中央带束层(114),其轴向地插置在所述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之间,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弹性材料片(105g),其布置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和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之间;-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多个增强元件;和-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三带束层(105c)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沿着相对于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的所述增强元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增强元件。2.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100),其包括:-胎体结构(101),其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101a);-带束结构(105),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和-胎面带(106),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带束结构(105)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其中,所述带束结构(105)包括:-第一带束层(105a),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胎体结构(101)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所述增强元件选自: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帘线,所述帘线可选地由弹性体材料涂覆;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所述丝线可选地由弹性体材料涂覆;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织物结构;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增强原纤化纤维;及其组合;-第二带束层(105b),其施加在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上,并且包括:i)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其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赤道面(X-X)基本对称地布置,并且定位在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轴向外端处,所述侧向增强层(113)结合沿大致圆周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ii)至少中央带束层(114),其轴向地插置在所述至少一对侧向增强层(113)之间,并且结合沿一个或多个方向取向的增强元件;-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带束层(105b)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多个增强元件;和-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其施加在相对于所述第三带束层(105c)的径向外侧位置处,所述至少第四带束层(105d)结合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沿着相对于所述至少第三带束层(105c)的所述增强元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轮胎(100)的所述赤道面(X-X)倾斜的增强元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00),其中,所述至少第一带束层(105a)的所述增强元件选自: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帘线,所述帘线可选地由弹性体材料涂覆;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或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丝线,所述丝线可选地由弹性体材料涂覆;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线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织物结构;由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米诺利T·皮佐尔诺C·雷亚D·洛伦泽蒂
申请(专利权)人: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