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新专利>正文

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110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电源外壳包括面壳和底壳,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面壳底部周缘并与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底壳底部周缘并与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与现有技术对比,有效的防止面壳与底壳装配时错位、产生断差。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Mobile Power Suppl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a mobile power supply, which comprises a power supply housing, a storage core and a circuit board assembly; the power supply housing comprises a face shell and a bottom shell, and the face shell comprises a bottom shell and a side wall along the edge of the bottom of the face shell and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face shell. A concave stop is forme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ace shell side wall, and a plurality of first public buckles are form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face shell. A plurality of second buckles arranged circumferentially along the bottom of the surface shell are formed on the bottom of the surface shell; the bottom shell includes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shell and the side wall of the bottom shell which is located around the bottom edge of the bottom shell and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shell.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ide wall of the bottom shell forms a convex stop matching with the concave stop, and a plurality of first buck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buckles are form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bottom shell. A plurality of second bushings corresponding to a plurality of second bushings arranged circumferentially along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bushings are formed on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misalignment and breakage of the shell and the bottom shell when assemb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密切,为了追求更长的户外使用时间,一般需要随身携带一个移动电源,并通过移动电源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目前,现有移动电源的电路板,一般是由面壳和底壳连接而成的,然而面壳与底壳装配后,密封性较差,外部的灰尘、静电容易从缝隙中进入壳体内部,对移动电源内部的电器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面壳与底壳在装配时容易发生错位,外部的灰尘容易从面壳与底壳之间的间隙进入内容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的内腔;所述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面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所述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所述凹止口沿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所述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所述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底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所述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所述凸止口沿所述底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所述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所述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相对,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相对;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侧的所述面壳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公扣;所述第二侧的所述面壳上、所述第三侧的所述面壳上、所述第四侧的所述面壳上均形成两个第二公扣。进一步地,所述面壳的内部设置有四个角定位柱和两个边定位柱,四个所述角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面壳的四个角,两个所述边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侧的中部和所述第四侧的中部;所述底壳上形成有与所述角定位柱对应的角定位套筒和与所述边定位柱对应的边定位套筒。进一步地,所述面壳内设置有在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装配时防止二者变形的反止口结构,所述反止口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内壁上的多个反止筋板,多个反止筋板沿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反止筋板与所述凹止口之间形成供所述凸止口置入的插入空间。进一步地,所述面壳侧壁部的每一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反止筋板。进一步地,所述反止筋板的数量为十八个。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发光部件,所述面壳上开设有供所述发光部件的光透出的透光孔。进一步地,所述面壳的周缘与所述底壳的周缘之间在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连接后留有预设间隙。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电源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面壳与底壳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的内腔;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面壳底部周缘并与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底壳底部周缘并与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组装方便,通过凸止口与凹止口配合相嵌,有效的防止面壳与底壳装配时错位、产生断差;此外,能够隔阻灰尘、阻挡静电从外进入内部,从而保护内部电子元器件,并可用来做装配导向,方便电源外壳的生产装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的省略面壳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面壳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壳的示意图;图6为图1中O-O面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1中P-P面的剖视示意图;图8为图1中Q-Q面的剖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10:电源外壳10a:功能表面10b:内腔10c:第一开口10d:第二开口11:第一侧12:第二侧13:第三侧14:第四侧15:面壳151:面壳底部152:面壳侧壁部153:角定位柱154:边定位柱155:凹止口156:第一公扣157:第二公扣158:反止筋板159:透光孔16:底壳161:底壳底部162:底壳侧壁部163:角定位套筒164:边定位套筒165:凸止口166:第一母扣167:第二母扣168:防尘挡片20:存储电芯21:第一侧表面22:第二侧表面23:第三侧表面24:第四侧表面30:电路板组件31:电路板32:插头连接器33:插座连接器311:第一面312:第二面313:第一板定位孔314:第二板定位孔321:连接器壳体322:第一端子组件323:第二端子组件324:弹性卡扣40:板支撑结构41:面壳支撑结构411:面壳支撑支架412:第一板定位柱413:第一板定位套筒42:底壳支撑结构421:底壳支撑支架422:第二板定位柱423:第二板定位套筒50:电芯支撑结构51:第一支撑条52:第二支撑条53:第三支撑条54:第四支撑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技术的结构起限定作用。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如图1至8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100,包括电源外壳10、存储电芯20和电路板组件30,电路板组件30包括电路板31以及设置在电路板31上的插头连接器32和插座连接器33,电路板31分别与插头连接器32、插座连接器33、存储电芯20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32穿设于电源外壳10侧壁;电源外壳10具有位于其外壁上的功能表面10a和内腔10b,存储电芯20、电路板31、插座连接器33设置在内腔10b中,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的内腔;所述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面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所述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所述凹止口沿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所述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所述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底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所述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所述凸止口沿所述底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所述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所述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外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存储电芯和电路板组件的内腔;所述面壳包括面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面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面壳底部相互连接的面壳侧壁部,所述面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凹止口,所述凹止口沿所述面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面壳侧壁部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公扣,所述面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面壳底部的周向布设的多个第二公扣;所述底壳包括底壳底部和沿设于所述底壳底部周缘并与所述底壳底部相互连接的底壳侧壁部,所述底壳侧壁部的顶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止口配合相嵌的凸止口,所述凸止口沿所述底壳侧壁部的周向延伸,所述底壳侧壁部上形成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一母扣,所述底壳底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底壳底部的周向布设与多个所述第二公扣分别对应的多个第二母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外壳包括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三侧相对,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四侧相对;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侧的所述面壳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公扣;所述第二侧的所述面壳上、所述第三侧的所述面壳上、所述第四侧的所述面壳上均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
申请(专利权)人:陈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