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416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此风扇结构包括一固定座、一风扇叶轮、一发电线圈模块及一发光件,风扇叶轮安装于固定座且能够相对于固定座旋转;发电线圈模块包含一第一发电线圈及一第二发电线圈,第一发电线圈固定于固定座,第二发电线圈固定于风扇叶轮且对应第一发电线圈配置;发光件电性连接于第一发电线圈与第二发电线圈中的任意一者。藉此,发光件的供电电路无须配合定子的位置及特性设置,以达到风扇结构具有电路配置简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等3C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其内部的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也更为可观,若电子组件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运作时的性能及稳定性,所以电子组件大多需要散热装置散热,以确保电子组件能正常运作。其中,散热风扇为常见的一种散热装置。然而,越来越多消费者要求散热风扇具备发光功能,在扇框或扇叶增设数个发光单元,但发光单元的电力由定子提供,导致发光单元的供电电路须配合定子的位置及特性设置,进而产生电路复杂等问题。是以,设计出不被定子设限的发光单元的供电电路,是风扇业者研发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利用发光件不须与定子件电接触,即发光件的供电电路无须配合定子的位置及特性设置,以达到风扇结构具有电路配置简单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包括:一固定座(1);一风扇叶轮(2),安装于该固定座(1)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座(1)旋转;一发电线圈模块(3),包含一第一发电线圈(31)及一第二发电线圈(32),该第一发电线圈(31)固定于该固定座(1),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风扇叶轮(2)且对应该第一发电线圈(31)配置;以及一发光件(4),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发电线圈(31)与该第二发电线圈(32)中的任意一者。进一步地,该发光件(4)固定于该风扇叶轮(2)且电性连接于该第二发电线圈(32),该第二发电线圈(32)为一受电线圈。进一步地,该风扇叶轮(2)包含一轮毂(21)及自该轮毂(21)外周缘向外延伸的复数扇叶(22),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轮毂(21)。进一步地,该发光件(4)固定于复数该扇叶(22)中的任意一者,该发光件(4)为一LED光条(41)。进一步地,该轮毂(21)包含相互层迭及组接的一上轮毂(211)及一下轮毂(212),该第二发电线圈(32)被夹置且藏收在该上轮毂(211)与该下轮毂(212)之间。进一步地,该上轮毂(211)具有一底缘部(213)及自该底缘部(213)向下延伸有复数弹性臂(214),每一该弹性臂(214)末端向外延伸有一卡榫(2141),该下轮毂(212)具有一顶壁(215)及自该顶壁(215)外周缘向下延伸有一环壁(216),该顶壁(215)设有彼此环形设置的复数透空口(217),该环壁(217)的内壁设有对应复数该透空口(217)配置的复数凹陷槽(218),每一该凹陷槽(218)的底壁突伸有一卡块(2181),各该弹性臂(214)穿设于各该透空口(217)且容置于各该凹陷槽(218),各该卡榫(2141)与各该卡块(2181)相互卡合。进一步地,复数该扇叶(22)区分为一第一扇叶(221)及复数第二扇叶(222),该第一扇叶(221)自该上轮毂(21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复数该第二扇叶(222)自该环壁(216)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上轮毂(211),该发光件(4)固定于该第一扇叶(221)。进一步地,该第一扇叶(221)的内侧上方具有一内侧上缘(223)及顶部具有一第一顶缘边(224),该内侧上缘(223)自该上轮毂(21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每一该第二扇叶(222)的内侧下方具有一内侧下缘(225)及顶部具有一第二顶缘边(226),各该内侧下缘(225)自该环壁(216)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该第一顶缘边(224)与各该第二顶缘边(226)的位置及高度彼此对齐。进一步地,更包含一转子件(5)及一定子件(6),该固定座(1)延伸有一中空管(11),该顶壁(215)延伸有穿设于该中空管(11)的一中心轴(2151),该转子件(5)穿接在该环壁(216)的内周缘,该定子件(6)固定于该固定座(1)且被夹置且藏收在该中空管(11)与该转子件(5)之间。进一步地,该第一发电线圈(31)被夹置且藏收在该顶壁(215)与该定子件(6)之间,该第一发电线圈(31)为一送电电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风扇叶轮转动时,第一发电线圈与第二发电线圈会发生磁场变化进而产生电力,发光件再接收第一发电线圈与第二发电线圈产生的电力即可顺利发光,所以发光件不须与定子件电接触,即发光件的供电电路无须配合定子的位置及特性设置,以达到风扇结构具有电路配置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风扇叶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风扇叶轮的另一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风扇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风扇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风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风扇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附图标记10-风扇结构,1-固定座,11-中空管,2-风扇叶轮,21-轮毂,211-上轮毂,212-下轮毂,213-底缘部,214-弹性臂,2141-卡榫,215-顶壁,2151-中心轴,216-环壁,217-透空口,218-凹陷槽,2181-卡块,22-扇叶,221-第一扇叶,222-第二扇叶,223-内侧上缘,224-第一顶缘边,225-内侧下缘,226-第二顶缘边,3-发电线圈模块,31-第一发电线圈,32-第二发电线圈,4-发光件,41-LED光条,5-转子件,6-定子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此风扇结构10主要包括一固定座1、一风扇叶轮2、一发电线圈模块3及一发光件4。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座1延伸有一中空管11;如图1至图5所示,风扇叶轮2安装于固定座1且能够相对于固定座1旋转,风扇叶轮2包含一轮毂21及自轮毂21外周缘向外延伸的复数扇叶22。详细说明如下,轮毂21包含一上轮毂211及一下轮毂212,上轮毂211具有一底缘部213及自底缘部213向下延伸有复数弹性臂214,每一弹性臂214末端向外延伸有一卡榫2141,下轮毂212具有一顶壁215及自顶壁215外周缘向下延伸有一环壁216,顶壁215延伸有穿设于中空管11的一中心轴2151,顶壁215更设有彼此环形设置的复数透空口217,环壁217的内壁设有对应复数透空口217配置的复数凹陷槽218,每一凹陷槽218的底壁突伸有一卡块2181,各弹性臂214穿设于各透空口217且容置于各凹陷槽218,各卡榫2141与各卡块2181相互卡合,从而令上轮毂211与下轮毂212相互层迭及组接在一起。另外,复数扇叶22区分为一第一扇叶221及复数第二扇叶222,第一扇叶221自上轮毂21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复数第二扇叶222自环壁216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再者,第一扇叶221的内侧上方具有一内侧上缘223及顶部具有一第一顶缘边224,内侧上缘223自上轮毂21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每一第二扇叶222的内侧下方具有一内侧下缘225及顶部具有一第二顶缘边226,各内侧下缘225自环壁216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成型,使上轮毂211与下轮毂212相互层迭及组接时,第一顶缘边224与各第二顶缘边226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包括:一固定座(1);一风扇叶轮(2),安装于该固定座(1)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座(1)旋转;一发电线圈模块(3),包含一第一发电线圈(31)及一第二发电线圈(32),该第一发电线圈(31)固定于该固定座(1),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风扇叶轮(2)且对应该第一发电线圈(31)配置;以及一发光件(4),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发电线圈(31)与该第二发电线圈(32)中的任意一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包括:一固定座(1);一风扇叶轮(2),安装于该固定座(1)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座(1)旋转;一发电线圈模块(3),包含一第一发电线圈(31)及一第二发电线圈(32),该第一发电线圈(31)固定于该固定座(1),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风扇叶轮(2)且对应该第一发电线圈(31)配置;以及一发光件(4),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发电线圈(31)与该第二发电线圈(32)中的任意一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件(4)固定于该风扇叶轮(2)且电性连接于该第二发电线圈(32),该第二发电线圈(32)为一受电线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叶轮(2)包含一轮毂(21)及自该轮毂(21)外周缘向外延伸的复数扇叶(22),该第二发电线圈(32)固定于该轮毂(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件(4)固定于复数该扇叶(22)中的任意一者,该发光件(4)为一LED光条(4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毂(21)包含相互层迭及组接的一上轮毂(211)及一下轮毂(212),该第二发电线圈(32)被夹置且藏收在该上轮毂(211)与该下轮毂(212)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带发电线圈的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轮毂(211)具有一底缘部(213)及自该底缘部(213)向下延伸有复数弹性臂(214),每一该弹性臂(214)末端向外延伸有一卡榫(2141),该下轮毂(212)具有一顶壁(215)及自该顶壁(215)外周缘向下延伸有一环壁(216),该顶壁(215)设有彼此环形设置的复数透空口(217),该环壁(216)的内壁设有对应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昉李泳毅张明淳许嘉恒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动利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