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0378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包括钻头座、外壳体和上接头,钻头座包括底座、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第二凸台部内设有轴向通孔,旋转配流轴的下端位于轴向通孔内,第一凸台部与外壳体之间形成周向间隙;旋转配流轴的表面设有第一配流口和第二配流口,第二凸台部上设有与第一配流口和第二配流口相适配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第一过孔与外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间隙。在钻井液的驱动下第一配流口与第一过孔、第二配流口与第二过孔均可周期性的联通,从而使钻井液周期性的流入周向间隙和轴向间隙中,以对钻头座施加周向冲击力和轴向冲击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略了往复式冲击锤结构,由此提高了脉动式复合冲击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脉动式复合冲击器
本技术涉及石油勘探
,尤其涉及一种脉动式复合冲击器。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开采逐渐向深井、超深井方向发展,在石油钻井过程中,除开必要的非钻井时间,纯钻进所花的时间占据了整个作业时间的80%以上,因此,钻头机械钻速的提高有利于钻井时间的减少。机械钻速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钻井经济效率,减少钻井成本,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特殊地层进行快钻并及时封固,更有利于避免井下事故的发生。为此,在深井、超深井的钻井作业中一般通过在钻头上设置冲击器以提高钻速。现有技术中的冲击器主要有轴向冲击器、扭转冲击器和复合冲击器。轴向冲击器能够对钻头产生轴向冲击载荷,增加切削齿的切削深度,提高钻头破岩效率;但轴向冲击器会加重钻头的粘滑振动。扭转冲击器能够对钻头产生扭转冲击载荷,降低钻头的粘滑振动;但由于缺少轴向方向上的钻压加持,破岩效率低。复合冲击器能够同时对钻头施加轴向力和扭转力,克服了单一方向冲击器的缺陷。现有技术中的复合冲击器主要包括钻头座、外壳体和上接头,钻头座用于连接外部钻头,钻头座与外壳体转动相连,外壳体的上端与上接头固定连接,上接头与外部钻具相连接,在外部钻具的带动下使整个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钻头座、外壳体和上接头,所述外壳体的上端与所述上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的下端与所述钻头座转动相连;所述上接头上设有钻井液流道,钻井液可通过所述钻井液流道进入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内设有旋转配流轴,所述旋转配流轴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有驱动装置,在钻井液的驱动下所述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旋转配流轴转动;所述钻头座包括底座和凸台部,所述底座与所述外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凸台部伸入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凸台部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台部的外侧,所述第二凸台部内设有轴向通孔,所述旋转配流轴的下端位于所述轴向通孔内,所述第一凸台部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钻头座、外壳体和上接头,所述外壳体的上端与所述上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的下端与所述钻头座转动相连;所述上接头上设有钻井液流道,钻井液可通过所述钻井液流道进入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内设有旋转配流轴,所述旋转配流轴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有驱动装置,在钻井液的驱动下所述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旋转配流轴转动;所述钻头座包括底座和凸台部,所述底座与所述外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凸台部伸入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凸台部包括第一凸台部和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套设在所述第二凸台部的外侧,所述第二凸台部内设有轴向通孔,所述旋转配流轴的下端位于所述轴向通孔内,所述第一凸台部的上端设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外壳体内设有多个第二凸起,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弧长,从而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形成周向间隙;所述旋转配流轴的表面设有第一配流口和第二配流口,所述第一配流口位于所述第二配流口的上方,所述第二凸台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流口和第二配流口相适配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有轴向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短节和下短节,所述上短节的上端与所述上接头固定连接,所述上短节的下端与所述下短节固定连接,所述下短节的下端与所述钻头座的底座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向上凸起的第三凸起,多个所述第三凸起沿所述底座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下短节的下端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三凸起相配合的第四凸起,多个所述第四凸起沿所述下短节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之间通过花键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凸台部和所述下短节之间还设有滚珠槽,所述滚珠槽内设有多个滚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动式复合冲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上短节内,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涡轮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贡慧汪伟李军查春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