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及帐篷。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及一个车篷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一种可折叠式帐篷,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若干个支架,其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侧边;一个侧篷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若干个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篷,帐篷布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之上,车篷布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则其内部空间大,提高帐篷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帐篷,帐篷布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之上,侧篷布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支架之间,则其内部空间大,提高帐篷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及帐篷所属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及帐篷。
技术介绍
目前的市场上的车篷,其一般是设置于机动车辆上,则在野外活动时,该车篷由于位于机动车辆上,则使用性能将大受影响。有人针对该缺点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数据库在1999年3月17日公告了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可用作旅游帐篷的折叠式车篷”的技术方案,其专利号为“97221080”。一种可用作旅游帐篷的折叠式车篷,包括支撑杆和篷布,支撑杆包括两根水平支撑杆和两根斜向支撑杆,每根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件活动相连,在一根水平支撑杆的顶端安装有支撑轮,两根水平支撑杆的两臂均设有支脚,篷布经快速连接条的拉锁或搭扣与相应的支撑杆相连从而将篷布包果在支撑杆上,支撑杆也可采用快速连接口式的组合件。该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上述的缺点,但其还存在有如下的不足之处,车篷的内部空间小,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车篷所存在的内部空间小,结构复杂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内部空间大,而且结构简单。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及一个车篷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所述车篷布包括一块顶布及两块侧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顶布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边缘可拆卸联接于车辆的后部。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所述车篷布包括一块顶布、两块侧布及一块前联接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前联接布的后边缘联接于顶布的前边缘:顶布的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联接布可拆卸地盖接于车辆的后部。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式帐篷,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若干个支架,其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侧边;一个侧篷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若干个支架。所述侧篷布包括一块顶布及两块侧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顶布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边缘可拆卸联接于若干个支架之上。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所述侧篷布包括一块顶布、两块侧布及一块前联接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前联接布的后边缘联接于顶布的前边缘;顶布的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联接布可拆卸地盖接于若干个支架之上。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前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架。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
技术介绍
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技术的车篷,帐篷布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之上,车篷布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则其内部空间大,提高帐篷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其二,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提高帐篷的稳定性,防止侧布飞扬;其三,本技术的帐篷,帐篷布位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之上,侧篷布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支架之间,则其内部空间大,提高帐篷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其四,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提高帐篷的稳定性,防止侧布飞扬;其五,根据需要,车辆上匹配两个支架,则车篷根据需要可改装成帐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可折叠式车篷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车篷布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帐篷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可折叠式帐篷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如图1、2、3所示,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1、一个帐篷布2、一个车篷布3。折叠帐篷支撑架1包括四个支撑柱11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11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该折叠帐篷支撑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进一步描述。可折叠顶棚架包括折叠框架12及四组连接组件13。每相邻的两根支撑柱11之间均连接有一组连结组件13。每根支撑柱11均为可伸缩长度大小的伸缩管。每根支撑柱11上均设有一个固定座及一个滑动座。固定座固定设于支撑柱11的上端部,滑动座滑动套接于支撑柱11。每个滑动座与相对的支撑柱11之间均设有一个锁紧件,当锁紧锁紧件时则可使得滑动座与支撑柱11之间不可相对滑动,当松开锁紧件时则可滑动滑动座。每组连接组件13均包括依次枢接的第一剪刀状组件、第二剪刀状组件及第三剪刀状组件。第一剪刀状组件的一侧的两个端部分别枢接于一个支撑柱11的固定座和滑动座;第二剪刀状组件的一侧的两个端部分别枢接于第一剪刀状组件的另一侧的两个端部;第三剪刀状组件的一侧的两个端部分别枢接于第二剪刀状组件的另一侧的两个端部;第三剪刀状组件的另一侧的两个端部分别枢接于相邻于上述立柱的另一支撑柱11的固定座和滑动座。折叠框架12包括一个顶部座121及四组支撑组件122。各组支撑组件122分别连接于顶部座121的周缘和对应的一个支撑柱11之间。每组支撑组件122均包括一个第一支撑杆、一个第二支撑杆、一个第三支撑杆及一个第四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个端部枢接于顶部座121;第二支撑杆的一个端部枢接于第一支撑杆的另一个端部;第二支撑杆的另一个端部枢接于支撑柱11的固定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设有一个机构,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最大相对转动角度为180度,且当转动到180度时,该结构可起到限制定位支撑作用。第三支撑杆的上端部和第四支撑杆的上端部分别枢接于第二支撑杆的中部的左右侧面。第三支撑杆的下端部枢接于一组连接组件13的第一剪刀状组件的一个杆件上;该连接组件13枢接于对应的支撑柱11;该杆件枢接于该支撑柱11的滑-->动座,且靠近于滑动座。第四支撑杆的下端部枢接于另一组连接组件13的第一剪刀状组件的一个另一杆件上;该另一连接组件13枢接于对应的支撑柱11,且于上述的连接组件13相邻;该另一杆件枢接于该支撑柱11的上述的滑动座,且靠近于上述的滑动座。帐篷布2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1的可折叠顶棚架上端部。车篷布3包括一块顶布31、两块侧布32及一块前联接布33,两块侧布32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31的左右两侧边。前联接布33的后边缘联接于顶布31的前边缘。顶布31的后边缘通过绳子联接有第一卡件,帐篷布2的前部设有第一扣件,通过第一卡件和第一扣件的联接而把顶布31的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2的前部;前联接布33通过绳子联接有第二卡件,车辆的后部的后部设有第二扣件,通过第二卡件和第二扣件的联接而把前联接布33可拆卸联接于车辆的后部。两块侧布32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11。实施例二一种可折叠式帐篷,如图4所示,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1、一个帐篷布2、一个侧蓬布3及两根支架4。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及一个车蓬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一个联接于可折叠帐篷支撑架的帐篷布;及一个车蓬布,其联接于帐篷布前部和车辆后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所述车篷布包括一块顶布及两块侧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顶布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边缘篷拆卸联接于车辆的后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所述车篷布包括一块顶布、两块侧布及一块前联接布,两块侧布的上边分别联接于顶布的左右两侧边,前联接布的后边缘联接于顶布的前边缘;顶布的后边缘可拆卸联接于帐篷布的前部,前联接布可拆卸地盖接于车辆的后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车篷,其特征是:所述可折叠帐篷支撑架包括若干个支撑柱及一个联接于各支撑柱上端部的可折叠顶棚架;两块侧布后边缘分别可拆卸联接于对应的两个支撑柱。6、一种可折叠式帐篷,其特征是:它包括:一个可折叠帐篷支撑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弼烈,尹京雄,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