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694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按照疾病发生时间划分为日常调理防控期和肠道疾病治疗期;在日常调理防控期:每间隔15‑20天,用混合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5天后停止使用混合饲料,接着使用常规渔用配合饲料喂养;在肠道疾病治疗期,发现肠道疾病后停食1天,第二天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喂养,连续喂养5‑20天后停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幅度改善青、草、鲤、鲫、鲂等无胃淡水经济鱼类在高摄食条件下的消化道环境,提高养殖品种的免疫能力;并且,养殖成本低,在肠道疾病治疗期或者肠道疾病治疗期的养殖过程均简单便捷,适合应用到大规模鱼类养殖中。

A Management Method for Improving Intestinal Fun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Fish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gastric-free fish,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daily conditi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iod and intestinal disease treatment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disease. In the daily conditi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iod, the mixed feed is fed every 15 to 20 days, and the mixed feed is stopped after 4 to 5 days of continuous feeding, and then the conventional fishing formula feed is used for feeding during the intestinal disease treatment period. They stopped feeding for 1 day after the discovery of intestinal diseases. The next day they were fed with compound Chinese herbal feed and stopped feeding for 5 to 20 days.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are that the digestive tract environment of green, grass, carp, crucian carp, bream and other stomach-free freshwater economic fishes under high feeding conditions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immunity of the cultured species can be improved; moreover, the cost of cultivation is low, and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in the treatment period of intestinal diseases or intestinal diseases, and it is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fish cultiv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品种中的鲤科鱼类(包括鲤、鲫、青、草、鲢、鳙等)属于无胃动物,没有胃腺。对食物容纳、消化、吸收主要依靠肠道。同时肠道还承担着免疫功能,包括物理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正常生理状态下,鱼类的肠道中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多样的菌群,它们形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鱼体肠道中各菌群比例的相对平衡,对维持其内环境稳态、对病原的免疫应答等都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自80年代开始,池塘养殖中采取通过投喂鱼用配合饲料的方式为养殖品种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能量。随着池塘养殖密度的提高,投入饲料量的增大,一方面导致了残饵、排泄物的增多,促使养殖水环境逐渐恶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养殖品种摄食量增大,增加了养殖品种的肠道功能负担,降低了养殖品种的免疫力。由于无胃鱼类无真正的肠腺,进行肠内消化的主要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鲤科鱼类的肝脏因混杂有胰细胞而称肝胰脏。鱼的胆囊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养殖品种长期处于高摄食量状态,导致鱼体肠道中各菌群比例失调,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同时增加了消化腺肝胰脏和胆囊的负担。当水温20-30度时,正适合寄有害细菌繁殖,同时季节、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上下水体对流,底部有害物质及低溶氧水被带到表层,造成水质不稳定,易缺氧、倒藻等。养殖动物经过了6、7、8月的快速生长期,期间大量投喂,造成肠道、肝胰脏、胆囊受损,免疫力低下,易受有害细菌侵袭,诱发多种疾病(肠炎病、腹水病、肝胆综合症),对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使用化学药剂、抗生素防治是目前常用的解决办法。大量使用化学药剂、抗生素会加剧水环境的恶化,提高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进一步加重养殖品种肠道、肝胆负担。其只是针对致病菌进行抑制,没有提高养殖品种自身免疫能力,造成刚治好没多久就复发的现象。植物提取物具有毒副作用小,残留少,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驱虫,抗应激等优点,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药物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要求。选用的微生物菌剂皆对肠道、肝脏有保护作用。乳酸菌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内菌群平衡,抑制腐败菌繁殖,消解腐败菌产生的毒素,形成抗菌生物屏障。酵母菌发酵后形成的酵母中含有强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解毒作用。双歧杆菌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抑制肠道腐败菌生长,同时能够吸附食物中致突变物质,抑制产生内毒素的有害菌数量,对肝脏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以改善青、草、鲤、鲫、鲂等淡水经济鱼类在高摄食条件下的消化道环境,提高养殖品种的免疫能力。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按照疾病发生时间划分为日常调理防控期和肠道疾病治疗期;(1)日常调理防控期:每间隔15-20天,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5天后停止使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接着使用常规渔用配合饲料喂养;(2)肠道疾病治疗期:发现肠道疾病后停食1天,第二天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喂养,连续喂养5-20天后停止。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是利用渔用聚丙烯酰胺调合粉将中药微生态制剂和常规渔用配合饲料混合后晾干制成;且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作过程为:先将黄芪、白芍、甘草原料分别研磨成粉状、均匀混合后添加25℃-30℃的温水,再次均匀搅拌后制成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再将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分成三份,在三份中药提取物培养基上分别接种乳酸菌、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再将接种后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均密封存放在25℃-34℃的室内环境中,存放发酵后,将三份发酵好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进行混合,即得中药微生态制剂。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中中药微生态制剂的重量占比为5-15%,常规渔用配合饲料的重量占比为85-9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中各原料按重量份数分别为黄芪5-10份、白芍2.5-5份、甘草1-2份。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温水的添加量为中药微生态制剂中各原料总重量的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药提取物培养基按以下重量比例分成三份:接种乳酸菌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重量占35%,接种酵母菌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重量占40%,其中接种双歧杆菌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重量占25%。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存放发酵的时间为36h。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复方中草药饲料是利用渔用聚丙烯酰胺调合粉将复方中草药和常规渔用配合饲料混合后凉干制成,渔用聚丙烯酰胺调合粉的添加量0.2-1%;且所述复方中草药的制作过程为:将地丁草、土茯苓、木香、厚朴、大腹皮、泽泻、黄柏、白头翁、白花蛇舌草、贯众、车前草分别研磨成粉状,再混合均匀,即得复方中草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复方中草药中各中药成份的重量份数分别为:地丁草1-3份、土茯苓1-2份、木香0.8-1份、厚朴0.6-1份、大腹皮0.6-1份、泽泻0.6-1份、黄柏1.5-2份、白头翁1-3份、白花蛇舌草1-3份、贯众0.8-1份、车前草1-3份。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复方中草药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重量占比为15-25%,常规渔用配合饲料重量占比为75-85%。本专利技术的原理:(1)调节无胃鱼肠道功能的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原理发酵中药能达到减毒存效、增效、利于成分溶出及产生新的活性成分等新用途。选用的中药为补益类中草药,其中白芍中大分子物质多糖活性可提高免疫系统活力。白芍总苷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刺激产生血浆纤维联接蛋白,促使其血中水平升高,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甘草中的甘草多糖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对抗病毒机制。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作为免疫促进剂或调节剂,同时具有抗病毒、抗应激、抗氧化等作用。选用的微生物菌剂皆对肠道、肝脏有保护作用。乳酸菌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内菌群平衡,抑制腐败菌繁殖,消解腐败菌产生的毒素,形成抗菌生物屏障。酵母菌发酵后形成的酵母中含有强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解毒作用。双歧杆菌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抑制肠道腐败菌生长,同时能够吸附食物中致突变物质,抑制产生内毒素的有害菌数量,对肝脏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将有益菌接种在补益类中草药培养基上发酵后形成的一种调节无胃鱼肠道功能的中药微生态制剂,可大幅改善鱼的肠道环境、保护肝胰脏。对于鲤科鱼类没有肠腺,消化腺依靠肝胰脏,从而导致肝胰脏受损的现象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的作用。(2)治疗无胃鱼肠道疾病的复方中草药的原理地丁草:有清热解毒,可治疗肝炎、肠炎等症。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土茯苓: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木香: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功效。对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嗳吐泄泻、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有治疗效果。厚朴:具有抗氧化、镇静中枢神经、肌肉松弛、抗溃疡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疾病发生时间划分为日常调理防控期和肠道疾病治疗期;(1)日常调理防控期:每间隔15‑20天,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5天后停止使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接着使用常规渔用配合饲料喂养;(2)肠道疾病治疗期:发现肠道疾病后停食1天,第二天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喂养,连续喂养5‑20天后停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疾病发生时间划分为日常调理防控期和肠道疾病治疗期;(1)日常调理防控期:每间隔15-20天,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喂养,连续喂养4-5天后停止使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接着使用常规渔用配合饲料喂养;(2)肠道疾病治疗期:发现肠道疾病后停食1天,第二天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喂养,连续喂养5-20天后停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是利用渔用聚丙烯酰胺调合粉将中药微生态制剂和常规渔用配合饲料混合后晾干制成;且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作过程为:先将黄芪、白芍、甘草原料分别研磨成粉状、均匀混合后添加25℃-30℃的温水,再次均匀搅拌后制成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再将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分成三份,在三份中药提取物培养基上分别接种乳酸菌、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再将接种后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均密封存放在25℃-34℃的室内环境中,存放发酵后,将三份发酵好的中药提取物培养基进行混合,即得中药微生态制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饲料中中药微生态制剂的重量占比为5-15%,常规渔用配合饲料的重量占比为85-9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善无胃鱼肠道功能的养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微生态制剂中各原料按重量份数分别为黄芪5-10份、白芍2.5-5份、甘草1-2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善无胃鱼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静王永杰陈红莲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