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单元梁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6312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0:45
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布置在支撑系统上且构成支撑平层楼板系统的一整套单元梁板系统;支撑系统的构成如下: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辅助支撑柱(3);相邻布置的2个主支撑柱(1)之间、2个副支撑柱(2)之间都布置有宽梁(4);相邻布置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之间布置有长梁(5);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共同构成矩形单元梁框架;辅助支撑柱(3)成对布置在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常规建筑物楼板支撑用的单元梁板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结构较为简单、施工可操作性强、综合技术效果优良的设计和应用方案。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典型单元梁板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梁板支撑系统结构设计与应用
,特别提供了一种典型单元梁板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建筑物的楼板支撑系统通常采用框架式结构,但是其往往只注重基于常规的建筑物支撑系统的力学规划;现有技术中比较缺乏相对独立的更易操作的针对常规建筑物楼板支撑用的单元梁板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案。人们期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典型单元梁板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典型单元梁板系统。本技术一种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布置在支撑系统上且构成支撑平层楼板系统的一整套单元梁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系统的构成如下: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辅助支撑柱3;其中: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各有2根且二者共同构成长方体建筑空间的4根支柱;其中:2个主支撑柱1相邻布置,2个副支撑柱2也相邻布置;相邻布置的2个主支撑柱1之间、2个副支撑柱2之间都布置有宽梁4;相邻布置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之间布置有长梁5;在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宽梁4和在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共同构成水平布置的矩形单元梁框架;辅助支撑柱3布置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以便对楼板进行加强支撑;辅助支撑柱3成对布置且每一对辅助支撑柱3中二者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与两个主支撑柱1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相互平行。本技术所述典型单元梁板系统,优选要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布置的辅助支撑柱3共有四根,且四者共同构成一个长方体建筑空间的四根支柱;在成对布置的两个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布置有平行于宽梁4的辅助支撑梁6,在相邻的两对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也布置有平行于长梁5的辅助支撑梁6。平行于宽梁4或/和长梁5的辅助支撑梁6自两个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沿其主要轮廓伸展方向向外延伸直至与长梁5或宽梁4连接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体化整体结构的典型单元梁板系统。二者之间连接着长梁5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L1是12000±1000mm;二者之间连接着宽梁4的两个主支撑柱1或两个副支撑柱2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L2是9000±800mm;宽梁4的横截面尺寸为800×800mm;长梁5的横截面尺寸为800×1200mm,其中1200mm为其横截面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本技术根据结构梁板模板荷载相差悬殊的特点,整个梁板支撑系统采用落地与桁架悬空相结合的方式搭设,从而形成多跨门架式模板支撑系统。主梁(指的是宽梁4、长梁5)下支撑系统布置:标准单元格主梁下支撑架一般均采用60系列立杆落地搭设,采用1m宽,间距1m和1.5m间隔,次梁交接处一般采用1m×1m的60系列立杆设置格构柱,次梁和楼板下采用桁架形式搭设。实际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通过施工方案确定。次梁(指的是辅助支撑梁6)下支撑系统布置:次梁支撑采用局部落地部分桁架的形式,在次梁与次梁相交处架体落地,其余部分为桁架形式。架体搭设高度满足楼板支撑,次梁支撑的主龙骨采用48/60扣件在60或48立杆上连接48钢管,高度满足次梁支撑。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采用普通钢管扣件在下部架体节点处设置48立杆,在顶部设置可调顶托,满足楼板支撑,并在次梁下采用钢管扣件设置垂直于次梁的横杆,以满足次梁支撑。本技术针对常规建筑物楼板支撑用的单元梁板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结构较为简单、施工可操作性强、综合技术效果优良的设计和应用方案。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典型单元梁板系统结构组成示意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布置在支撑系统上且构成支撑平层楼板系统的一整套单元梁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系统的构成如下: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辅助支撑柱3;其中: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各有2根且二者共同构成长方体建筑空间的4根支柱;其中:2个主支撑柱1相邻布置,2个副支撑柱2也相邻布置;相邻布置的2个主支撑柱1之间、2个副支撑柱2之间都布置有宽梁4;相邻布置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之间布置有长梁5;在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宽梁4和在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共同构成水平布置的矩形单元梁框架;辅助支撑柱3布置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以便对楼板进行加强支撑;辅助支撑柱3成对布置且每一对辅助支撑柱3中二者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与两个主支撑柱1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相互平行。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布置的辅助支撑柱3共有四根,且四者共同构成一个长方体建筑空间的四根支柱;在成对布置的两个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布置有平行于宽梁4的辅助支撑梁6,在相邻的两对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也布置有平行于长梁5的辅助支撑梁6。平行于宽梁4或/和长梁5的辅助支撑梁6自两个辅助支撑柱3上部近端点处沿其主要轮廓伸展方向向外延伸直至与长梁5或宽梁4连接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体化整体结构的典型单元梁板系统。二者之间连接着长梁5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L1是12000±1000mm;二者之间连接着宽梁4的两个主支撑柱1或两个副支撑柱2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L2是9000±800mm;宽梁4的横截面尺寸为800×800mm;长梁5的横截面尺寸为800×1200mm,其中1200mm为其横截面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本实施例根据结构梁板模板荷载相差悬殊的特点,整个梁板支撑系统采用落地与桁架悬空相结合的方式搭设,从而形成多跨门架式模板支撑系统。主梁(指的是宽梁4、长梁5)下支撑系统布置:标准单元格主梁下支撑架一般均采用60系列立杆落地搭设,采用1m宽,间距1m和1.5m间隔,次梁交接处一般采用1m×1m的60系列立杆设置格构柱,次梁和楼板下采用桁架形式搭设。实际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通过施工方案确定。次梁(指的是辅助支撑梁6)下支撑系统布置:次梁支撑采用局部落地部分桁架的形式,在次梁与次梁相交处架体落地,其余部分为桁架形式。架体搭设高度满足楼板支撑,次梁支撑的主龙骨采用48/60扣件在60或48立杆上连接48钢管,高度满足次梁支撑。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采用普通钢管扣件在下部架体节点处设置48立杆,在顶部设置可调顶托,满足楼板支撑,并在次梁下采用钢管扣件设置垂直于次梁的横杆,以满足次梁支撑。本实施例针对常规建筑物楼板支撑用的单元梁板系统提出了一种具有结构较为简单、施工可操作性强、综合技术效果优良的设计和应用方案。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布置在支撑系统上且构成支撑平层楼板系统的一整套单元梁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系统的构成如下: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辅助支撑柱(3);其中: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各有2根且二者共同构成长方体建筑空间的4根支柱;其中:2个主支撑柱(1)相邻布置,2个副支撑柱(2)也相邻布置;相邻布置的2个主支撑柱(1)之间、2个副支撑柱(2)之间都布置有宽梁(4);相邻布置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之间布置有长梁(5);在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宽梁(4)和在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共同构成水平布置的矩形单元梁框架;辅助支撑柱(3)布置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辅助支撑柱(3)成对布置且每一对辅助支撑柱(3)中二者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与两个主支撑柱(1)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布置在支撑系统上且构成支撑平层楼板系统的一整套单元梁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系统的构成如下: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辅助支撑柱(3);其中: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各有2根且二者共同构成长方体建筑空间的4根支柱;其中:2个主支撑柱(1)相邻布置,2个副支撑柱(2)也相邻布置;相邻布置的2个主支撑柱(1)之间、2个副支撑柱(2)之间都布置有宽梁(4);相邻布置的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2)之间布置有长梁(5);在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宽梁(4)和在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共同构成水平布置的矩形单元梁框架;辅助支撑柱(3)布置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为连接点构成的矩形单元梁框架内部;辅助支撑柱(3)成对布置且每一对辅助支撑柱(3)中二者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与两个主支撑柱(1)在同一个水平上投影的连线相互平行。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典型单元梁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由宽梁(4)和长梁(5)以主支撑柱(1)、副支撑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青回中兴郑跃建吕杨徐洁婷郭哲
申请(专利权)人: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