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266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属于抗震加固技术领域。包括原基础、原柱,原基础设置在原柱底部,还包括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所述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包括树根桩、上部承台、下部承台、隔震垫以及钢结构销键,树根桩顶部浇筑有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之间安装有多个隔震垫,木结构古牌楼两端的上部承台之间通过型钢连梁连接,上部承台与原柱之间通过钢结构销键连接。地震时通过隔震垫可大大减少地震力对木牌楼上部结构及建筑构件造成的各种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固改在隔震体系,特别是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其采用树根桩、承台、隔震垫、型钢连梁组合而成,属于抗震加固

技术介绍
防震减灾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频繁的地震对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古建筑造成巨大破坏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省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传统古建筑加固主要侧重上部杆件之间的连接加固及杆件本身加固,有一定效果,但古建筑作为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是最为必要的,近年来桩技术、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古建筑提高整体抗震性能提供了可能。牌楼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形式,也是各类古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布也极其广泛。然而牌楼的较大单跨度∏结构形式决定了其抗地震力极其薄弱——横向失稳,纵向不协同,而且头重脚轻,极易横向倾覆,上部瓦片、飞檐杆件在年代久远后极易脱落。即使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承重构件和杆件之间连接因年代久远其抗震性能也下降很多。无论古牌楼的局部和整体都需要采取合理措施,保证其在地震状态下的完整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包括原基础(1)、原柱(2),原基础(1)设置在原柱(2)底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3),所述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3)包括树根桩(5)、上部承台(14)、下部承台(15)、隔震垫(13)以及钢结构销键(16),其中,所述树根桩(5)打设在木结构古牌楼的原基础(1)四周,树根桩(5)顶部浇筑有下部承台(15)和上部承台(14),下部承台(15)和上部承台(14)之间安装有多个隔震垫(13),上部承台(14)浇筑在原柱(2)四周,其横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阶梯型,木结构古牌楼两端的上部承台(14)之间通过型钢连梁(4)连接,上部承台(14)与原柱(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包括原基础(1)、原柱(2),原基础(1)设置在原柱(2)底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3),所述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3)包括树根桩(5)、上部承台(14)、下部承台(15)、隔震垫(13)以及钢结构销键(16),其中,所述树根桩(5)打设在木结构古牌楼的原基础(1)四周,树根桩(5)顶部浇筑有下部承台(15)和上部承台(14),下部承台(15)和上部承台(14)之间安装有多个隔震垫(13),上部承台(14)浇筑在原柱(2)四周,其横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阶梯型,木结构古牌楼两端的上部承台(14)之间通过型钢连梁(4)连接,上部承台(14)与原柱(2)之间通过钢结构销键(16)连接,在下部承台(15)侧面浇筑有隔震沟侧壁(10),其与上部承台(14)之间形成隔震沟(11);所述上部承台(14)侧面还设置有型钢斜撑挑梁(7),所述型钢斜撑挑梁(7)与型钢连梁(4)在水平面上垂直设置,所述型钢斜撑挑梁(7)外端还与木斜撑(6)一端连接,木斜撑(6)另一端与原柱(2)斜向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进平甄中豪张亚英王舒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瑞博远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