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882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矿灯,属于照明装备领域,包括前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的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的照明组件、设于所述后壳后侧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及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且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中部设有相互对应的散热贯通口,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围绕所述散热贯通口呈放射状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工矿灯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翅片和散热贯通口,能大大提高灯具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灯具的散热性能,有效延长了照明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矿灯
本技术属于照明装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工矿灯。
技术介绍
工矿灯主要用于工厂、矿井、仓库、高棚的生产作业区中进行照明,除了照明功能外,还需要有一定的防爆和防腐蚀性能。现有的工矿灯在工作时大多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一般是通过将热量直接传导到灯具外壳上,再由外壳逐渐与外界空气发生热交换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这种结构散热效率较差,影响照明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矿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矿灯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工矿灯,包括:前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的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的照明组件、设于所述后壳后侧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及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且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中部设有相互对应的散热贯通口,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围绕所述散热贯通口呈放射状分布。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设于所述驱动器外部的驱动外壳及围绕所述驱动外壳呈放射状分布于所述驱动外壳外周的多个第二散热翅片,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散热贯通口正后方,所述驱动外壳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固接;所述驱动器通过依次贯穿所述驱动外壳和所述后壳的线缆与所述照明组件连接。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贯通口为圆形开口,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均沿所述散热贯通口的径向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加固凸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设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加固凸筋连接;所述驱动外壳外壁上设有多个驱动连接座,所述驱动连接座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座连接。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座通过螺纹连接件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的所述加固凸筋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连接座设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所述驱动外壳的后端向后凸出于所述驱动连接座的后端,且所述驱动外壳的外周设有位于所述驱动连接座后侧的第三散热翅片,所述第三散热翅片呈放射状分布于所述驱动外壳外周。进一步地,所述照明组件包括多个呈环状分布于所述后壳前侧的基板、设于所述基板前侧的光源、罩设于所述光源外周的反光杯及设于所述反光杯前侧的透明盖,所述前壳上设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透明盖的照明开口。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大功率集成面光源。进一步地,所述前壳包括设有所述散热贯通口的前面板、设于所述前面板后侧外周的外连接环及设于所述散热贯通口后侧的内连接环,所述前面板上设有所述照明开口,所述外连接环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后壳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内连接环的后端面与所述后壳的前侧面抵接。本技术提供的工矿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工矿灯中,照明组件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后壳吸收,后壳还会将热量传导到第一散热翅片中,第一散热翅片之间能形成空气流道,空气流道能对流经后壳后侧的空气起到导向作用,加速空气流动,增加第一散热翅片、后壳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由于工矿灯在安装的时候是向下照明,即前壳朝下,通过在前壳和后壳上形成的散热贯通口,使灯具中部能够形成烟囱效应,即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使灯具的中部形成通畅的流通空间,散热贯通口中本来存在的热空气在密度差的作用下通过散热贯通口很快的向上扩散并被排出,而灯具下部的冷空气则从散热贯通口底部不断进入散热贯通口中,有效增加了散热效率。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翅片和散热贯通口,能大大提高灯具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灯具的散热性能,有效延长了照明组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矿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矿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前壳、后壳、第一散热翅片和连接座的装配结构立体图;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第一散热翅片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照明组件、后壳和驱动组件的装配结构立体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前壳;101-前面板;102-外连接环;103-内连接环;2-后壳;3-第一散热翅片;4-散热贯通口;5-驱动外壳;6-第二散热翅片;7-吊装环;8-加固凸筋;9-连接座;10-驱动连接座;11-第三散热翅片;12-基板;13-反光杯;14-透明盖;15-照明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4及图7,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工矿灯进行说明。所述工矿灯,包括前壳1、设于前壳1后侧的后壳2、设于前壳1和后壳2之间的照明组件、设于后壳1后侧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3及设于第一散热翅片3后侧且用于与照明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组件,前壳1和后壳2的中部设有相互对应的散热贯通口4,第一散热翅片3围绕散热贯通口4呈放射状分布。其中,由于驱动组件与照明组件不设置在一个腔体内,前壳1和后壳2内部仅容纳照明组件即可,前壳1和后壳2可设计的比较轻薄,更有利于照明组件的散热。而驱动组件则可单独设置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本技术提供的工矿灯,与现有技术相比,照明组件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后壳2吸收,后壳2还会将热量传导到第一散热翅片3中,第一散热翅片3之间能形成空气流道,空气流道能对流经后壳2后侧的空气起到导向作用,加速空气流动,增加第一散热翅片3、后壳2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同时,由于工矿灯在安装的时候是向下照明,即前壳朝下,通过在前壳1和后壳2上形成的散热贯通口4,使灯具中部能够形成烟囱效应,即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使灯具的中部形成通畅的流通空间,散热贯通口4中本来存在的热空气在密度差的作用下通过散热贯通口4很快的向上扩散并被排出,而灯具下部的冷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工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的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的照明组件、设于所述后壳后侧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及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且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中部设有相互对应的散热贯通口,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围绕所述散热贯通口呈放射状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工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的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的照明组件、设于所述后壳后侧的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及设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且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电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中部设有相互对应的散热贯通口,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围绕所述散热贯通口呈放射状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设于所述驱动器外部的驱动外壳及围绕所述驱动外壳呈放射状分布于所述驱动外壳外周的多个第二散热翅片,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散热贯通口正后方,所述驱动外壳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固接;所述驱动器通过依次贯穿所述驱动外壳和所述后壳的线缆与所述照明组件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矿灯,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的间距。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贯通口为圆形开口,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均沿所述散热贯通口的径向分布,且每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加固凸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后侧设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加固凸筋连接;所述驱动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青博张辉白坤雷王立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神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