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风力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加强板连接在辅助梁上,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圆孔;同时,加强板的位置可相对所述辅助梁进行调整,当电缆发生“偏心”时,通过调整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可以使所述电缆运动至加强板的圆孔中心处,进而避免电缆发生“偏心”时与加强板之间发生碰撞,造成加强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保护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中电缆保护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及包含其的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介绍
风力发电机组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机械功带动转子旋转,最终输出交流电的电力设备。其中电缆是将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传导至外界的重要装置。风力发电机组的电缆数量多且规格直径不一,机组安装好后,电缆将从机舱沿竖直方向引入塔筒内的接线箱或底部的变频器,风电设备在工作可能遇到风向突变的情况,这时风电机舱就会偏航,电缆会随着机舱的偏航动作发生扭转和摆动,这一过程称之为扭缆。扭缆的圈数由纽缆传感器读取,并向风电偏航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操纵解缆装置使机舱反向偏转同样的圈数,则电缆恢复正常连接状态,这一过程称为解缆。电缆在进行绕揽过程中,最大可以扭转720°左右,摆动幅度达1m,为此,为了防止电缆与机舱内壁发生撞击,常设置电缆保护装置。图1中给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缆保护装置与电缆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2中给出了电缆保护装置与电缆的俯视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缆A设置在由两个半圈构成的环绕区域B中,环绕区域B通过悬臂C形成悬臂梁结构。在使用状态下,由于悬臂C与环绕区域B为固定结构,位于环绕区域B中的电缆在风机转动过程中往往处于摆动状态,同时电缆A会受到马鞍托架D的牵引,使得电缆在一般并不会处于环绕区域B的正中心,而是会有一定的偏移量,这样容易导致电缆与环绕区域B的任一半圈发生接触,并在反复撞击后发生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缆保护装置容易造成电缆发生磨损的缺陷。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包括:钢架,钢架的两端连接在所述塔筒内壁上,两根所述辅助梁分别安装在所述钢架上。钢架包括两根彼此平行的纵向梁;以及至少两根彼此平行的水平梁,连接在两根所述纵向梁之间并设置在所述加强板的下方位置。每根所述纵向梁的两端分别通过角部连接装置连接在所述塔筒的内壁上,所述角部连接装置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与所述塔筒的内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朝向所述塔筒方向延伸的连接头;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本体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纵向梁的端部相连接。同时,两根彼此平行设置的辅助梁设置在钢架的上方,加强板连接在所述辅助梁上,辅助梁可以起到对加强板的承托作用,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圆孔,两根所述辅助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的连接孔,固定件通过将所述加强板连接在不同位置连接孔处,以调节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辅助梁上的位置,通过调整所述加强板的位置,以使所述电缆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圆孔中心处。本技术中,每根所述辅助梁上相邻两个连接孔之间的距离为50-100mm,当加强板在辅助梁的连接孔上进行运动时,可以运动50-100mm的位移。本技术中,为了防止电缆磕碰加强板,整个电缆保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加强板的圆孔中并位于所述电缆与所述加强板的圆孔之间的尼龙护套,尼龙护套为三瓣拼接而成,每瓣的圆心角为120度。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文的电缆保护装置;以及,马鞍托架,设置在所述电缆保护装置一侧,马鞍托架用以承托穿过所述电缆保护装置的电缆,所述电缆保护装置的中心与所述马鞍托架的中心连线与所述辅助梁的延伸方向相重合。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电缆保护装置,加强板连接在所述辅助梁上,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圆孔;同时,加强板的位置可相对所述辅助梁进行调整,当电缆发生“偏心”时,通过调整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可以使所述电缆运动至加强板的圆孔中心处,进而避免电缆发生“偏心”时与加强板之间发生碰撞,造成加强板的损坏。2.本技术提供的电缆保护装置,两根所述辅助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的连接孔,固定件通过将所述加强板连接在不同位置连接孔处,以调节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辅助梁上的位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
技术介绍
中的电缆保护装置与电缆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缆保护装置与电缆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保护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保护装置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电缆保护装置中的角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A-电缆;B-环绕区域;C-悬臂;D-马鞍托架。1-辅助梁;11-连接孔;2-塔筒;3-加强板;31-圆孔;4-电缆;5-尼龙护套;6-钢架;61-纵向梁;62-水平梁;7-角部连接装置;71-本体;72-第一连接部;73-第二连接部;8-马鞍托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本技术提供首先提供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钢架6,钢架6的两端通过角部连接装置7连接在塔筒2内壁上,两根辅助梁1分别安装在钢架6上。钢架6包括两根彼此平行的纵向梁61,每根纵向梁61的两端分别通过角部连接装置7连接在塔筒2的内壁上,以及两根彼此平行的水平梁62,水平梁62连接在两根纵向梁61之间并设置在加强板3的下方位置。具体地,如图5所示,角部连接装置7包括:本体71;第一连接部72,设置在本体71上并与塔筒2的内壁垂直设置,第一连接部72设置有朝向塔筒2方向延伸的连接头,通过连接头将角部连接装置7连接在塔筒2内壁上。第二连接部73与本体71垂直设置,并与纵向梁61的端部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同时,两根彼此平行设置的辅助梁1呈倾斜状设置在纵向梁61的上方,加强板3连接在辅助梁1上方,辅助梁1可以起到对加强板3的承托固定作用,加强板3上设置有供电缆4穿过的圆孔31,两根辅助梁1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的连接孔11,固定件通过将加强板3连接在不同位置连接孔11处,以调节加强板3在辅助梁1上的位置,通过调整加强板3的位置,以使电缆4位于加强板3的圆孔31中心处。本技术中,固定件采用螺栓。但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如钢丝捆绑等形式。本技术中,每根辅助梁1上相邻两个连接孔11之间的距离为50-100mm,当加强板3从辅助梁1上的一个连接孔运动到相邻的连接孔时,可以运动50-100mm的位移。本技术中,为了防止电缆4磕碰加强板3,整个电缆保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加强板3的圆孔31中并位于电缆4与加强板3的圆孔31之间的尼龙护套5,尼龙护套5为三瓣拼接而成,每瓣的圆心角为120度。作为变型,尼龙护套5的数量不止为三块,可以将尼龙护套5设置为多块,多块通过胶粘或者螺栓等方式拼接为一体。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本技术中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彼此平行设置的辅助梁(1),设置在塔筒(2)内部;加强板(3),连接在所述辅助梁(1)上,所述加强板(3)上设置有供电缆(4)穿过的圆孔(31);所述加强板(3)的位置可相对所述辅助梁(1)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所述加强板(3)的位置,以使所述电缆(4)位于所述加强板(3)的圆孔(31)中心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彼此平行设置的辅助梁(1),设置在塔筒(2)内部;加强板(3),连接在所述辅助梁(1)上,所述加强板(3)上设置有供电缆(4)穿过的圆孔(31);所述加强板(3)的位置可相对所述辅助梁(1)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所述加强板(3)的位置,以使所述电缆(4)位于所述加强板(3)的圆孔(31)中心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辅助梁(1)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的连接孔(11),固定件通过将所述加强板(3)连接在不同位置连接孔(11)处,以调节所述加强板(3)在所述辅助梁(1)上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辅助梁(1)上相邻两个连接孔(11)之间的距离为50-10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尼龙护套(5),设置在所述加强板(3)的圆孔(31)中并位于所述电缆(4)与所述加强板(3)的圆孔(3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护套(5)为至少两瓣拼接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保强,张克,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