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321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属于退火炉领域,包括炉墙、炉墙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内的炉胆和设置于炉胆外侧的加热棒,加热棒位于炉膛内,炉墙包括上墙体、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下墙体,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炉胆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下底板,下底板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包括用于容纳氮气管路的管路容置凹槽,管路容置凹槽沿前后方向设置;加热棒上缠绕有电炉丝,电炉丝相对上墙体和下墙体悬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能耗降低15%~20%左右,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A Heating Zone Structure of Mesh Belt Annealing Furna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eating zone structure of a mesh belt annealing furnace,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annealing furnace, which comprises a furnace wall, a furnace wall enclosed by the furnace wall, a furnace gall arranged in the furnace and a heating rod arranged outside the furnace gall. The heating rod is located in the furnace, and the furnace wall includes an upper wall, a left wall, a right wall and a lower wall. The upper wall, a left wall and a right wall all include a plurality of ceramic fiber folding. Module: Furnace gallbladder includes top plate, left plate, right plate and bottom plate. The shape of bottom plate is wavy plate. The bottom plate includes a pipe holding groove for nitrogen gas pipeline. The pipe holding groove is arranged in front and back directions. The heating rod is wound with electric furnace wire, which is suspended relative to the upper wall and the lower wall. The overal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reduced by about 15%~20%.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duct quality is improved, the production cost is reduced,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属于退火炉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退火炉保温效果不佳,因此相应的保温结构老化严重,使得实际生产过程效率较低,同时引起后期维护成本提升,造成生产和维护成本的极大提高。此外随着生产效率要求的提高,现有退火炉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其具有更加良好的保温效果。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炉墙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内的炉胆和设置于炉胆外侧的加热棒,加热棒位于炉膛内。所述炉墙包括上墙体、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下墙体,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相对设置,上墙体位于炉膛的上方,下墙体位于炉膛的下方,左墙体位于炉膛的左方,右墙体位于炉膛的右方,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所述炉胆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下底板,上墙体、顶板、下底板和下墙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左侧板、右侧板和右墙体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的上侧边固定,顶板的右侧边与右侧板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右侧边固定,下底板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包括用于容纳氮气管路的管路容置凹槽,管路容置凹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加热棒沿左右方向设置,加热棒的左端贯穿左墙体,加热棒的左端位于左墙体的左侧,加热棒的右端贯穿右墙体,加热棒的右端位于右墙体的右侧,加热棒上缠绕有电炉丝,加热棒位于炉膛内且位于炉胆外侧,电炉丝相对上墙体和下墙体悬空。由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拼接组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具有良好的弹性,因而由其组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的情况下通过外力挤压,可以使得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自身内部空隙得到有效减少,以此达到保温效果。尤其是上墙体和左墙体之间,以及上墙体和右墙体之间,由于并非平行关系,因而其之间的连接处最为容易产生缝隙,导致炉膛内热量外露,但是通过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膨胀效果和外力挤压,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问题。氮气管路沿前后方向设置,同时容纳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管路容置凹槽中,使得氮气管路与网带运动不产生摩擦,确保氮气管路高度的同时确保氮气管路不磨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加热棒能够直接进行抽出更换,降低了维护成本,此外电炉丝的悬空结构避免电炉丝与异物触碰等原因造成短接,影响电炉丝使用寿命。本技术所述上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左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以及右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均为墙体内壁,墙体内壁与炉膛之间设置有陶瓷纤维板,陶瓷纤维板固定在墙体内壁上。陶瓷纤维板起到辅助隔热的效果,此外陶瓷纤维板能够遮挡墙体内壁上细小的缝隙。尤其在相邻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挤压不够充分情况下产生的缝隙,能够通过陶瓷纤维板进行遮挡。本技术所述下底板包括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梯形上板的数量为多个,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均为长条板,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梯形上板位于梯形下板的上方,梯形上板和梯形下板之间通过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固定连接,梯形下板位于相邻的梯形上板之间。依次相连的梯形右板、梯形下板和梯形左板构成了管路容置凹槽,而梯形上板将氮气管路与网带完全隔绝,彻底隔绝了氮气管路与网带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技术所述左墙体远离炉膛的侧壁和右墙体远离炉膛的侧壁均为墙体外壁,墙体外壁上也设置有陶瓷纤维板。其效果与墙体内壁上的陶瓷纤维板相似。本技术所述左墙体和右墙体中均穿插有螺杆紧固件,螺杆紧固件贯穿陶瓷纤维板。螺杆紧固件由外向内将陶瓷纤维板挤压在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上,而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膨胀作用,左墙体和右墙体由内向外将陶瓷纤维板挤压至螺杆紧固件上,从两个方向对陶瓷纤维板和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进行挤压。本技术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中均固定有T字紧固件,T字紧固件包括一号紧固板和二号紧固板,一号紧固板垂于于二号紧固板,且一号紧固板与二号紧固板的中部固定,上墙体中的T字紧固件的一号紧固板竖直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中的T字紧固件的一号紧固板水平设置。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自身膨胀特性,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容易产生相对位移,造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变形产生缝隙,此时通过T字紧固件将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形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保证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没有缝隙的基础上,限制其过量形变造成的相对位移。本技术所述陶瓷纤维板上设置有不锈钢锚固件,陶瓷纤维板通过不锈钢锚固件固定在左墙体或右墙体上。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对比实施例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对比实施例炉胆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炉胆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比实施例。现有的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1、炉墙1围成的炉膛2、设置于炉膛2内的炉胆3和设置于炉胆3外侧的加热棒4,加热棒4位于炉膛2内。炉墙1包括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13以及下墙体14。其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对设置,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对设置。本对比实施例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互平行,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互平行,且上墙体11垂直于左墙体12。上墙体11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11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13以及下墙体14形成了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墙体,该墙体的中间即为长方体状的炉膛2。其中,上墙体11位于炉膛2的上方,下墙体14位于炉膛2的下方,左墙体12位于炉膛2的左方,右墙体13位于炉膛2的右方。本对比实施例中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采用保温材料构成,下墙体14采用的是耐火砖材料构成。该结构下的炉墙1保温效果不理想,能耗高,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中,上墙体11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左墙体12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以及右墙体13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均为墙体内壁。为了对炉墙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炉墙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内的炉胆和设置于炉胆外侧的加热棒,加热棒位于炉膛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墙包括上墙体、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下墙体,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相对设置,上墙体位于炉膛的上方,下墙体位于炉膛的下方,左墙体位于炉膛的左方,右墙体位于炉膛的右方,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所述炉胆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下底板,上墙体、顶板、下底板和下墙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左侧板、右侧板和右墙体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的上侧边固定,顶板的右侧边与右侧板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右侧边固定,下底板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包括用于容纳氮气管路的管路容置凹槽,管路容置凹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加热棒沿左右方向设置,加热棒的左端贯穿左墙体,加热棒的左端位于左墙体的左侧,加热棒的右端贯穿右墙体,加热棒的右端位于右墙体的右侧,加热棒上缠绕有电炉丝,加热棒位于炉膛内且位于炉胆外侧,电炉丝相对上墙体和下墙体悬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炉墙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内的炉胆和设置于炉胆外侧的加热棒,加热棒位于炉膛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墙包括上墙体、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下墙体,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相对设置,上墙体位于炉膛的上方,下墙体位于炉膛的下方,左墙体位于炉膛的左方,右墙体位于炉膛的右方,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所述炉胆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下底板,上墙体、顶板、下底板和下墙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左侧板、右侧板和右墙体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的上侧边固定,顶板的右侧边与右侧板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右侧边固定,下底板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包括用于容纳氮气管路的管路容置凹槽,管路容置凹槽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加热棒沿左右方向设置,加热棒的左端贯穿左墙体,加热棒的左端位于左墙体的左侧,加热棒的右端贯穿右墙体,加热棒的右端位于右墙体的右侧,加热棒上缠绕有电炉丝,加热棒位于炉膛内且位于炉胆外侧,电炉丝相对上墙体和下墙体悬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左墙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刚傅海东陶永丰邹庆华杨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