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灰装置及除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313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8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灰装置,包括灰斗、第一圆弧件及第二圆弧件。灰斗包括底壁及沿底壁周缘设置的多个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底壁的一端开设有卸灰口。第一圆弧件包括第一圆弧面及设置于第一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一侧面。第一圆弧件位于第一夹角内,且两个第一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侧壁贴合。第二圆弧件包括第二圆弧面及设置于第二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二侧面。第二圆弧件位于第二夹角内,且两个第二侧面分别与侧壁及底壁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除尘器。第一圆弧件及第二圆弧件的设置,使得排灰装置的灰尘收集效率更高,进而使得除尘器的灰尘收集效率更高。

Dust Removal Device and Dust Remov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sh removal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n ash hopper, a first arc part and a second arc part. The ash hopper comprises a bottom wall and a plurality of side walls arranged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bottom wall. A first angle is formed between two adjacent sidewalls, and a second angle is formed between the sidewalls and the bottom walls. One end of the bottom wall is provided with an ash discharge port. The first arc includes the first arc surface and two first side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arc surface. The first arc part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angle, and the two first sides are respectively attached to the adjacent two side walls. The second arc includes a second arc surface and two second side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arc surface. The second arc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angle, and the two second sides are respectively attached to the side wall and the bottom wall.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dust collector. The setting of the first arc part and the second arc part makes the dust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dust removal device higher, and then makes the dust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dust collector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灰装置及除尘器
本技术涉及除尘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灰装置及除尘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除尘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化工、电力、冶炼等行业的应用更是越来越普遍。而传统的除尘器的灰斗容易在相邻的两个侧壁的连接处出现大颗粒灰尘堆积的情况,进而使得灰斗的灰尘收集效率较低,从而使得除尘器的灰尘收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除尘器灰尘收集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灰尘收集效率高的排灰装置及除尘器。一种排灰装置,包括:灰斗,包括底壁及沿所述底壁周缘设置的多个侧壁,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底壁的一端开设有卸灰口;呈长条形的第一圆弧件,包括第一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一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贴合;呈长条形的第二圆弧件,包括第二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二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侧壁及所述底壁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面及所述第二圆弧面均为内凹的圆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以形成倾斜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为四个,所述灰斗为所述四个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拼接形成的矩形斗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转轴及绕设于所述转轴表面的螺旋叶片,所述转轴收容于所述灰斗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侧壁,所述转轴沿所述底壁延伸,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卸灰口对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卸灰阀,所述卸灰阀与所述卸灰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灰斗固定连接。一种除尘器,包括:滤灰装置;排灰装置,安装于所述滤灰装置的底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灰装置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滤灰装置的底部。上述排灰装置及除尘器,排灰装置包括第一圆弧件及第二圆弧件。第一圆弧件具有表面光滑的第一圆弧面,而第一圆弧面的设置使得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为圆角,有效地避免了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由于大颗粒灰尘卡塞而造成灰尘堆积的情况,使得落于相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的灰尘更加顺畅地滑落至灰斗底部。而第二圆弧件也具有表面光滑的第二圆弧面,而第二圆弧面使得侧壁与底壁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为圆角,使得落于侧壁上的灰尘更加顺畅地滑落至灰斗底部。因此,第一圆弧件及第二圆弧件的设置,使得排灰装置的灰尘收集效率更高,进而使得除尘器的灰尘收集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除尘器中的排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排灰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图2所示排灰装置中的第一圆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排灰装置中的第二圆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所示排灰装置中的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所示排灰装置中的卸灰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灰装置及除尘器。请参阅图1,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除尘器10包括滤灰装置100及排灰装置200。滤灰装置100作为除尘器10主要的功能构件,其主要作用是过滤含尘气体中的灰尘并将过滤后的干净气体排出,以完成气体的净化。排灰装置200安装于滤灰装置100的底部。排灰装置200主要用于收集滤灰装置100中过滤的灰尘并将这些灰尘排出除尘器10外,以避免由于除尘器10内灰尘堆积过多而影响除尘器10的除尘效果。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排灰装置200可拆卸地安装于滤灰装置100的底部。由于除尘器1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内部构件进行清洗,而可拆卸地安装方式使得排灰装置200与滤灰装置100的装卸更为方便。因此,排灰装置20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排灰装置100的底部,使得对滤灰装置100及排灰装置200的清洗更为方便。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排灰装置200包括灰斗210、第一圆弧件220及第二圆弧件230。灰斗210主要起固定及收集作用。灰斗210包括底壁211及沿底壁211周缘设置的多个侧壁212。相邻的两个侧壁2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图未示),侧壁212与底壁211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图未示)。灰斗210为斗状结构,底壁211可以为三角形、矩形、多边形等形状的板状结构,侧壁212为与底壁211相匹配的梯形板状结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壁211为矩形板状结构,侧壁212为四个,那么第一夹角及第二夹角分别为四个。底壁211的一端开设有卸灰口213。卸灰口213的边缘形状可以为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卸灰口213的边缘形状为矩形。卸灰口213主要用于将堆积在底壁211的灰尘排出除尘器10外。灰斗210主要由不锈钢、合金钢、铸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以使灰斗210具有较大的承载力。为了便于收集灰尘,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侧壁212相对于底壁211倾斜以形成倾斜面。由于灰斗210具有收集灰尘的作用,所以将侧壁212设置为相对于底壁211倾斜,可使落于侧壁212上的灰尘沿倾斜面滑移至底壁211,使得灰斗210对灰尘的收集工作更为顺畅高效。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侧壁212为四个。灰斗210为四个侧壁212与底壁211之间拼接形成的矩形斗状结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壁211呈长条形,卸灰口213位于底壁211的其中一端。由于灰斗210为矩形斗状结构,所以灰斗210的开口端的面积大于底壁211的面积,使得灰斗210对灰尘的收集效果更好。进一步的,四个侧壁212与底壁211之间可以通过螺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请一并参阅图4,第一圆弧件220呈长条形。一般情况下,第一圆弧件220的材质与灰斗210的材质相同,以保证第一圆弧件220与灰斗210连接的稳固性。第一圆弧件220包括第一圆弧面221及设置于第一圆弧面221两侧的两个第一侧面222。第一圆弧件220位于第一夹角内,且两个第一侧面222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侧壁212贴合。将第一圆弧件220通过两个第一侧面222分别与相邻的两个侧壁212贴合,使得相邻的两个侧壁212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为圆角,有效地避免了相邻两个侧壁212的连接处(即第一夹角处)由于大颗粒灰尘卡塞为造成灰尘堆积的情况,使得落于相邻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灰斗,包括底壁及沿所述底壁周缘设置的多个侧壁,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底壁的一端开设有卸灰口;呈长条形的第一圆弧件,包括第一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一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贴合;呈长条形的第二圆弧件,包括第二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二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侧壁及所述底壁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灰斗,包括底壁及沿所述底壁周缘设置的多个侧壁,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底壁的一端开设有卸灰口;呈长条形的第一圆弧件,包括第一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一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贴合;呈长条形的第二圆弧件,包括第二圆弧面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弧面两侧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圆弧件位于所述第二夹角内,且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侧壁及所述底壁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及所述第二圆弧面均为内凹的圆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以形成倾斜面。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才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张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