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长流专利>正文

一种泥鳅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2807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8 2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鳅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养殖池体由隔离板分割成上下两层,上层为养殖区,下层换水区,养殖区底部铺设有淤泥层,养殖区底部设有若干个渗水管,渗水管底部延伸至隔离板下与换水区连通,渗水管上部延伸至淤泥层上方,渗水管上部设有若干个渗水孔,换水区连接有一循环水管,循环水管出水口延伸至养殖区上方或养殖池体外,循环水管上连接有一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渗水管、换水区以及循环水管和水泵进行水质循环和换水,不仅不会发生堵塞现象,而且排水过程中也不会造成淤泥的位移,使得淤泥层各个区域的厚度始终保持不变,方便淤泥层设计集鱼区等布局。

A kind of loach culture pon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oach aquaculture pond, which comprises an aquaculture pond body, which is divided into upper and lower layers by an isolation plate. The upper layer is a aquaculture area, the lower layer is a water exchange area, and the bottom of the aquaculture area is paved with a silt layer. Several seepage pipes are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aquaculture area. The bottom of the seepage pipe extends to the bottom of the isolation plate and connects with the water exchange area,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epage pipe extends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lt layer, and the There are several seepage holes, the water exchange area is connected with a circulating water pipe, the water outlet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 pipe extends to the top of the aquaculture area or outside the aquaculture pond, and a water pump is connected to the circulating water pipe. The utility model can circulate and exchange water quality through seepage pipes, water exchange zones, circulating pipes and pumps, and not only does not cause blockage, but also does not cause silt displacement in the drainage process, so that the thickness of each area of the silt layer remains unchanged,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design of the layout of the silt layer, such as fish catchment area, et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鳅养殖池
本技术涉及装饰灯
,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泥鳅养殖池。
技术介绍
泥鳅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水产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要量越来越大,野生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泥鳅养殖规模迅速发展,但是大规模泥鳅人工繁殖中,泥鳅产量及成活率不同,其影响泥鳅繁殖的诸多原因中,受养殖池塘水质影响尤其之重,必须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根据水温变化调整水深。此外,还需注重水中的溶氧量,尤其是泥鳅苗培养的初期对水体溶氧量要求非常高,溶氧量过低是导致泥鳅苗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的泥鳅养殖池通常是砖池或水泥池先按设计挖好土池,四周池壁用水泥板或砖砌,池子设有排水口。池塘砌成后,水泥抹面。池底用水泥抹平或石碴夯实,上铺淤泥。该水池并不能为水质和水量的调节提供便利,如水质提高溶氧量,也只能单纯在采用气泵或者换新水,前者无法保证池水溶氧平均,气泵周围的水溶氧量高于其他地方;后者则增加换水频率,浪费水资源。此外,该养殖池正常换水时,铺盖在池底的淤泥会随着水流,向排水口挤压,从而导致淤泥分布不均匀,挤压堵塞排水口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泥鳅养殖池,以解决现有泥鳅养殖池无法调整水量,水质供氧麻烦且供氧不均,换水容易导致淤泥挤压到排水口等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泥鳅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所述养殖池体由隔离板分割成上下两层,上层为养殖区,下层换水区,所述养殖区底部铺设有淤泥层,养殖区底部设有若干个渗水管,所述渗水管底部延伸至所述隔离板下与所述换水区连通,所述渗水管上部延伸至淤泥层上方,渗水管上部设有若干个渗水孔,所述换水区连接有一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出水口延伸至养殖区上方或养殖池体外,循环水管上连接有一水泵。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板底部设有一可移动的水流控制板,所述水流控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流水孔,所述流水孔与所述渗水管底部的管口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板下方的养殖池体侧壁设有一空槽,所述水流控制板放置于所述空槽内,所述空槽上设有用于移动水流控制板的电动推杆。进一步地,所述渗水管上部渗水孔上套设有一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滤水套。进一步地,所述换水区连接有一换气管,所述换气管与外界空气或者一制氧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区内设有水温温度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区内设有液位传感器。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可通过渗水管将养殖区内的水渗入换水区,再由循环水管和水泵将换水区内的水抽回养殖区或排掉,从而实现水质循环和换水,且换水不仅不会发生堵塞现象,而且排水过程中也不会造成淤泥的位移,使得淤泥层各个区域的厚度始终保持不变,方便淤泥层设计集鱼区等布局。2、本技术平时可进行水质过滤循环和水中供氧,即养殖区内水通过渗水管流入换水区,再由循环水管和水泵将换水区的水重新抽回养殖区,该循环过程中,滤水套过滤水中杂质,制氧机则将氧气送入换水区水位上方,由渗水管均匀排进养殖区内,由此,不仅能够实现养殖区内的水质过滤循环,而且又能够均匀补充养殖区内水的溶氧量。3、本技术可根据养殖区内的水温,通过控制渗水管的渗水速度,自动调整养殖区内的水位,满足泥鳅的生态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泥鳅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1,养殖池体1由隔离板13分割成上下两层,上层为养殖区11,下层换水区12,养殖区11底部铺设有淤泥层,养殖区11底部设有若干个渗水管2,渗水管2底部延伸至所述隔离板13下与换水区12连通,渗水管2上部延伸至淤泥层上方,渗水管2上部设有若干个渗水孔21。渗水孔21均位于淤泥层上方,渗水管2上部渗水孔21上套设有一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滤水套22。换水区12连接有一循环水管3,循环水管3出水口延伸至养殖区11上方或养殖池体1外,循环水管3上连接有一水泵31。换水区12上还连接有一换气管4,换气管4与外界空气或者一制氧机41连接。循环水管3的进水口设置于换水区12的底部,换气管4的出气口设置于换水区12的上部。参照图1,隔离板13底部设有一可移动的水流控制板5,所述水流控制板5上开设有若干个流水孔51,所述流水孔51与所述渗水管2底部的管口相配合。隔离板13下方的养殖池体1侧壁设有一空槽,所述水流控制板5放置于所述空槽内,所述空槽上设有用于移动水流控制板5的电动推杆6。参照图1,养殖区11内设有水温温度传感器7和液位传感器8,水温温度传感器7用于感应养殖区11内的水温,液位传感器8用于感应养殖区11内的水位,还包括一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水温温度传感器7、液位传感器8、电动推杆6、水泵31连接。参照图1,本技术换水时,养殖区11内的水可以通过渗水管2流入换水区12,再由循环水管3和水泵31抽出,此时,循环水管3的出水口延伸至养殖池体1外或者与一排水管连接,将养殖区11内的水排除注入新水。由于若干个渗水管2是间隔布置于养殖区11,且渗水管2的渗水口高于淤泥层,排水不仅不会发生堵塞现象,而且排水过程中也不会造成淤泥的位移,使得淤泥层各个区域的厚度始终保持不变,方便淤泥层设计集鱼区等布局。参照图1,本技术平时可进行水质过滤循环和水中供氧,即养殖区11内水通过渗水管2流入换水区12,再由循环水管3和水泵31将换水区12的水重新抽回养殖区11,该循环过程中,控制器通过电动推杆6控制水流控制板5,从而控制水流控制板5上的流水孔51与渗水管2底部管口对接程度,由此调整渗水速度,保证养殖区11内所有渗水管2的渗水总和不大于水泵31的抽水速度,换水区12的水位始终高于循环水管3的出水口且低于换气管4的出气口,而制氧机41则将氧气送入换水区12水位上方,由渗水管2均匀排进养殖区11内,由此,不仅能够实现养殖区11内的水质过滤循环,而且又能够均匀补充养殖区11内水的溶氧量。此外,参照图1,本技术还能够根据水中温度或者需求,自动调整的控制养殖区11的水位。换水区12内可预先储存一定量的水,并且平时循环换水时,由控制器通过电动推杆6控制水流控制板5,使得养殖区11深入换水区12的渗水速度和循环水管3排水速度一致,即养殖区11和换水区12的水位保持不变;当水温低于20℃(可自行设置)或其他原因需要降低水位时,控制移动水流控制板5,使得养殖区11的渗水速度大于换水区12排水速度,由此实现换水区12水位上升,养殖区11水位下降;当水温高于30℃(可自行设置)或其他原因需要升高水位时,控制移动水流控制板5,使得养殖区11的渗水速度小于换水区12排水速度,由此实现换水区12水位下降,养殖区11水位上升;当水位调整完毕后,控制移动水流控制板5,使得养殖区11的渗水速度继续等于换水区12排水速度。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鳅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体由隔离板分割成上下两层,上层为养殖区,下层换水区,所述养殖区底部铺设有淤泥层,养殖区底部设有若干个渗水管,所述渗水管底部延伸至所述隔离板下与所述换水区连通,所述渗水管上部延伸至淤泥层上方,渗水管上部设有若干个渗水孔,所述换水区连接有一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出水口延伸至养殖区上方或养殖池体外,循环水管上连接有一水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鳅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体由隔离板分割成上下两层,上层为养殖区,下层换水区,所述养殖区底部铺设有淤泥层,养殖区底部设有若干个渗水管,所述渗水管底部延伸至所述隔离板下与所述换水区连通,所述渗水管上部延伸至淤泥层上方,渗水管上部设有若干个渗水孔,所述换水区连接有一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出水口延伸至养殖区上方或养殖池体外,循环水管上连接有一水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鳅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底部设有一可移动的水流控制板,所述水流控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流水孔,所述流水孔与所述渗水管底部的管口相配合。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长流
申请(专利权)人:林长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