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志远专利>正文

佛教文化陵园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2599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墓园建筑,特别涉及于佛教文化的陵园建筑。它分为生活区、主陵区和墓园区,其中生活区包括辅助建筑小区和活动小区;主陵区包括放生池、地狱之门、菩萨坛场和护光建筑;墓园区包括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玻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旧墓园的落后陈旧面貌和习俗,提高土地及空间利用率,美化祖国山河大地,丰富群众生活,不仅具有佛教文化内涵又可以作旅游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墓园或陵墓建筑,特别涉及于一种佛教文化的墓园建筑或建筑群。殡葬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每个时代人文思想,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等精神文明与科技水平,建筑形式等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古代文明,其中大部分取之于殡葬文化。因此,注重并改进殡葬,提高其文化品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过去的陵墓多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设计和建筑,且局限于土葬,都已不适应当代的需要,自提倡火化,改进殡葬以来,一般安置骨灰盒的墓葬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占地面积仍比较大,未能有效利用墓地的空间;二是墓地形式单调,墓碑林立,有碍观瞻,对环境破坏极为明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高其墓葬地空间的利用率,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要创造既有佛教文化内涵又有当代艺术造型外观的墓葬建筑,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不同档次的墓葬消费,为祖国河山增添具有传世价值的人文景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原则是整体构思要体现深刻的佛学内涵,布局有递进的层次感,设施均具有实用目的和象征意义的双重性。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沿一中轴线布置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群,它主要分为三个区,其中第一区为生活区或僧伽区,它一般包括建有牌坊、停车场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商业服务设施的山门外辅助建筑小区和建有山门、释迦殿、纪念堂、菩萨殿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僧寮、禅堂及供文化交流用的会堂、内部客堂的活动小区;第二区为主陵区或菩萨区,它一般包括放生池,架在其上的拱桥,地狱之门,矗立有菩萨像的坛场和护光-->建筑,其中矗立在坛场上的菩萨为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第三区为墓园区或佛陀区,它一般包括紧接第二区的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及建在三小区交会处的明王像,其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内建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内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内建有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功能都是藏纳骨灰,分为集约和分散两种,可分别存放骨灰盒和埋置骨灰盒,如在第二区中的坛场、护光建筑内部设有存放骨灰盒的盒位,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开设有埋藏骨灰盒的墓穴。前者适合大众,后者适合贵宾。本专利技术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由于主体建筑造型和菩萨造像及其环境的艺术性,同时,其中的地宫、生肖像、莲灯等构筑物与主体建筑和佛像构成一种具有浓烈佛教气氛的墓葬建筑群,它不仅为各阶层民众的丧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也为当地增加了一个游览娱乐的景点。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佛教文化陵园的具体布置和结构,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于下,其附图有:图1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佛教文化陵园的平面布置图;图2A、B、C分别为地藏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图3A、B、C分别为观音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图4A、B、C分别为文殊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图5A、B、C分别为普贤菩萨坛场的透视、平面和剖视图;图6A、B、C、D、E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及墓穴平面图;图7A、B、C、D、E分别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及墓穴平面图;图8A、B、C、D、分别为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的平面、墓穴剖面、墓位两种形式的透视图。在图1中:111为山门,112为释迦殿,113为纪念堂,114为菩萨殿,115为左右配殿,116为内部客堂、会堂,117为牌坊,118为停车场,119为宾馆、饮食及旅游商业服务建筑,121为放生池,122为拱桥,123为地狱之门,124为菩萨坛场,125为护光建筑,131为往生廊,132为西方极乐世界小区,133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134为上方(北)兜率净土小区,135为明王像。在图2-5中:21、31、…51分别为诸坛场的天井,22、…52分别为诸坛场的佛像,23、…53分别为诸佛像的座骑,24、…54分别为诸坛场后方的护光建筑物,25、…55分别为护光建筑后面的佛像。在图6-8中:61、71、81-63、73、83分别为诸小区中心的佛像,64、74、84分别为诸小区内的道路,65、75、85分别为诸小区中的墓位,66、76、86分别为诸小区中的骨灰盒,67、77、87分别为墓位下的墓穴。为了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对主陵区和墓园区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参照附图作进一步描述。一、主陵区或菩萨区(见附图1中1-2部分):从位于生活区最后的建筑物-菩萨殿114后,便进入主陵区,沿中轴线的南端开凿有放生池121,在池上中央架设有拱桥122,在桥北的地面以石雕围砌“地狱之门”123,拾阶而下可环顾小型地宫。-->“地狱之门”也可以是象征性的,永不开启。“地狱之门”往北便是主陵区的主体建筑,它就是存放骨灰盒的坛场124,在高若干层的坛场上矗立有菩萨造像,在其背后建有护光建筑物125,在护光建筑内部也可以存放骨灰盒。坛场的层数和层高及其平面尺寸视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可能接收骨灰盒的数量来确定,主体建筑一般可分为高、中、低几个档次,其规格按大、中、小几个规格设计。坛场和护光建筑内部均可分层,每层设置安放骨灰盒的架和柜,具体的平面形状和结构视不同的菩萨坛场而变化。一般可分为:(一)地藏菩萨坛场:1、地藏菩萨的平面形状为金刚杵形(见附图2),南北长,东西宽。其规模在大型时为高15-20m,中型时为8-15m,小型时为1-8m,微型时为0.3-1m,其平面尺寸(即长和宽)应根据高度和周围的条件来确定。金刚杵象征无坚不摧,因此,向南指向地狱之门,表现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无私境界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舍身精神。2、坛分三层,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为区别三界,各层高度及浮雕饰物均不相同。每层应逐层收缩,各层四周留有环道和建有护栏,并有阶梯供上下,周壁按档次选用不同的材料砌筑,高档采用黑色天然大理石或灰色花岗石装饰表面,内壁留出若干方洞,内有骨灰盒,护以可加锁的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平时紧闭,祭奠时可开启取出。中档以咖啡色或黑色铝合金为框架,全部装嵌茶色玻璃,分段设横拉门,以便出入并通风。低档以砖围砌,用水泥沙浆粉饰表面,再用涂料定色。为进一步降低造价,可不留环道,只分三层,平面保留金刚杵形。3、坛内中空,三层分别供奉化导众生的六地藏(密宗)像,设计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将墙内壁用短内墙分隔为若干小室,壁上设柜,可-->逐层安置骨灰盒;另一种壁内设置铝合金骨灰柜,分组布置,分割室内空间,以最佳分隔布置,以增大骨灰盒的存放数量。以上两种凡祭奠逝者均需入坛取出骨灰盒,到坛上焚香礼拜。内三层的饰物与外三层相仿,并有三界之别。4、若坛场较宽,中心部分难以靠自然采光,则可在金刚杵的中心部位开一圆形天井21,井顶建一圆穹窿顶,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架镶上玻璃,开启时象莲瓣开放,阴雨时可关闭,如花蕾收拢。5、在坛场最高层顶部平面的中心位置建立地藏菩萨像22,用黄色煅铜,右手持禅杖,左手持宝珠,其高度从坛高的1/2直到坛高的1.5倍,可根据坛之平面尺寸及视觉要求加以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佛教文化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沿一中轴线布置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群,它主要分为三个区,其中:第一区为生活区或僧伽区,它一般包括二个小区:第一小区为辅助建筑小区,在小区内建有牌坊、停车场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宾馆、饮食及相应的旅游商业服务设 施;第二小区为活动小区,在小区内建有山门、释迦殿、纪念堂、菩萨殿、左右配殿及跨院的僧寮、禅堂和供文化交流用的会堂、内部客堂;第二区为主陵区或菩萨区,它一般包括放生池,架在其上的拱桥,地狱之门,矗立着菩萨像的坛场和护光建筑,其中的菩萨为地 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第三区为基园区或佛陀区,它一般包括紧接第二区的往生廓,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和建在三小区交会处的明王像,其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内建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 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内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建有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在上述第二区中的坛场、护光建筑内和第三区中的三个小区内均可藏纳骨灰,分为集中和 分散两种形式,如在坛场、护光建筑内部设有存放骨灰盒的盒位,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开设有埋藏骨灰盒的墓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佛教文化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沿一中轴线布置的佛教文化陵园建筑群,它主要分为三个区,其中:第一区为生活区或僧伽区,它一般包括二个小区:第一小区为辅助建筑小区,在小区内建有牌坊、停车场和分别布置在其两侧的宾馆、饮食及相应的旅游商业服务设施;第二小区为活动小区,在小区内建有山门、释迦殿、纪念堂、菩萨殿、左右配殿及跨院的僧寮、禅堂和供文化交流用的会堂、内部客堂;第二区为主陵区或菩萨区,它一般包括放生池,架在其上的拱桥,地狱之门,矗立着菩萨像的坛场和护光建筑,其中的菩萨为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第三区为墓园区或佛陀区,它一般包括紧接第二区的往生廊,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和建在三小区交会处的明王像,其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内建有以阿弥陀佛为主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内建有以药师佛为主尊,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胁侍的露天造像,在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建有以弥勒佛为主尊,造交脚弥勒像,做说法相;在上述第二区中的坛场、护光建筑内和第三区中的三个小区内均可藏纳骨灰,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如在坛场、护光建筑内部设有存放骨灰盒的盒位,在西方极乐世界小区,东方琉璃世界小区和上方兜率净土小区内开设有埋藏骨灰盒的墓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地藏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金刚杵形,南北长,东西宽,坛高为0.3-20m;坛分三层,坛外逐层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置护栏,并有台阶上下,外壁用黑色天然大理石,灰色花岗石,咖啡色或灰色铝合金框镶嵌茶色玻璃,或砖砌再粉刷喷刷涂料,壁上留若干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的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坛内中空,三层分别供奉六地藏像,室内用横隔墙或铝合金骨灰柜分隔成若干室,壁上设柜以存放骨灰盒;在坛中心位置设有天井,上建花蕾状圆顶天窗,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窗扇如花瓣状,开启时如莲花怒放;坛顶面北侧建立地藏菩萨像,用黄色煅铜,右手持禅杖,左手持宝珠,高度为坛高的1/2到1.5倍,像后或座下建其座骑独角兽;坛北建巨大护光建筑,正面用暗红色大理石浮雕二十八天或三十三天诸像或用暗红色金属片煅造浮雕装饰,内建层高为2.6-3m的纳骨堂,有旋梯供上下;在护光建筑背面用绿色或蓝色大理石浮雕海上景物或罗汉等人物,或以铝合金波形框架装嵌蓝色玻璃,并在其后方塑渡海观音像;在坛东西两侧建十二生肖坛,内外均可纳骨灰盒。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陵园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菩萨坛场为观音菩萨坛场,其坛场平面呈宝瓶形,南北长,东西宽,坛高0.3-20m;坛分六层,逐层收缩,四周留有环道,设有护栏,并有台阶供上下;外壁用蓝色天然大理石,灰色花岗石,咖啡色或白色铝合金框镶蓝色玻璃,或用砖砌再粉刷外喷涂料,壁上留有方洞,内存骨灰盒,护以加锁石门,上铭逝者姓名,坛内中空,分别供奉多种观音像;坛中有天井用玻璃圆顶采光;坛顶面北侧建观音菩萨像,用不锈钢煅像,右手持柳枝,左手持宝瓶,像高为坛高的1/2到1.5倍,坛面设定时喷泉,瓶口处有人工水帘,像后或座下塑其座骑朝天吼;坛北建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远王颂刘荫芳
申请(专利权)人:王志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