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志强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1398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22:20
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包括柱部件、梁部件、调节绳部件和卡位块,柱部件包括承重柱、牛腿、下滑轮和上滑轮,调节绳部件包括弹簧、第一绳、上调节杆、下调节杆、第二绳和套管,第一绳包括第一绳卡头,上调节杆包括上调节杆卡位孔和内螺纹孔,下调节杆包括下调节杆卡位孔和外螺纹杆,第二绳包括第二绳卡头,梁部件的端部下表面搭置于牛腿上,套管套于梁部件,弹簧的一端与梁部件的端面连接,第二绳的一端与套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可以通过调节绳部件、下滑轮和上滑轮使梁部件端头对梁部件产生向上的拉力,减轻牛腿负担,同时弹簧可以缓冲地震时梁部件的位移。

A Building Aseismic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uilding anti-seismic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column component, a beam component, a regulating rope component and a clamping block. The column component includes a load-bearing column, a bracket, a down pulley and an upper pulley. The regulating rope component includes a spring, a first rope, an up-regulating rod, a down-regulating rod, a second rope and a sleeve. The first rope comprises a first rope clamp head, and the up-regulating rod comprises an up-regulating rod clamping hole and an inner thread hole, and the down-regulating rod comprises a spring, a The second rope includes the second rope chuck head, the lower end surface of the beam component is laid on the bracket, the sleeve sleeve is sleeved on the beam component, one end of the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d surface of the beam component, and one end of the second ro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asing. The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make the end of the beam component to the beam part by adjusting the rope component, the lower pulley and the upper pulley. The component generates upward tension, reduces the burden on the bracket, and the spring can cushion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beam components during the earthqu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抗震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牛腿,其作用是在混合结构中,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它的作用是将梁支座的力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悬臂体系的挂梁与悬臂间必然出现搁置构造,通常就是将悬臂端和挂梁端的局部构造称为牛腿,又称梁托,梁搁置与牛腿上,应力集中,牛腿处容易被破坏,地震时的晃动容易使梁从牛腿掉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抗震结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可以通过调节绳部件、下滑轮和上滑轮使梁部件端头对梁部件产生向上的拉力,减轻牛腿负担,同时弹簧可以缓冲地震时梁部件的位移。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包括柱部件、梁部件、调节绳部件和卡位块,柱部件包括承重柱、牛腿、下滑轮和上滑轮,调节绳部件包括弹簧、第一绳、上调节杆、下调节杆、第二绳和套管,第一绳包括第一绳卡头,上调节杆包括上调节杆卡位孔和内螺纹孔,下调节杆包括下调节杆卡位孔和外螺纹杆,第二绳包括第二绳卡头,梁部件的端部下表面搭置于牛腿上,套管套于梁部件,弹簧的一端与梁部件的端面连接,第二绳的一端与套管连接;调节绳部件通过下滑轮和上滑轮改变方向,使第二绳对套管的拉力作用于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第一绳与上调节杆通过第一绳卡头和上调节杆卡位孔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下调节杆和第二绳通过下调节杆卡位孔和第二绳卡头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上调节杆与下调节杆通过内螺纹孔和外螺纹杆螺纹连接实现可调节调节绳部件长度,卡位块的角边插入套管和梁部件之间,且卡位块位于套管的靠近柱部件的一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所述的第一绳和第二绳为碳素钢丝捻制而成。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所述的卡位块的材质为木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抗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套管套于梁部件,弹簧的一端与梁部件的端面连接,第二绳的一端与套管连接;调节绳部件通过下滑轮和上滑轮改变方向,使第二绳对套管的拉力作用于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第一绳与上调节杆通过第一绳卡头和上调节杆卡位孔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下调节杆和第二绳通过下调节杆卡位孔和第二绳卡头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上调节杆与下调节杆通过内螺纹孔和外螺纹杆螺纹连接实现可调节调节绳部件长度,卡位块的角边插入套管和梁部件之间,且卡位块位于套管的靠近柱部件的一侧。2)施工调节,转动上调节杆与下调节杆,进而通过内螺纹孔和外螺纹杆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至预定值。3)维护调节,完工一段时间后,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可能会减小,转动上调节杆与下调节杆,进而通过内螺纹孔和外螺纹杆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至预定值。4)震后调节,地震后,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可能会变化,转动上调节杆与下调节杆,进而通过内螺纹孔和外螺纹杆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对梁部件的端面的拉力至预定值。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可以通过调节绳部件、下滑轮和上滑轮使梁部件端头对梁部件产生向上的拉力,减轻牛腿负担,同时弹簧可以缓冲地震时梁部件的位移。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柱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调节绳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卡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上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下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柱部件1;梁部件2;调节绳部件3;卡位块4;承重柱11、牛腿12;下滑轮13;上滑轮14;弹簧31;第一绳32;上调节杆33;下调节杆34;第二绳35;套管36;第一绳卡头321;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内螺纹孔332;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外螺纹杆342;第二绳卡头35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为方便描述,所谓的“上、下、左、右、前和后”对应着图1的“上、下、左上、右下、左下和右上”。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图1-图7说明本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包括柱部件1、梁部件2、调节绳部件3和卡位块4,柱部件1包括承重柱11、牛腿12、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调节绳部件3包括弹簧31、第一绳32、上调节杆33、下调节杆34、第二绳35和套管36,第一绳32包括第一绳卡头321,上调节杆33包括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和内螺纹孔332,下调节杆34包括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外螺纹杆342,第二绳35包括第二绳卡头351,梁部件2的端部下表面搭置于牛腿12上,套管36套于梁部件2,弹簧31的一端与梁部件2的端面连接,第二绳35的一端与套管36连接;调节绳部件3通过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改变方向,使第二绳35对套管36的拉力作用于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第一绳32与上调节杆33通过第一绳卡头321和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下调节杆34和第二绳35通过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第二绳卡头35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螺纹连接实现可调节调节绳部件3长度,卡位块4的角边插入套管36和梁部件2之间,且卡位块4位于套管36的靠近柱部件1的一侧;第一绳32和第二绳35为碳素钢丝捻制而成;卡位块4的材质为木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的抗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套管36套于梁部件2,弹簧31的一端与梁部件2的端面连接,第二绳35的一端与套管36连接;调节绳部件3通过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改变方向,使第二绳35对套管36的拉力作用于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第一绳32与上调节杆33通过第一绳卡头321和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下调节杆34和第二绳35通过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第二绳卡头35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螺纹连接实现可调节调节绳部件3长度,卡位块4的角边插入套管36和梁部件2之间,且卡位块4位于套管36的靠近柱部件1的一侧。2)施工调节,转动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进而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3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至预定值。3)维护调节,完工一段时间后,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可能会减小,转动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进而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3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至预定值。4)震后调节,地震后,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可能会变化,转动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进而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的螺纹连接调节调节绳部件3的长度,进而调节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包括柱部件(1)、梁部件(2)、调节绳部件(3)和卡位块(4),柱部件(1)包括承重柱(11)、牛腿(12)、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调节绳部件(3)包括弹簧(31)、第一绳(32)、上调节杆(33)、下调节杆(34)、第二绳(35)和套管(36),第一绳(32)包括第一绳卡头(321),上调节杆(33)包括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和内螺纹孔(332),下调节杆(34)包括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外螺纹杆(342),第二绳(35)包括第二绳卡头(351),梁部件(2)的端部下表面搭置于牛腿(12)上,套管(36)套于梁部件(2),弹簧(31)的一端与梁部件(2)的端面连接,第二绳(35)的一端与套管(36)连接;调节绳部件(3)通过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改变方向,使第二绳(35)对套管(36)的拉力作用于弹簧(31)对梁部件(2)的端面的拉力;第一绳(32)与上调节杆(33)通过第一绳卡头(321)和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下调节杆(34)和第二绳(35)通过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第二绳卡头(351)实现轴向限位且可旋转,上调节杆(33)与下调节杆(34)通过内螺纹孔(332)和外螺纹杆(342)螺纹连接实现可调节调节绳部件(3)长度,卡位块(4)的角边插入套管(36)和梁部件(2)之间,且卡位块(4)位于套管(36)的靠近柱部件(1)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结构包括柱部件(1)、梁部件(2)、调节绳部件(3)和卡位块(4),柱部件(1)包括承重柱(11)、牛腿(12)、下滑轮(13)和上滑轮(14),调节绳部件(3)包括弹簧(31)、第一绳(32)、上调节杆(33)、下调节杆(34)、第二绳(35)和套管(36),第一绳(32)包括第一绳卡头(321),上调节杆(33)包括上调节杆卡位孔(331)和内螺纹孔(332),下调节杆(34)包括下调节杆卡位孔(341)和外螺纹杆(342),第二绳(35)包括第二绳卡头(351),梁部件(2)的端部下表面搭置于牛腿(12)上,套管(36)套于梁部件(2),弹簧(31)的一端与梁部件(2)的端面连接,第二绳(35)的一端与套管(36)连接;调节绳部件(3)通过下滑轮(13)和上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沈志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