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1034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包括安装于运动设备上的取电机构和安装于固定设备上的供电导体触点机构;取电机构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外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壳连体,第一外壳连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部上通过转动轴连接有衔铁,外壳的顶板上连接有拉力弹簧,拉力弹簧的另一端与衔铁相连接;转动轴上方且在第一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取电端,取电端连接有导线,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取电导体触点,第一外壳连体的下方设置有定位传感器接收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在相对运动的设备之间需要供电的时候,可提供控制信号对系统进行远程或本地控制通断电。

An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Mutual Motion Equipmen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mutual moving equipment, including a motor taking mechanism installed on the moving equipment and a power supply conductor contact mechanism installed on the fixed equipment; the motor tak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first shell,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shell are connected with a first shell connecting body, and the first shell connect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ixed hole, and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shell is rotated through rotation. The axle is connected with an armature, and the top plate of the shell is connected with a pull spring,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pull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armature;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tating axle and the side wall of the first housing are provided with an electrifying terminal, the electrifying terminal is connected with a wire,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ductor is connected with an electrifying conductor contact, and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 positioning sensor is arranged below the connecting body of the first housing. When power supply is needed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devices, the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can provide a control signal for remote or local control of the system to turn on and o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供电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两个相对运动的设备或大型建筑体不间断供电的时候,目前往往采用滑触线供电,如果相对运动距离短,则可拖链供电。但有时候可能出现只需要某些时刻对运动设备供电,并非需要连续供电。图1为随动圆顶的建筑结构,圆顶主体分为A和B两部分,中间由圆顶导轨5隔开。其中A部分可以通过圆顶传动电机8、圆顶导轨5相对B部分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A部分中还有一个天窗1,在观测任务的时候需要将天窗1打开,如图1所示,天窗1有两扇窗,通过天窗传动电机4、天窗导轨2做左右打开或关闭运动,因此,需要给天窗传动电机4供电。但是由于A与B之间相对运动,供电可以选择采用滑触线供电、拖链式供电、或直接拖着线供电。由于随动圆顶3随时转动角度不固定,因此直接接长电缆会拖着影响其内部望远镜工作,甚至磕绊望远镜造成设备损坏;拖链式供电,对机械设计要求较高,并且电缆长度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旋转行程;安装滑触线要求安装位置没有障碍物,并且成本较高。在天文随动圆顶3天窗1控制过程中,只需要在观测之前打开天窗1,观测任务结束之后关闭天窗1即可,可以不需要对天窗传动电机4进行实时供电。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可应用于相对运动的设备之间可控间歇性供电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方法与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包括安装于运动设备上的取电机构和安装于固定设备上的供电导体触点机构;所述取电机构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壳连体,所述第一外壳连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部上通过转动轴连接有衔铁,外壳的顶板上连接有拉力弹簧,拉力弹簧的另一端与衔铁相连接;转动轴上方且在第一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取电端,所述取电端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取电导体触点,所述第一外壳连体的下方设置有定位传感器接收端,所述取电机构通过取电导体触点与供电导体触点机构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导线至少设置有2根,所述取电端、导线和取电导体触点一一对应设置。可选地,所述供电导体触点机构包括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外壳连体,所述第二外壳连体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外壳连体的顶部设置有定位传感器发送端,所述的第二外壳内设置有中央处理器。可选地,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分别连接有通讯端口、电压转换单元、显示模块、电磁铁线圈绕组、定位传感器、传感定位信号输出端和逻辑控制输出端;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通过线缆连接有继电器或接触器模块,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通过电缆连接有供电接入端子,所述的第二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供电导体触点,所述供电导体触点下方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有继电器或接触器模块和供电接入端子。可选地,所述的供电导体触点与取电导体触点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装置可为两个相对运动之间的设备提供间断性供电。2)本专利技术装置具备传感定位功能,可为位置控制提供定位信号。3)本专利技术装置具备通讯接口,可很容易集成到其他系统中,并具备远程控制的功能。4)本专利技术装置具备显示操作单元,可本地手动进行继电控制,实时显示当前工作模式及工作状态等信息。5)本专利技术设计一套可应用于相对运动的设备之间可控间歇性供电系统。在相对运动的设备之间需要供电的时候,可提供控制信号对系统进行远程或本地控制通断电。同时可将该方法推广到类似需求的应用中。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随动圆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的相互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的相互吸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取电机构的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取电机构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供电导体触点机构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供电导体触点机构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央处理器的模块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25公分望远镜圆顶天窗控制间歇性取电装置安装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软件执行流程图。图中,1.天窗,2.天窗轨道,3.随动圆顶,4.天窗传动电机,5.圆顶导轨,6.建筑基础,7.供电电缆,8.圆顶传动电机,9.取电机构,10.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1.第一外壳,12.第一外壳连体,13.第一固定孔,14.拉力弹簧,15.取电导体触点,16.导线,17.取电端,18.衔铁,19.转动轴,20.定位传感器接收端,21.第二外壳,22.第二外壳连体,23.第二固定孔,24.定位传感器发送端,25.中央处理器,26.通讯端口,27.电压转换单元,28.电缆,29.线缆,210.继电器或接触器模块,211.供电接入端子,212.显示模块,213.电磁铁线圈绕组,214.供电导体触点,30.信号采集模块,31.通讯处理模块,32.逻辑控制输出模块,33.数据存储模块,34.状态显示模块,35.上位机计算机,36.编码器,37.通讯网络,38.逻辑控制输出端,39.传感定位信号输出端,40.按键触摸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安装于运动设备上的取电机构9和安装于固定设备(建筑基础6)上的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取电机构9包括第一外壳11,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壳连体12,其作用是将设备固定在安装位置的外壳基座,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3,其作用是可用螺丝或螺钉可以通过固定孔将设备固定在安装位置上,所述第一外壳11的底部上通过转动轴19连接有衔铁18,外壳11的顶板上连接有拉力弹簧14,拉力弹簧14的另一端与衔铁18相连接;转动轴19上方且在第一外壳11的侧壁上设置有取电端17,所述取电端17连接有导线16,所述导线16的另一端连接有取电导体触点15,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的下方设置有定位传感器接收端20。所述导线16至少设置有2根,所述导线16设置有三根,所述取电端17、导线16和取电导体触点15一一对应设置。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包括第二外壳21,所述第二外壳2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外壳连体22,所述第二外壳连体2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3,所述第二外壳连体22的顶部设置有定位传感器发送端24,所述的第二外壳21内设置有中央处理器25,所述中央处理器25通过导线分别连接有通讯端口26、电压转换单元27、显示模块212、电磁铁线圈绕组213、定位传感器20、传感定位信号输出端38、逻辑控制输出端39;所述的中央处理器25通过线缆29连接有继电器或接触器模块210,所述的中央处理器25通过电缆28连接有供电接入端子211,所述的第二外壳21的顶部设置有供电导体触点214,所述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运动设备上的取电机构(9)和安装于固定设备上的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所述取电机构(9)包括第一外壳(11),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壳连体(12),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3),所述第一外壳(11)的底部上通过转动轴(19)连接有衔铁(18),外壳(11)的顶板上连接有拉力弹簧(14),拉力弹簧(14)的另一端与衔铁(18)相连接;转动轴(19)上方且在第一外壳(11)的侧壁上设置有取电端(17),所述取电端(17)连接有导线(16),所述导线(16)的另一端连接有取电导体触点(15),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的下方设置有定位传感器接收端(20),所述取电机构(9)通过取电导体触点(15)与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运动设备上的取电机构(9)和安装于固定设备上的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所述取电机构(9)包括第一外壳(11),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壳连体(12),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3),所述第一外壳(11)的底部上通过转动轴(19)连接有衔铁(18),外壳(11)的顶板上连接有拉力弹簧(14),拉力弹簧(14)的另一端与衔铁(18)相连接;转动轴(19)上方且在第一外壳(11)的侧壁上设置有取电端(17),所述取电端(17)连接有导线(16),所述导线(16)的另一端连接有取电导体触点(15),所述第一外壳连体(12)的下方设置有定位传感器接收端(20),所述取电机构(9)通过取电导体触点(15)与供电导体触点机构(1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6)至少设置有三根,所述取电端(17)、导线(16)和取电导体触点(15)一一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互运动设备间歇性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晓光范玉峰辛玉新常亮王德清白金明和寿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