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房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73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站房体,特别涉及对基站房体中底盘结构、以及底盘与立柱间连接结构的改进。该基站房体的底盘中包括底框、以及相对安装在所述底框上下两侧的钢底板和压型板;所述底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支承梁、以及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间的两根底横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立柱连接角件,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两端设有立柱安装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别通过所述立柱连接角件和所述立柱安装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盘的角部。可见,通过立柱连接角件和立柱安装孔,可快捷方便地将立柱安装在底盘上,保证了立柱与底框在水平两个方向的连接刚度;再将墙板安装在立柱上,安装快捷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基站房体,特别涉及对基站房体中底盘结构、以及底盘与立柱间连接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移动通信等领域使用的基站房体,也称通信机房,通常安装于山顶、平地、建筑物顶等户外地方。由于其内部要装设与基站配合的通信设备,所以对房体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对牢固性、安全性的要求,以及对防雨水、防尘、温控、湿控、防潮性能的要求等。以一款常用基站房体为例,其底面尺寸为1864mm×1460mm,其高度为2300mm,可见这种房体的体积比较小巧、实用。传统的基站房体通常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通常由底盘、四根立柱以及顶框等组成。然后在主框架上安装墙板、门框以及顶盖等。这种结构的基站房体中,其墙板通常是通过螺钉等直接安装在底框、横梁或立柱上,存在连接紧固件外露、泛水件多等缺点,并且现场安装时工作量大,产品的整体效果欠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用于多种地方、不同要求的全拼装式基站房体的立柱与底盘安装固定效果欠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站房体,包括主框架、墙板以及顶盖;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盘、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顶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别架设于所述底盘的四个角部;所述底盘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别相对安装在所述底框上下两侧的底板和压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支承梁、以及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间的两根底横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立柱连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两端设有立柱安装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别通过所述立柱连接角件和立柱安装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盘的角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底横梁的截面形状为槽状,在所述底横梁开口一侧向上弯折形成挡片。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底板与所述挡片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延伸的折边。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挡片以及所述折边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向上的折弯件。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底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承梁和底横梁之间的纵横梁;在所述底板和压型板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支承梁的截面形状为“工”形;所述底横梁的两端设有与所述支承梁配合的让位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支承梁的外侧设有吊装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支承梁的内侧设有支承所述压型板的支承条。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底横梁中设有至少一个加强其刚性的“[”型钢。由于采取了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中,每一根立柱的下端可通过螺栓与立柱连接角件相连,并可通过螺栓与立柱安装孔配合,从而可快捷、方便、牢固地将立柱固定于底盘的角部,并保证了立柱与底框在水平两个方向的连接刚度;再将墙板安装在立柱上,安装快捷简便。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底盘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从图8中B-B所示位置剖切已装配完整的基站房体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从图8中C-C所示位置剖切已装配完整的基站房体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在图1所示底盘上安装立柱后的示意图;图6是在图5左上角那个立柱之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是在图5的基础上插入墙板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底盘中底框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底盘包括底框10以及相对安装在底框10上下两侧的钢底板20和压型板30。在本实施例中,在钢底板20和压型板30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40,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其中钢底板20还可以是其他金属板或非金属板,其中压型板30,是带有波峰波谷的钢板。所述底框10在靠近四个角部还设有连接角件15,每一根所述支承梁11的两端角落处设有两个立柱安装孔111;所述立柱连接角件15与所述立柱安装孔111相配合固定基站房体的立柱50。组装立柱50时,首先将立柱50放置在底框10的四个角落,通过螺栓等将立柱50的底面与立柱安装孔111锁紧,再锁紧连接角件15和立柱50,完成立柱50的组装,保证了立柱50与底框10在水平两个方向的连接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连接角件15包括水平部151以及垂直部152。所述水平部151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承梁11上,所述垂直部152上开设有螺孔1521,在立柱50安装在支承梁11的立柱安装孔111上后,使用螺栓连接穿过所述连接角件15的螺孔1521,锁紧连接角件15与立柱50,完成立柱的组装。图3所示是从图8中B-B所示位置剖切已装配完整的基站房体的局部示意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横梁12由钢板弯折成型,其主体截面形状为槽状,在槽状主体的开口侧的上端向上弯折形成挡片121,从而在墙板60安装时,起到阻挡作用,同时由于挡片121向上弯折,可防止外部雨水流入基站房体内部。进一步的,所述钢底板20与底横梁12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延伸的折边21。底框10在与所述挡片121以及所述折边2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向上的角型折弯件13。通过折弯件13分别与挡片121和折边21组成定位槽位,从而提供了在四边限位墙板60的作用,折弯件13可以通过自攻螺丝固定在底横梁12-->和支承梁11的上表面。同时,挡片121、折边21以及折弯件13均向上延伸设置,起到挡水的作用,防止外界的雨水流进入到基站房体内部,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为了加强底横梁12的刚性,所述底横梁12的开口侧设有加强其刚性的“[”型钢14,所述加强连接件14为多个分段式的“[”型钢,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梁11为“工”字钢,其截面形状为“工”形。所述立柱安装孔111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11的两端头各开设两个,与四个立柱50的底面上的圆孔相适配并用螺栓连接。所述底横梁12的两端设有与所述支承梁11配合的让位部,从而所述底横梁12可以与所述支承梁11相适配焊接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吊装运输,在所述支承梁11的外侧还设有吊装孔16。在所述支承梁11的内侧设有支承条17,所述支承条17起到支承压型钢板的作用。具体装配时,底盘的支承梁、底横梁以及中间的纵横梁等用焊接连接成整体,再于四个角部焊接连接件、支承条等。其中,钢底板、压型板分别用自攻螺丝与底框相连,并在钢底板与压型板之间填充保温材料。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使用底盘进行组装基站房体时,首先将整个底盘通过螺栓安装装在基础70上,在安装时可以使用钢垫板进行调整,使得底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立柱50放置在底框10的四个角落,使得立柱50底面上的圆孔与立柱安装孔111相对准,利用螺栓连接,并且使用螺栓等穿过所述连接件15的垂直部152的螺孔1521,固定所述连接件15和立柱50。然后,将墙板60顺着立柱50的槽位向下安装,到达底盘,底盘的挡片121和折边21起到限位作用,并且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在完成墙板60、顶盖等的组装后,组成一个整体式的基站房体。通过支承梁11的立柱安装孔111以及立柱连接角件15将立柱50锁紧,保证了立柱50与底框10在水平两个方向的连接刚度。另外,挡片121和折边21的没置,可有效地限位墙板60,方便组装、定位准确,并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站房体,包括主框架、墙板以及顶盖;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盘、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顶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别架设于所述底盘的四个角部;所述底盘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别相对安装在所述底框上下两侧的底板和压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根支承梁、以及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间的两根底横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立柱连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两端设有立柱安装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别通过所述立柱连接角件和立柱安装孔而固定于所 述底盘的角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站房体,包括主框架、墙板以及顶盖;所述主框架包括底盘、四根立柱、以及矩形顶框;所述四根立柱相互平行,并分别架设于所述底盘的四个角部;所述底盘中包括底框、以及分别相对安装在所述底框上下两侧的底板和压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支承梁、以及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承梁之间的两根底横梁;在所述底框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立柱连接角件;在每一根所述支承梁上表面的两端设有立柱安装孔;每一根所述立柱分别通过所述立柱连接角件和立柱安装孔而固定于所述底盘的角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角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承梁和底横梁的连接位置处的水平部、以及向上延伸设有连接螺孔的垂直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横梁的截面形状为槽状,在所述底横梁开口一侧向上弯折形成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隽阳松翁星明江畅游林玉娜刘惠敏周泉任娟韩琴赵玉涛孙宇轩方融刘军姚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赤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