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ight-regulated nanomedicine, a dimer prodrug with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e shown in formula I, an amphiphilic macromolecule material and a Co-loading drug, which forms nanoparticles by self-assembly. The core-shell nano-drug has high drug loading and good st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llumination, it can release drugs specifically and achieve synergistic anti-cancer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二聚体前药以及一种光调控纳米药物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药物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二聚体前药以及一种光调控纳米药物及应用。
技术介绍
聚合物纳米药物通常是指利用两亲性聚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小分子药物包载在自组装的载体内部,形成外部亲水、内部疏水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药物独特的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疏水药物的溶解性,提高稳定性,延长体内的循环时间。纳米药物递送至体内后,可以有效逃避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穿过毛细血管及血脑屏障被细胞摄取。同时利用载体自身的优势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可控释放,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目前已有基于聚酯(Genexol-PM)、聚氨基酸(NK105、NC6004、CT-2103)的纳米药物被批准上市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近年来,虽然聚合物纳米药物凭借其显著的优势迅猛发展,但是依然限制于自身的性质(载药量、稳定性、释放性能)无法成功的临床转化。目前,常用的药物包载方式为简单的物理包载,然而由于药物之间强烈的疏水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往往无法获得超高的载药量。此外,由于药物不具有选择性,也会造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二聚体前药,具有式Ⅰ所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二聚体前药,具有式Ⅰ所示结构:其中,R1为对肿瘤内过度表达的ROS敏感时,可“自消除”脱落、具有肿瘤微环境ROS敏感性的基团;或对肿瘤内的乏氧环境敏感时,可“自消除”脱落、具有肿瘤乏氧敏感性的基团;R2为小分子抗癌药物;R3为H、取代或非取代的C1~C6烷基;X1为N、O或S;X2为且氨基与R2相连;L为单键,或选自式a~式g任一结构,且N原子与R1相连:R5为H、(R8)3Si-或-C(O)R8;R6、R6'独立的选自H或取代或非取代的C1-C6烷基;R7为H、卤素、-COOH、取代或非取代C1-C6烷氧基、取代或非取代C1~C6烷基NH-、-NO2、羟基、氨基、氰基、磺酸基、-O(CH2CH2O)qCH3,q为1或2;R8为C1~C6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聚体前药,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为硼酸基团、二烃基硼酸基团、二芳香基硼酸基团、芳烷基硼酸基团、环戊硼烷基团或二氧环戊硼烷基团;或者为式Ⅰ-b、式Ⅰ-c、式I-d或式I-e所示结构:其中,R4-1、R4-2、R4-3独立的选自取代或非取代的C1-C10烷基或C1~C10烷氧基;优选的,R4-1、R4-2、R4-3独立的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或叔丁氧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聚体前药,其特征在于,所述R1为式Ⅰ-a或式Ⅰ-b所示结构:其中,R4-1、R4-2、R4-3、R4-4独立的选自取代或非取代的C1-C10烷基或C1~C10烷氧基;优选的,R4-1、R4-2、R4-3、R4-4独立的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或叔丁氧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聚体前药,其特征在于,所述L为式g所示结构:其中,R6、R6'独立的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或己基;所述R2为阿霉素、多烯紫杉醇、喜树碱、放线菌素-D、六甲蜜胺、氨鲁米特、安吖啶、阿那曲唑、天冬酰胺酶、比卡鲁胺、争光霉素、硼替佐米、乙基酰胺、白消安、卡培他滨、卡铂、卡非佐米、卡莫司汀、苯丁酸氮芥、氯喹、顺铂、克拉屈滨、氯磷酸盐、秋水仙碱、环磷酰胺、环丙孕酮、阿糖孢苷、达卡巴嗪、道诺霉素、地塞米松、二氯乙酸盐、已二烯雌酚、己烯雌酚、表阿霉素、环氧甲酮四肽蛋白酶体抑制剂、雌二醇、雌氮芥、依托泊苷、依维莫司、依西美坦、非格司亭、氟达拉滨、氟氢可的松、5-氟尿嘧啶、氟尿苷、氟甲睾酮、氟他胺、吉西他滨、染料木素、戈舍瑞林、羟基脲、伊达比星、异环磷酰胺、伊马替尼、干扰素、伊立替康、伊沙匹隆、来那度胺、来曲唑、亚叶酸、亮丙瑞林、左旋咪唑、环己亚硝脲、氯尼达明、二氯甲基二乙胺、甲羟孕酮、甲地孕酮、美法仑、巯嘌呤、美司钠、二甲双胍、甲氨蝶呤、甲基强的松龙、丝裂霉素、米托坦、米托蒽醌、尼鲁米特、诺考达唑、奥曲肽、奥沙利铂、紫杉醇、氨羟二磷酸二钠、培美曲塞、喷司他丁、哌立福辛、普卡霉素、泊马度胺、卟菲尔纳、强的松、甲苄肼、雷替曲塞、利妥昔单抗、索拉非尼、链脲菌素、舒尼替尼、苏拉明、三苯氧胺、替莫唑胺、西罗莫司脂化物、替尼泊苷、睾丸素、萨力多胺、硫鸟嘌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黎晨,何华,蔡恺珉,程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