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59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属于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本支座包括有钢筒、橡胶、铅芯和变刚度导向装置。变刚度导向装置包括有轴、顶板和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其中,轴的上端与顶板固定连接,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的一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轴的侧面固定连接,多层橡胶和多个钢筒依次间隔沿径向布置在变刚度曲面板以下的轴上,水平方向布置的铅芯穿过多层钢筒与橡胶与轴相交,所有的橡胶和钢板的下端面形成一个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的锥形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支座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初始刚度和较小的屈服刚度,且具有足够的竖向变形能力和复位能力,铅屈服后能根据竖向变形调节竖向隔震刚度,因此可以有效隔离竖向地震动并在无地震时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属于结构振动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一般认为,水平地震对结构破坏起控制作用,但大量的地震震害表明,竖向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高耸结构、大跨结构与质量、刚度竖向分布不均匀的结构,这些结构的竖向刚度一般偏小,竖向固有周期与竖向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因而在地震中极易发生谐振而破坏,如何控制竖向地震动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和基础顶面之间设置刚度较小的隔震层,以降低结构振动的基本频率,延长其振动周期,从而避开地震动的主要能量频带,使上部结构与地面振动隔离,减小上部结构反应,达到保护主体结构及其内部设施不受破坏的目的。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隔震技术在日本、中国、美国、意大利、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应用,世界上已经有2000多栋结构采用了此项技术。然而,目前隔震技术主要为水平隔震,对竖向地震动没有控制效果,这对结构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结构竖向隔震技术发展缓慢,原因在于隔震装置首先要承担上部结构巨大的自重荷载,又要求具有较小的竖向刚度,同时要保证上部结构在一般荷载(如环境振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钢筒(5)、橡胶(6)、铅芯(7)和变刚度导向装置;变刚度导向装置包括有轴(1)、顶板(2)和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3);其中,轴(1)的上端与顶板(2)固定连接,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3)的一端与顶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轴(1)的侧面固定连接,多层橡胶(6)和多个钢筒(5)沿径向依次相间固定在变刚度曲面板(3)以下的轴(1)上;水平布置的铅芯(7)穿过多层钢筒(5)与橡胶(6)与轴(1)相交;所有的橡胶(6)和钢筒(5)的下端面形成一个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的锥形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钢筒(5)、橡胶(6)、铅芯(7)和变刚度导向装置;变刚度导向装置包括有轴(1)、顶板(2)和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3);其中,轴(1)的上端与顶板(2)固定连接,锥形的变刚度曲面板(3)的一端与顶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轴(1)的侧面固定连接,多层橡胶(6)和多个钢筒(5)沿径向依次相间固定在变刚度曲面板(3)以下的轴(1)上;水平布置的铅芯(7)穿过多层钢筒(5)与橡胶(6)与轴(1)相交;所有的橡胶(6)和钢筒(5)的下端面形成一个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的锥形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变刚度曲面板(3)的上端口的形状、面积与所有橡胶(6)和钢筒(5)的下端面形成的锥形空间的下端口的形状、面积相同,且两个锥形的高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1)、钢筒(5)和橡胶(6)的横截面为圆形或为方形或为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筒(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乐闫维明周福霖任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